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遍佈城市安全與便利的網絡中,我們置身其中,卻也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到破壞。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見山》、《逐岸》與《映河》之後,全新年度特展《覓城》以「城市」為題,邀請觀者跟著齊柏林的視野,改變觀看的角度與高度,俯瞰城市,也走進城市,穿梭熟悉又陌生的大街小巷,或尋覓,或探索,或漫遊……
展場外部空間。
小說脈絡貫穿展場
齊柏林曾說過:「多年來,我都是在拍家」,在空拍影像中,在在展現出齊柏林導演對於島嶼、城市與家最深的關懷和眷戀。而城市中的所有故事,都來自於置身其中的我們於日常所累積、形塑、創造的各式故事,也因此,在此次《覓城》展覽中,特別邀請甫以長篇小說《女二》獲得第23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首獎的作家鄧九雲為展場創作文本,故事從遇見一位等候鳥的人開始,透過鄧九雲的文字搭配展場的4個區域,傾聽候鳥的人描述其所見的城市,我們也在故事之中不自覺與這座城市對話。
齊柏林空間全新年度特展《覓城》。
漫遊展區,化身參與者
為了回應與重拾齊柏林導演無人的空拍照片中,期待觀者從中感受與觀察到的城市與家的故事。
鄧九雲為展場創作文本,故事從遇見一位等候鳥的人開始。
展覽特別分為「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與「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4展區,並邀請鄧九雲、張溥輝、陳敏佳與李明璁4位協同創作者,分別與齊柏林導演作品對話,開啟從未想像過觀看城市的角度與方式。
第1展區「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
在第1展區「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中,鄧九雲搭配知名舞台劇演員時一修的共同聲音演繹,將文本轉化為聲音,在文字與聲音之中,遇見那位「等候鳥的人」,開始思考城市與人類之間的情感哲學。
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
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
進入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設計師張溥輝透過視覺設計,跟著齊柏林的視角,將其作品中各式城市輪廓、線條、顏色進行重新轉繹,讓城市的色彩增添了更多想像力與趣味。
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
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
而在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中,特別邀請同為影像創作者的陳敏佳,帶著一頂紅帳篷,走進齊柏林導演曾經按下快門的城市角落,或探索、質疑、揭露,或是僅僅拍攝,什麼也不想的感受這座城市。
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
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
最後,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由社會學家李明璁,走進齊柏林創造的「見林」遠望尺度,偶遇街巷生活微觀的「見樹」視角。近年來著迷路上觀察學的李明璁,透過自身細膩觀察視角,將紀錄的各式城市故事與溫度,與齊導的影像彼此映照,向同樣以身為度的齊柏林致敬,也提醒所有觀者用自己的雙腳與行動,重新發現城市的各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參與者,繼續前行,創造更多城市的故事。
專屬展覽專刊,完整收錄展場影像與鄧九雲創作全文本。
如同齊柏林所言:「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便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城市樣貌」,策展團隊期待以《覓城》展覽帶領觀者在每一張照片的新鮮與驚奇中,一同探訪城市的故事、感受城市的肌理,並且記得家的樣貌。
展場也陳列關於齊柏林導演的更多故事。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覓城》
日期」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秋季
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資料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