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在室內設計這個行業中,經歷了許多的春夏秋冬,每一個設計週期,彷彿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從設計概念的規劃,到工程的執行,再到最終的完成,整個過程猶如細心培育一個新生命,這段歷程充滿了將想像實踐的成就感,但同時也面臨著無數的挑戰與未知。而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自由」與「重生」之間不斷探索的過程。 舊有空間的改造與翻新,象徵著過去的結束與新生活的誕生,無論是為空間量身訂做獨一無二的布局,還是賦予其突破性的創新想法,每一步都推動著空間的重生,讓它綻放出全新的面貌。這樣的改造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對生活方式與心靈層面的再創造。 自由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邊衡量著既有的限制條件,同時也賦予空間「自由」,讓它能夠自我表達,去迎接自身所要承載的感知體驗。空間的自由是在對環境的尊重與理解中,達到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這是一種設計的智慧,讓空間既能表達主人的個性,又能契合其功能需求。 自由,指的不僅是無拘無束的狀態,更是一種能夠突破傳統框架的思維方式。蘇格拉底曾說:「自由是一種自我主權。」這意味著真正的自由並不是無所限制的行動,而是了解並掌握自己在某一環境中可以做出的選擇和行為;自由也體現了對空間的深度理解與重新定義可能性,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對自由的最好詮釋:在眾多的設計限制和技術挑戰中,不斷追尋著賦予空間生動的靈魂。 重生的意義 我們見證了舊有架構的結束、新的創造誕生。有些結束,必須讓你成為你本來該成為的人,這些往往是轉變的契機。讓空間本身像是一個有機體,從過去的限制中釋放出新的視角,從固有的桎梏中解脫,進入一個更加自由和真實的狀態。 通過對空間的塑造,賦予了環境新的生命,而空間的使用者,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邁向新的開始。每一個空間的重生,都是對過往的超越,對未來的期待,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挑戰。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突破、創新,找到更多的自由與重生的力量。
Interior378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壽司,是我自幼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學齡時期的早餐,有百分之七十的概率為豆皮壽司,與此同時,必然伴隨一碗熱氣氤氳的海帶味噌湯;若是偶遇校外教學,以海苔包裹醋飯,內捲小黃瓜、肉鬆及雞蛋等食材的壽司,絕對是午餐的不二之選。 如今處於運轉急速的工作狀態,每見一絲喘息的空隙,我便會抽身前往熟識的店家,仰賴板前師傅一刀一片的壽司料理,讓自己一點一滴的滿血復活,這些匠心獨具的精細料理,每每能為倦怠的身心捎來片刻溫暖與滿足。 在一個疲累的夜晚,步履蹣跚的我再度造訪壽司店,只因這一位相識多年的板前師傅,總是能輕易驚豔客人的味蕾,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高價食材,即使是薄薄的一片白蘿蔔,歷經精心醃製與時間的醞釀,入口的酸爽中透著回甘餘韻,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懷抱被美味激發的好奇心,令我不禁脫口詢問他保持高品質且多樣化創作的秘訣,師傅微笑,不急於作答,反問:「知道日語Omakase(おまかせ)是什麼意思嗎?普遍解釋為『無菜單料理』,其實並不全然,我認為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傳遞一種信任,我們之間彼此信賴,自然會全力投入。」 短短一句話,或許說者無心,卻深深擊中聽者的心坎。 信任,是人際關係的根基,而搭建這樣一個紮實且穩固的結構,需要經過多少時間的淬鍊,與歲月的積累? 據傳在日本著名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Jiro Ono)門下,學徒一開始必須學會擰乾滾燙的熱毛巾,而後訓練持刀,待刀工熟練才有資格處理漁獲,日復一日的練習十年,方能有機會開始製作玉子燒(煎蛋)。 個人認為這不僅是職人精神對技藝的極致追求,更是執業者對客戶的承諾── 承諾會將自身不懈的精進,滲透到每一貫壽司的品質細節,顧客於佳餚中品嘗到的不僅是食材,更是廚師對每道膳食都秉持不變的誠懇態度,如此鞏固並增進與客戶之間的信任。 通過餐飲行業,反觀自身所處的室內設計產業,兩種截然不同的業別,其中的核心價值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設計師如同板前師傅,少不了紮馬步的養成階段,也省不去繞彎路的經驗積累,我相信,唯有堅守在專業的賽道上,鍥而不捨地向前衝刺,終能不負大眾的信任、贏得人生的精采。
Interior377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一次拜訪,和故人的相談,觸動的不僅是對過往的緬懷,還有兒時對腕錶的喜愛,在眾多品類當中,「問錶」這個至今唯一一種通過聽覺與音樂藝術,傳遞機械美學的腕錶,尤其令我印象格外深刻。 「問錶」其製程之複雜不單單在於錶殼公分之間需裝下幾百樣零件,尤其難得的是,所有工序僅能以手工操作,即使是同一位製錶師,採用相同材料、進行標準工序,也無法重複打造一模一樣的樂聲。 放眼當今社會,人人追求功成名就,往昔漫長的打磨、踏實的積累已不再是主流青睞的成功模式。在〈金魚.三問〉裡,筆者將延續上篇〈金魚缸外的金魚〉(詳見室內374期)探討的話題,結合過去的文章中羅列的事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諸如筆者在〈大師|大失〉(詳見室內317期)裡提及,各專業領域內,經過包裝呈現的「大師」定位、〈前程遠大〉(詳見室內353期)裡,陸地上所謂的「專業人士」隔空對水手們指點航海知識的亂象、再到〈圓明園裏的微積分〉(詳見室內362期),針對大量不實包裝影響專業領域的觀察……以上種種,就如同《天龍八部》中,金庸大師筆下的慕容復,褪去層層光輝的表面形象,內裡挾裹著的其實是一個令人失望且人品瑕疵的本質。 在前文〈金魚缸外的金魚〉中,那位熱愛腕錶、累積五十年經驗的資深收藏家,感嘆現今所謂腕錶收藏界的膚淺、不專業與誇大的行銷手法,誤導消費者盲目地追逐品牌,忽視腕錶本身真正的價值所在。 若這種現象持續擴衍,從此以後,我們入腹的食物、傳道解惑的老師、具備經驗且專業能力的設計人,甚至包含為生命把關的醫師……這些生活裡方方面面的服務或產品是否還能名符其實?消費者將成為只能依賴運氣眷顧的弱勢一方,誠信相待與真材實料竟成了一種難得奢侈。 我在文末寫道:「霎時間,我回眸望向那個三十多年來始終靜靜安於窗前的金魚缸,就像開始變異,彷彿看見金魚慢慢游出金魚缸般荒誕……」是因為有感於所有專業領域裡,若只注重「話題」優於「內容」,只看重包裝,而不去仔細審視實力積累的細節,長此以往,所有專業領域也將越發荒誕。就像在魚缸注入五彩顏料(話題、包裝)來搏取注目,忽略一切合理健康的把關,於是你我再也不會看到真實的金魚悠游在魚缸內,因為「真實」已經在荒誕的環境裡愁困缺氧,必須從死水脫離才能另求生機,只剩下人造包裝的擬真魚才能在五彩渲染的魚缸裡活脫如常、大展華麗的荒謬結果。 舊時因照明有限,人們無法在夜間準確讀取時間,因而衍生以聲音報時的「問錶」,在所有名錶當中,結構最為複雜的它又被稱為三問錶,秉其獨有的報時特色,通過不同鈴響和節奏,回應錶之三問 —— 問時、問刻、問分。與之相對,在這越來越荒謬的時代,〈金魚.三問〉想問什麼?筆者以為是問原因、問現象、問結果:真實的金魚為何無法存活於魚缸內?魚缸裡的環境為何讓真實的金魚想逃離?日後我們還能在魚缸裡見到真實的金魚嗎?
Interior376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冬日時序翩然而至,天地萬物進入休養生息的時節,像是在為一整年的奔波畫下一個沉靜的休止符。此時,前往參觀了「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回顧展,這場展覽以宏觀周全的視角,呈現了這位建築巨擘橫跨一個世紀的非凡歷程,展覽不僅展示了經典的建築作品,也勾勒出他在時光長河中不斷探索的生命軌跡,隨著觀展的過程,以他的生命故事為鏡,一邊梳理思緒,進行自我的省思與對話。 特別是展覽中有關貝聿銘設計日本MIHO美術館的紀錄片片段,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他提到自己年少時,經常走訪各地的寺廟,這些古老的建築往往隱匿於群山之間,通往它們的道路佈滿層層疊疊的階梯。「你需要爬上去,才能抵達。」他在影片中如此說道,「這就是它們的目的。」 那條蜿蜒的山路、數千級石階,不只是到達目的地的途徑,更是一段旅程的精髓。放慢腳步,感受腳下的石板與周遭的自然之聲,那是覺知原本世界與邁向另一個境界的必要歷程,沒有捷徑,沒有縮短路途的方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下,才能讓旅途的本身,成為經驗的一部分。 欣賞過程的美麗 通往理想的旅程,其價值恰恰在於它的漫長與深刻。受到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啟發,貝聿銘在日本MIHO美術館的動線設計中,精心打造了一條長隧道,隧道內部幽靜深長,隨著腳步逐漸前行,盡頭處的自然景致徐徐展開,如同見到桃花源一般震撼。「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條路,是到達美術館的唯一途徑,也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心靈體驗,正是因為這段行走,抵達時的感動,才顯得如此珍貴。 深層的喜悅 貝聿銘在一次訪問中談到,當他看到自己設計的建築物矗立在世人眼前時,心中不禁百感交集,他說:「建築師所創造的事物,將會屹立在那裡,永遠存在,讓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多采多姿。所以我認為,建築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但也因此,它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人生如建築,是一場逐步鋪展的旅途,每一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漫長的階梯與幽深的隧道,既是挑戰,也是成長的養分。這時候,重要的不再只是前進的速度,而是我們以什麼樣的姿態走過每一段路,又如何用心感受腳下的每一步,以及經歷了這些以後,感受到生命價值的深層喜悅。 每一步都是禮物 為了到達頂峰,而長途向上攀登,是致力於達成目標的重要一環。而旅程本身必須成為經驗的一部分,沒有捷徑,沒有高速的方法,而是放慢腳步,親身體驗,有一種離開原本的世界,邁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正如陶淵明描繪了一條通往理想國度的路途,起初狹窄幽暗,但盡頭處卻是光芒四溢,令人豁然開朗的桃花源。也如貝聿銘設計的美術館道路,終點的風景固然令人神往,但旅程中的光影與感悟,同樣是無可取代的瑰寶;過程中的每一刻,都是難得的禮物。願我們都能以此心念,珍惜當下的每一步,走向人生的浩瀚蒼穹,在體驗與成長中成就未來。
Interior375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一個突如其來的午後空檔,一位不期而遇的高中同學,一場家長裡短的生活閒聊,除了彼此家庭日常的分享外,其中的一個話題,是關於人生第一份工作對於自己後續職涯的影響,談笑間,霎時穿越到過往的時空中,同時也喚醒了沉澱於腦海深處的回憶,段段刻骨銘心。 「真言社」是一家音樂製作公司,當時旗下的歌手有林強、伍佰、張震嶽、朱約信及羅百吉,皆為創作型的藝人,當時年僅19 歲的自己,很慶幸能成為真言社的一份子。當時,於樂壇擁有超高人氣的林強,遠赴英國錄製,帶回了全新創作專輯《娛樂世界》。 彼時的自己,是一名青澀的職場新鮮人,卻能幸運的完整經歷了唱片的製作,得知其中的難能可貴,一張唱片的出版,需要團隊的多方協作,從詞曲創作、配唱錄製、編曲混音、封面設計到印刷包裝生產,直至藝人配合宣傳發行、出席各大綜藝,整體製作流水線的每一個環節,步步如履薄冰且一絲不紊,方能驅動唱片銷售的穩定成長。 挾帶前兩張專輯狂銷的成功流量,已然鞏固了林強於華語樂壇的地位,我一直認為此次專輯的推出,必然延伸前作《向前行》及《春風少年兄》的成功路徑,進行再次的疊加,當《娛樂世界》這張CD 呈現於面前時,從外而內的內涵,令我驚覺到自己完全低估了上帝賦予人的創造力,紮實給了自己一記重擊。 唱片專輯封面已是顛覆主流的表現,以藝術家畫作取代藝人肖像為主的設計,視覺上的呈現,於當時的華語樂壇儼然成為首創,音樂創作更是一種另類的重塑,不再複製高光時刻的曾經,也不再迎合膾炙人口的過去,以強烈的電子迷幻路線,再度自體更新,林強滿溢的創作動能,震撼了旁觀的我,徹底的眼界大開。 至今回想,當年從人生第一份工作獲得的啟發,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顆蘊含無限可能的種子,伴隨著自己的職涯邁入了室內設計的領域,由實習生一職鳴槍起跑,歷經自行創業,再轉戰跨區的異地工作,珍惜著當下的每一個崗位任職、設計專案或是團隊協作,無論艱辛與否,從工作中萃取養分,從經歷中錘煉出精華,個人認為皆是成長茁壯的根基,亦是欲窮千里目,提升眼界的人生階梯。
Interior374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前些時日,母親提醒我,該去探望一位父親生前的摯友。在踏入那位長輩家中的當下,兒時回憶也隨之撲面而來。 依稀記得,約莫十幾歲時,第一次隨父親造訪。他領我穿過偌大的客、餐廳到達一樓底端,底端的左右兩側各是一個房間,廊道連接著有座錦鯉池的後院,左側書房的書架上填滿藏書,房內終日瀰漫著菸斗散發的菸草香。 右側是另一個房間,臨窗的矮几上放著金魚缸,兩邊分別陳設尺寸不一的玻璃櫃,櫃內收藏琳瑯滿目的機械腕錶及懷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機械錶,其錶面迷人的動力運作,開啟了我對機械錶的興趣,也是我喜愛鐘錶的起點。回憶中,那位長輩的私宅,應該是我兒時陪著父親或母親造訪友人家,極少數感到有趣、甚至離開時猶會依依不捨的地方。 至此之後,每次我離開台灣前都會去探望這位長輩,甚至為此不惜推掉與同學遊玩的機會,滿心期待的隨父親前去,沉浸於機械錶知識,欣賞、把玩,聽他深入解說機械的構造和功能。 時隔多年,我再次踏入那間滿是腕錶收藏的房間,唯一和記憶有所出入的是越發陳舊的壁紙及倚牆的玻璃櫃,環顧熟悉的擺設,包含金魚缸與玻璃櫃的位置幾乎不變。再從窗戶往外探看後院,卻發現錦鯉池內乾涸、只餘泥巴,不禁萌生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 長輩年事已高、身體微恙,但風采如昔,聊起有關機械錶的一切依舊滔滔不絕,從各廠牌的機芯鑽數、打磨工藝、擺輪軸、夾板甚至擺輪游絲的差別,延伸至錶盤配置、大小、厚度、分割比例、塗料,再到時、分、秒針長短,錶耳間寬度,最後細數各個名錶廠牌的興衰發展,而我也如幼時,洗耳恭聽他的研究心得。 在名錶廠牌的迭代興衰間,許多錶廠為了營利,放棄最初的理想與製錶精神,原本只作小錶徑的正裝錶,為了迎合現今潮流,改做近幾年流行的大錶徑運動錶款;也有些錶廠,為了大量生產,省卻工藝堅持,不再採用專精且擁有豐富經驗的製錶師手工打磨的機芯,改用大眾通用機芯,再交由各錶廠加以改裝,製成各家錶廠的產品,造就各家品牌獨重造型,但機芯與內涵卻彼此相仿的情況。 不單是錶廠,就連腕錶的消費狀況,也同樣令人唏噓。長輩談到,前幾年身體尚可行動自如時,受邀參加不少餐會,期間看到許多年輕後輩多半配戴幾個固定品牌、款式的腕錶,就像一致的名牌。 他感嘆道,在以前的年代,腕錶的佩戴不是為了宣示財力,而是彰顯每個人的個人品味,依據不同場合做不同穿搭,針對不同腕錶,彼此總能對細節侃侃而談,如數家珍;相對來看,現下多數人配戴腕錶的價值,只剩下品牌、話題、價格、投資考量等著重抬舉身份地位的膚淺,少見對於鐘錶內涵的研究熱情,不解為何當今機械腕錶的收藏環境演變至此。 聽著長輩語重心長地慨歎,霎時間,我回眸望向那個三十多年來始終靜靜安於窗前的金魚缸,就像開始變異,彷彿看見金魚慢慢游出金魚缸外般荒誕......。
Interior374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初秋時節,受邀參加在杭州徑山舉辦的茶會。黎明之前,我們從山上的住處出發,沿著蜿蜒山徑緩步前行,來到山裡一處空曠的場地,來訪的人們也陸續聚集於此,大家依序靜靜地坐在地上,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微弱的燭光點綴著這片靜默天地。滿天星斗璀璨耀眼,只需抬頭仰望,便能感受到宇宙無邊的寧靜,在這無垠的夜色之中,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如同匯入一條靜流,心緒安定、氣息和緩,共同等待這場晨間的靜心茶會展開。 從容淡然的氣度與了然於心的境界 在黑暗中靜下心來端坐於地面,感官逐漸清晰,耳邊傳來清晨的鐘聲,渾厚而悠遠,彷彿在提醒我們打開覺知,專注感受當下。此時,茶人提著熱騰騰的水,姿態優雅地走入席間,為這次的茶席揭開序幕,賞茶、泡茶、品茗,這一連串流暢的動作行雲流水,然而每個細微且樸素的動作裡,卻蘊藏著多年的修為,既有沉穩自在的餘裕,又不失順勢而行的靈動。 正如《論語.述而》裡所提到的「游於藝」,舉動之間看似毫不費力、游刃有餘,實則是專心一致與反覆淬鍊的成果。敏銳地覺察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從而獲得綜觀全局的理解與把握,展現從容淡然的氣度,體現內外合一的和諧節奏,達到了然於心的境界。 弛靜之美與順應自然 天光漸亮,大地在晨曦中甦醒過來。茶人在席間傳達了動靜之間的平衡與放鬆,在滌心淨慮的沉靜狀態下,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內在世界的流動。這次的靜心茶會讓我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弛靜之美,一種從容的心境,一種在外在流動與內 在平衡之間,探尋天人合一的智慧。受到這股力量的啟發,學習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讓心靈在天地之間悠遊自如,經過這樣的實踐,感受生命的自在與豐美。
Interior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