你知道嗎?台北有座隱身於市區的百年古蹟秘境「觀音山蓄水池」,就位於公館捷運站不到5分鐘的路程,從自來水博物館園區,緩步沿著闊葉林步道上山,即可抵達這個台北秘境。
觀音山蓄水池入口
日據時代「觀音山蓄水池」的建造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台北市區的用水安全,並規劃五座導流牆,以及走道兩旁立著希臘式大柱與小柱的設計,以保持蓄水池的流通。蓄水池也因為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又名「地下水宮殿」,走在深約5公尺的混凝土牆柱間,交錯著希臘式的高聳大柱與小柱,感受時間的軌跡和歷史脈絡,彷彿走入奇幻的地下旅程。
蓄水池步道
沉睡百年的古蹟,即將華麗轉身
廢棄地下蓄水池的重啟,從伊斯坦堡將地下蓄水池開放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到丹麥的地下當代博物館Cisternerne,都是古蹟遺址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華麗轉身。
Cisternerne丹麥地下水博物館。photo credit:Torben Eskerod
位在丹麥哥本哈根的Cisternerne博物館,被譽為最令人驚驗的當代藝術展演場所,巧妙融合地下水庫濕冷、漆黑、迴音等特性,每年持續進行大型的場域限定創作計畫。2022年3月日本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即在此受邀展出,配合地下展覽館不時傳出隱隱的水流聲,與塩田千春佈置的連身長裙、紗線和金屬裝置藝術作品,構成充滿想像的地底迷宮。
Cisternerne丹麥地下水博物館。photo credit:Torben Eskerod
瞬移台灣島嶼生態的沉浸式展覽
而此次《獵島計畫》則預計於10月在台北最古老的地下水宮殿展出,這是台灣首次以地下博物館形式舉辦的大型展覽,策展品牌「孩在」目前正以群眾集資的方式,籌備期間限定展。曾連續三年策劃「13個房間創作藝術節」的「孩在」策展人林心恬表示,2021年疫情期間,13組創作者前往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調查,以島嶼的特殊生態為題,創作出13種截然不同媒材的工藝作品。
蓄水池俯角
展覽地點選擇在地下水宮殿,希望結合場域的特殊性,帶給民眾完全不同的觀展體驗。其中另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取材自馬祖著名的藍眼淚,因藍眼淚又名「Milky effect sea」,取其宇宙中的銀河之意,透過複合媒材的運用結合編織的傳統技藝,將大眾熟知的藍眼淚轉化為翻轉在空中的「海中銀河」。觀展時可以走在藍眼淚編織的銀河步道下方,感受奇幻又充滿想像空間的島嶼生態魅力。
藍眼淚示意圖
13組工藝創作將以沉浸式的展覽規劃,讓觀者體驗山陵海拔的高度變化、海底深度探險等,瞬移在島嶼的豐富生態。從展區到展品、工藝到環境,重溫人與自然環境的連結。
蓄水池場景
期待透過募資實現展覽規劃
《獵島計畫》以群眾集資的方式預售門票,企圖將大眾期待的眼光,轉為支持展覽資金籌備的門票贊助,透過集資的力量,一齊實現台北地下博物館的首次大型展出!集資品項除了入場券,並獨家推出山海野宴、四大工作坊,從餐飲到手作皆以島嶼為主題,持續發現各種台灣生態有趣的面向。集資期限至9月20日止,成功後將提供計畫贊助者優惠入場券。
《獵島計畫》
日期」2022年10月20日至10月31日
地點」觀音山蓄水池(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集資網站」https://wabay.tw/projects/hunter-island
資料及圖片提供」獵島計畫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