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俊能 方俊傑
型態落實的關鍵要素 於前期內容中我們提到,圖學是一種介於設計者與建造者之間的溝通語言,透過圖說來傳遞設計者的創意給建造者,並讓建造者有足夠的資訊將設計具體落實,而投影法圖學是一套透過各向投影,將三維空間的物件 2D 化以後,具有尺度比例的標準語言。 然而隨著特殊型態、複雜幾何、非線性系統在時代推演下的廣泛出現,許多具象的連續曲面,已經難以透過 2D 投影的方式來表達,此時便出現了我們所說的溝通語言上的障礙。許多狀態下,我們會尋求以線性系統來「近似」非線性系統,但這樣的狀態其實失去了非常多非線性系統所具有的有趣特殊現象,如:模糊、混沌、隨機、延續、擴散......。 因此,在面對新型態的產生,選擇適當的溝通語言讓設計可以順利地被落實,便成了關鍵因素。設計工具的採用,理解輸出語言的模式,會直接影響型態落實的可能。當特殊型態必須透過 3D 形式的語言輸出時,它便已不再是傳統 2D 解構圖面以後再建構組裝的施工模式,更像是一種總體閱讀後直接建造產出的概念,唯一需要分解的考量,已轉為是對於機器限制,加工範圍,運輸限制,進出動線等的探討。 所以,特殊型態以三維語言輸出時,所需要傳遞的對象除了人以外,還有機器。加工機器直接讀取由設計端提供的 3D 物件程式語言,閱讀消化後直接作動產出,這一段流程,極少化了任何可能由人因而產生的誤差、失誤、誤判,人轉而僅需啟動機器,並做合理分割、固定工法、施工順序、質感呈現及細部收邊等的討論。 設計工具的理解與選擇,是讓型態萌芽走向「可能」落實的基石,真正落實的關鍵因素還包含:造價預算、材料理解、加工法選擇。而這4大要素,其實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因設計工具關係到後續溝通的效率,效率直接影響成本,材料的理解會直接對應到相稱的加工法,適當的配對組合也反應造價,由此可見,所有的動作最終回到造價預算作為決定斷點,換言之,所有的探索研究,都在為了尋求最佳的配對,取得相應於合理造價下的最佳呈現。 許多型態落實的盲點在於將直線、平面與曲線、曲面做相對比較,在不經探索的狀態下直接進入造價討論,最後無疾而終。正確的狀態是,先理解平面與曲面是兩種不同的追求,不應相稱比較,然後在曲面型態的追求中,透過材料與加工法的理解、探索、實驗,找到最佳配對,反應出相對於特殊形態的合理造價,更甚追求超越平面工法的經濟效益,最後再將這樣的製造思維,廣泛運用回任何簡單的、複雜的、傳統的、前衛的、平的、曲的......等型態。 人力投入的高造價 台灣在室內設計產業具有相當的成熟度,同時也孕育出厲害的施工團隊,傳統工匠在裝修領域都具備高水準的技術跟經驗,故過往在一些商業空間內裝中可能出現的特殊造型,在數位工具尚未普及之前,我們仍可透過透視模擬及幾個基礎點放樣後,進行製作,再從製作過程中不斷調整趨近設計畫面,這樣的經驗透過累積,至今也達到了相當的技術水平。 唯獨在特殊型態可以設計的漸趨複雜的今日,傳統工匠直接製作的模式,往往導致高造價高成本,因為一刀一板製作的時間及誤差修正的時間拉長,人力成本提高,初期報價無度量標準,難以預期。但這樣的模式通常失敗率不高,因為純手工的製作上,往往最後是投入所有功夫技術及人力,使命必達,但卻容易導致最終是以超高造價來換得特殊造型,進而讓這樣的過程經驗被視為沒有延續性及後續發展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在型態探索與實踐的領域裡,比較不希望在一開始就尋求的方法,或說是最後無可奈何的解方。 研究實驗後的合理造價 在將特殊型態的實踐方式,廣義的二分之後,相較於前一種型態落實模式,另一種就是必須透過長期的探索研究與實驗將經驗累積至足夠的厚度,建立完整的 data base 後,便可在面對特殊造型時,進入判斷機制,得到最佳配對反應出合理造價。因此,首要認知必須是願意將這樣的研究跟測試,視為一種企業內部的自我進化,投入研究資源,既然是研究,就必然會有成功與失敗的可能,在自我內部的測試與學習後,跟學術有所區別的是,所有的探索獲得將被真槍實彈地運用在實際專案。 設計最終需要被某一種材料定義呈現樣態,型態的構成,可以分為底型與面材,有些狀態需要同時存在,有底型的架構,才能有面材的覆蓋來呈現造型;也可以是兩者混合,底型直接被設定為最終要呈現的樣貌與質感;亦可以是面材單一的存在,底型被視為加工過程中,成型的臨時模具。不論是選擇哪一種,都逃不了需優先對於材料特性的認識,每一種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材料,都具備自身的特性,這些特性會直指一到數種加工方式;換言之,當對的材料選擇,配入對的加工方式,並且是透過適當的設計語言將之串聯,自然獲得合理且可以被預估的造價,精確的加工時間,可以預見的型態,也因為這樣的方程式得以讓這類的操作被看到較高的可能性、延續性、親近感。 加工法 從前述兩大分類可以理解,型態落實的可及性、造價、成熟度等,主要來自於4大要素的配對方程式是否恰當,這當中,加工法被視為具體落實的最後關鍵。 加工製造可以一路追溯到工業革命,內容也相當龐大,台灣因以代工聞名,進而帶來加工製造業的成熟,因這樣的因緣巧合,加上地理環境,各城市距離、運輸、連結溝通、交易,方便迅速,我們認為台灣在電腦輔助設計到製造這個範疇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簡易的概述空間設計可能碰觸的加工製造法,CNC、雷射切割、3D列印、灌注、沖壓、彎折......都是相對普及成熟且常見工法。CNC常被視為一種減法製造,意指針對某一工件、材料,進行切削,去除不要的,保留所剩形體;雷射切割主要針對「板」類型的工件,進行切割(穿透)或陰刻(不切透),所以凡板片或板片成形的皆可透過雷射來做切割,如鐵板、空心鐵圓管、鐵方管……;3D列印則是加法製造,是以某一種材料的擠出,層層堆疊,從0產出一個具象形體;灌注、沖壓、彎折等等則更像是一種第二階段「成型」,如:將 CNC 的底模拿來灌漿,將切割好的鐵板衝壓成型,將鐵管彎折成曲。 上述加工法皆有其機器限制,加工對象的適當性,而多半加工廠因長年固定針對某種產品類型進行反覆性加工,較少針對加工機器的「潛質」進行測試,而這裡所說的「潛質」,便是我們要共同追尋跟探求的。在設計所輸出的圖學語言沒有問題時,設計方與加工機具的操作人員,在機器面前,所需要共同討論的,便是建構在機器具有的潛質上,面對的特殊型態,適當的切分單元,高效加工方向,組裝標記、構件及順序的同步成型。 多半進入成熟的型態加工討論時,我們已經同步探討並合理化了未來運輸,組裝,重量,結構等的問題,因為委由數位機具加工時,讓機器在成型的過程,同時將編號標記、連接構件、組裝角度讓機器一起處理完成,才能高效率的達到數位製造的價值,人進行更抽象,更具創造力,更有實驗性的思考及溝通工作,機器進行更反覆,更直接,更數據的生產。 設計為本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術界在設計工具、軟體教學的普及,網路開放資源豐富的當代,特殊型態作為一種設計展現已經顯得習以為常,唯獨在具體落實這個面向,我們仍容易因為一些工程上過往慣常的習慣及流程而失去了一些可能性,但我們確實在各個面向皆具備完整的條件。 故,回到最終對於設計的探討,型態的探索,成熟與否取決於我們所能落實累積出來的經驗值是否夠多,當每一次的操做都能落實積累成一次數據,達到一定厚度,其型態落實的可及性便越來越親近,甚或在某些面向超越傳統工法的效益。這一切必須回到設計初始,所有型態構成的動作背後,都已經具備有材料預期跟可能工法的考量,所以在極其抽象的形體下,理當具備相當理性的設計思維,這裡的設計思維意指空間意象、設計企圖、材料理解、加工知識及實驗精神,由此可見這樣的定義已經跟過往的設計思考有所差異,有趣的是,時至今日,當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觀念的產生,橋接了設計者與製造者的隔閡,我們其實又再次走向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方向,成為當代文藝復興人。
Interior341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俊能 方俊傑
關於型態與製造實踐,應該要從工具談起,因為設計發展是一系列思考的碰撞跟辯證,而工具則影響著設計思考中的脈絡、順序、組成、延續……,但與型態探索並沒有絕對的關係,這是一直以來大家在此類討論的盲點。 工具廣義的包含了手繪手作與電腦軟體,在手繪手作的設計發展流程裡,普遍的特質是腦中所思會先於手的動作產出,也就是「想到,進而繪製出」;而數位工具在設計發展流程裡,可以是繪製的動作先於腦中所想, 也就是「繪製,進而發想延續」;當然這兩者仍可以互為前後,只是一般在我們進入設計狀態裡,鮮少停下來思考那個當下,工具對自己設計的思維方式已產生些微的影響。 手繪手製工具之所以會是先想再做,原因來自於人腦對於三維空間的型態,從抽象知覺要轉入實質圖紙時,所能表現的媒材有限,在一個被投影法圖學所制約的技術中,我們所能傳遞的資訊有限,故僅能透過反覆的思考與推敲,再透過手將抽象思維具體化,利用這樣的限制,在我們所能繪出,不完整、非精準定義的草圖中再次受到抽象啟發,進而再思考、再繪製; 反之數位工具所具備的特質是在虛擬空間裡先行解放了投影法圖學的三維限制,同時透過程式的運算將一個初始原型透過一連串的條件設定進行解構、演化、不斷地碰撞產出非預期型態,更像是一種雕塑,在切鑿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與調整方向,進而由型態來反饋設計思考讓發展不斷地衍生、推翻、再啟發、再衍生。 所以型態的產生跟工具並無絕對關係,只是發展過程具備不同脈絡。最終工具的使用,回歸到人,當工具只被單純當成工具,而不被理解為一種設計方法時,任何工具都是一樣的扁平化,只是將已被完整設定的設計再現、展示而已,我們便認為這些技術在時代的演化下並未受到有價值的利用與啟發。至此,是我們對於當代可見工具技術的微觀論述。 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 數位工具在時代的發展下逐步被廣泛的運用到各個領域,空間也不例外,主因來自於當代數位設計工具的發展徹底解放傳統投影法圖學的盲點,我們開始在虛擬的三維空間中同步看到各個角落與面向,特殊型態在三維空間中的翻轉,針對各項機能尺度的參照檢討也變得更真實而理性。 但最為關鍵的是這些技術建構在一個數位軟體之下,具備了圖像數據化的特性,數位工具被視為一種電腦輔助設計,將設計創作透過一連串數位運算及合理化的過程最終存成一個檔案,這個檔案便是該設計型態的一連串程式語言,正因這一連串的程式語言在電腦與機器設備之間是一種共通語言,當我們將這個資訊透過網路、電腦傳輸,進入到加工端的設備主機(電腦)進而將這些資訊再傳給機器,於是機器開始接收語言並啟動運作。 至此,我們稱為一段完整的電腦輔助設計到製造的流程,這一整個序列若類比我們人類之間的設計與施工溝通,其實是一樣的事情,過去我們透過圖紙及對話便是因為語言相通,透過相通的資訊傳輸來完成設計到施工這一流程,而 CAD/CAM 僅僅是時代發展下的新工具技術,讓資訊傳輸的過程盡可能減少誤判誤解,或任何人因的資訊不對等導致施工誤差。 我們可以說 CAD/CAM 的產生其實是劃時代的事件,它得以讓複雜型態的探索在工具的幫助下變得更普及,也基本橋接了過去設計端與製造端之間可能產生的隔閡,將設計到製造的流程帶往另一個新的疆域。 所有設計都是被啟發的 我們認為所有設計都是被日常種種所啟發的。以公司對於型態探索的啟發,起源自 2006 年開始,歐洲建築學界興起關於數位、參數、衍生、運算等等議題的探討並且投入大量的研究及辯證,在那樣的氛圍及影響下,我們立即著手將新工具導入,試圖在台灣小尺度的空間操作中置入特殊型態,並藉由工具將這樣的空間碰撞進行合理化,進一步產生出預料之外的空間樣態與感受,也因為工具技術的成熟得以協助我們將此設定為一種主要的設計方法。 台灣一直以代工聞名,在加工製造的技術上便顯得相當成熟,從自行研發、組裝、生產製造、測試都可說是遊刃有餘,然而這些技術能力在過往的空間設計並沒有太多連結,隨著 CAD/CAM 的出現,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在台灣的發展更顯得適切合理。初期在型態的設計發展告一段落後,便開始探詢台灣在地的各種加工製造端,讓我們理解到,加工端的數位生產技術及觀點其實已經遠遠超越設計端的思考,加工端早已跟著時代走在數位加工的最前端。透過這些理解與知識取得,當我們開始在相近的平台上有相近的語言時,CAD/CAM 才得以在先天條件具足的狀況下被發展進而累積。 過往,製造端也許僅是反覆一貫的製作生產線上的加工物件,並未曾思考還能利用技術跨足其他可能;設計端也習慣居於辦公桌上的電腦前進行設計,未曾想過眼前的筆畫與實際施作時會與製造端產生任何的關係,更不清楚製造端的技術與生產知識足以反饋設計發展。設計師具備的無比想像力,當我們走入工廠,場景進入設計師腦海,看到加工的過程與知識,經過消化與思考發酵便足以發展出更多型態的可能性,我們因理解而突破想像,加工端也了解到自身具備的技術能量能跨足空間、建築、藝術類別。 至今,12年的累積,從材料面的木料、金屬、塑料、石材,到加工面的 CNC、多軸雷切、機械手臂、真空成型、熱彎、編織等等,我們更理解每一次的型態探索仍有許多的新技術及知識獲得。透過這樣的累積,也不斷的辯證及修正自我的論述跟觀點,從早期認定的「數位」 到中期的「批判」 再到近期更宏觀的看待「普及性」,所有設計方法只是在不同的大方向裡透過時代的進程而有不同分支,在此一趨勢不斷演進的過程中,毋須刻意分門別派。 數位運算、型態操作等領域若視為一艘大船,雖然未必大家都需要搭上這艘船,但隨時關注它的航向跟發展卻有必要,登船者也未必需要成為船長或船員,僅僅如旅客般的跟著大船航行,因為理解更能輕鬆以對。
Interior340
撰文及圖片提供」吳典育
「建築資訊塑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以下簡稱BIM)(圖1)是目前室內設計關注的議題。由於室內設計長期面臨的挑戰是缺乏設計生產流程的整合管控,以及缺乏設計與施工生產履歷的記錄,客戶大多倚賴手繪或電腦繪製的3D模擬圖來進行溝通與確認,但傳統上在設計端的每一筆一畫皆是出自設計師之手,圖說的資訊與材料等也都是透過經驗累積而輸入的內容;BIM能更效率的產出圖面,它提供豐富資訊傳遞及管理邏輯,模型及圖說同步產出可有效改善過往室內設計繪圖的重工困境,為屋主提供更加便利與專業的方式,讓設計方擁有更加充裕的時間進行設計深化及材料管理,提升繪製圖說與模型管理的效率,掌握營運管理優勢。 溝通利器 更清晰明確的成效 BIM技術在國外已聞名於建築產業,它運用在空間設計上能為業主帶來什麼樣的具體效益?以下我以兩個案例的業主回饋具體說明,案例之一:「Extend lines」(圖2)是藝術家的自宅兼工作室,屋主談到,BIM幫助自己與設計師在溝通前期即可透過精確尺寸及剖面透視圖進行模擬及深入討論,想測試其他材料時能快速切換以得到更精確的內容,甚至在施工前即能看到明確的開關插座等細節, 加上設計師透過VR在現場模擬空間,能更加清晰日後各種機能跟需求如何落實於居家中。另一個案例「圈圈之家」(圖3)是一對夫妻的新婚住宅,屋主回饋,在設計溝通過程裡,透過BIM的模擬畫面能看到精準圖說,快速切入尺寸與材料,並且提供許多方案版本,以及工程發包前施工圖資訊也十分詳盡,令人印象深刻。 BIM的助益與挑戰 2021年新冠疫情改變人們的工作型態,設計產業如何運用雲端管理、優化傳遞資訊模式成為營運必要的思考之一,而資訊及材料、流程及步驟管理正是室內設計必須面對的主要課題。回顧傳統室內設計工作,多數仰賴現場施工團隊的經驗整合,在遠距溝通的效率上,若能用BIM優化資訊管理及設計發展,將能避免設計與業主雙方的認知落差,創造嶄新機會。 然而,將BIM導入到室內設計前,仍有幾個重要觀念必須釐清:BIM是一個透過資訊整合設計流程的模型進程,並不單純是一個建模工具,資訊的流通過程中,軟體與資訊的整合是BIM重要的核心觀念,雖然目前已經有業者逐漸將BIM導入室內設計,但多數僅將它作為建模工具,忽略了其蘊含豐富資訊的核心意義,忽略它應用在室內設計的管理流程、空間材料的履歷記錄等重要內容,導致雖然使用BIM,但依然會發生施工現場與圖說不符,或是材料有誤的不良結果。因此,運用上必須要先瞭解BIM的導入是一個持續性成長的資料庫,在歷經幾個專案後,將能大幅度的提升效率與工作邏輯,甚至能將各種設計公司專有的應用模式獨立產出。(圖4) 我就近年發表的工作流程進行概述(設計學報第23券第1期,2018)(圖5),設計主要工作流程有(1)概念(2)基本及細部設計(3)整合呈現(4)施工圖階段,在每個階段,均能透過BIM應用對工作內容進行調整。在我應用BIM的近6年裡,屋主對於BIM的反應多是屬於正面且讚賞。從經驗觀察,即使科技成為助力,屋主對於室內設計的主要需求仍不離兩項主軸,分別是:設計者的空間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設計團隊在發包施工過程裡的管理效率與能力。設計與施工管理端的確實鍊接,正是設計者運用BIM效益的主要優點,讓雙方在設計發展前期就能一同創造雙贏共好的成果。
Interior340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500 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上,工業時代到現今的智慧手機也大約只花了 200 年,記得小时候看的科幻影片,早上起床機器人幫你煮咖啡、煎蛋,按一個鈕可把佔位子的床收起來,再搭上無人駕駛的空中飛船到達想去的地方,這些 20 年前看起來像是幻想,現在也幾乎慢慢地實現了,透過大數據整合系統,我們可以準確預估人類的行為,並且應用在各種場景,幾乎你想像得到的 Idea,都有實現的可能性。 最近,我們在 Metaverse 元宇宙裡買了一塊地,除了好奇數位資產的運作模式之外,也希望在數位的世界裡,在沒有法規以及重力的影響下,實驗出一個有別於真實世界的建築空間。孩子們知道這件事情後的反應很可愛,一直追問說:「爸爸買了一塊地,什麼時候房子蓋好可以搬進去呢?」我本來想回:「這是一個搬不進去的房子,因為只有存在在網路世界裡。」但我最後沒有說出口,誰知道呢?在 20 年或者 50 年後,這個世界還是像現在這樣運轉嗎? 我 5 歲的孩子已經非常習慣用 Alexa 語音互聯播放音樂、開啟電燈以及空調,COVID-19 突然的襲擊,限制了人類的活動半徑,卻加速了網路世界的連結方式,這些轉變都在一步步地影響現有產業,我預估未來會越來越往兩邊極端化,一邊是高速的網路世界,會產生更多不同的生態以及商業模式;另外一邊是回歸人類原始的生活型態,放下電腦裝置,我們還是渴望一杯觸動嗅覺味蕾的咖啡,我們還是喜愛大自然不加思索的變化,觸摸柔軟的沙、千年的冰還有一朵朵稍縱即逝的美麗的花。 然而在建築營建範疇內,智慧化的腳步相對之下是比較慢的,因為應用的場景比較大,客製化也很複雜,相對的成本高。雖然如此,我仍然思考 20 年前在科幻電影裡的想像,是否真的是我們未來生活的寫照?設計是在解決問題,讓人類的生活更便利,但是便利是否代表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是否我們按一個鈕還是希望回到充滿天然材質、質樸機械式的空間?實際上來說,供人民使用的公共建築是越智慧越好,達成便民、增加公眾服務效率甚至節能的目的,但這部分我認為台灣的公共社會設計還停留在學習美學的階段,決策者也尚未投注更多的智慧設計。 我們即將迎向 2022 年,回歸自然,仍是目前世界上室内設計的趨勢,不管是運用植物,還是在材質氛圍上使用自然材質以及色調,礦物塗料也是因此而盛行,甚至是使用草、竹、或紙這些更加容易代謝的材質,尤其不能自由旅行後,我們更渴望一個療癒的空間,這些因素都將我們引導向自然,但自然的背後也會越來越智慧化,似乎自然變成只是一種風格,來裝飾科技生活的機械感,我內心思考,未來是否要設計一個屏蔽網路的「自然空間」讓我們在裡面真正的感受現實,體會自然,這大概會是最新的超現實空間吧! 撰文」王菱檥
Interior340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鴻文
繪畫構圖有分近中遠景,空間也是。「從這個視角看過去,你希望看到什麼畫面?」這是我做設計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空間由軟裝(家具家飾品)和硬裝(天地壁)相輔相成,而後者就像是一幅畫的背景,透過建材肌理的描繪,襯托出前景的精彩。 一直以來,HAO Design秉持少量裝修原則,以素雅的建材構築出空間背景,留給居住者和物件更多發揮空間,除了構圖美學外,也需要考量養護方式和使用習慣,以利推薦適合的材料選擇。接下來將分別從「地板」和「壁面」建材,分享我的選材觀念。 木地板,赤腳踩踏的自在 木地板有種魅力,會讓人想赤腳踩踏在上面,或坐或臥或趴,感受它的木紋肌理,自然而然賦予空間溫潤質感。淺色清新、深色沉穩,相較於磁磚來的溫暖且防滑,對家中有年長者、毛小孩及喜歡在地上活動的小朋友而言,是適合的材料之一。 1. 木地板仿馬賽克藝術拼花,在北美胡桃木的倒角間以美國橡木跳色,木紋清晰可見,打造美式復古風格。(佳樂美提供) 不過木地板種類繁多,需端看居住者的使用需求和習慣,再做出合適的選擇。以實木地板來說,倘若你愛它天然的花色、紋理與觸感,同時也得接受它會隨著日常使用變色和刮傷的事實,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生活紀錄;另外還有海島型地板(上層實木、底層夾板),因為本身結構設計,不易受濕度變化而變形,較適合台灣潮濕氣候使用,無論哪種地板,紋路與木結都能依據喜好,事先請業者挑選或過濾。 如果你在意前述的使用痕跡,建議選擇超耐磨木地板,耐磨係數高,防潑水且不易燃,日常維護只需要吸塵器或擰乾的濕拖把擦拭即可,保養相對簡單,但同樣需注重通風除濕。此外,我會特別側看表面的木紋印刷是否有反光的塑膠感,以及立體浮雕木紋是否和印刷紋路一致,仿真度愈高愈能呈現自然質樸的效果。 2. Quick Step超耐磨魚骨拼的紋路自然,杏色橡木賦予空間溫柔婉約的氣質。(Creamy House Dreamy Home by HAO Design) 除了木紋,拼花手法也能為地面創造立體感和個性化,像是復古的人字拼、魚骨拼,以深淺木色交錯帶出層次感與古典氛圍,或是透過正方、矩形、六角形和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特殊拼法,模擬出花磚和馬賽克磚的視覺效果,以木代磚,呈現雙重效果。(圖1、2) 仿無縫地坪,追求單一純粹 近期流行的無縫地坪,透過單一材質延伸出空間整體性,混凝土般的質感比木紋更樸素,也好清潔,材質有粗獷的水泥粉光、純色光滑的EPOXY、多色多紋理的磐多魔,以及精緻的礦物水泥,各有特色和限制。以礦物水泥為例,雖然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使用範圍廣泛,但需小心避免與硬物相撞、摩擦,以維護外觀完整性。 3. MOHER薄磚模擬水泥紋理,溫暖的色調從地板、壁面延伸到中島檯面,營造塗料質感。(單片尺寸120 x 260cm,東慶建材提供) 考量後續維護與生活便利性,推薦採用接縫少的大塊薄磚。耐磨、抗刮、防水,擁有琳瑯滿目的花色,像是石紋、布紋、粉光、金屬面等,再加上厚度薄,重量比一般磁磚輕,也適合作為餐桌、中島、浴櫃檯面的媒材;假設覺得薄磚過於冰冷,亦可選用PVC複合地板,採大面積卷材無縫施工(單片尺寸2m x 20m x 2mm),接縫更少,且耐磨、耐壓、好清理。(圖3、4) 4. 透過太格地材PVC複合地板,呈現類似無縫地坪的效果。(Evergarden by HAO Design) 跳色地材,畫龍點睛 除了單一材質,我會在容易有灰塵、濕氣和油漬的玄關、浴室、廚房等區域,以異材質增添畫面亮點,彷彿在空間鋪了一塊跳色地毯般,例如常見的花磚、水磨石磚、赤色陶磚、窯變磚等,還有特殊的LVT地磚(Luxury Vinyl Tile),材質為PVC、乙烯基、樹脂,透過高溫高壓製成的一種膠面地材,同樣防水耐磨卻不冰冷,外觀與質地有擬真木紋、石紋,以及多樣化的抽象花紋,若磨損了也能做單片替換,適用商空與住家,讓建材使用更加多元。(圖5、6) 5. 以花磚定義廚房區域,不僅方便清潔,還能點綴空間。(橙茂霧面石質磚, Homebody by HAO Design) 6. 即使是單一空間,也可以鋪設多種地坪花色,展現視覺張力,黑白灰搭配隱約的大理石紋路,個性時髦。(莫札特石英磚,築磚提供) 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沒有絕對的優缺點,譬如實木的自然變化對某些人來說是瑕疵,不好照顧,但有人獨愛這種歲月痕跡,一切因人而異,建議在評估過家庭成員、生活習慣、設計美感之後,再選出相對適合的建材;如果單純為了美觀而選,造成日後得小心翼翼呵護,深怕產生任何污漬,這樣反而失去了生活的本質。「壁面」建材我將留待下期介紹。
Interior340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漂浮半島」一座自然景觀島與一項研究所時期的基地半島。 那是一座位在泰唔士河出口與北海交界的半島,也是被河海共同沖刷堆積而成的天然岸地,由於位處河海交界,植被的生長非常多元,不僅擁有多種河邊植物也覆蓋了滿滿海生藻類,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地貌,讓島嶼在晨昏的光線變化下更加明顯,早晚潮汐水位的高低亦是清晰顯著,當年我在經過數週的勘察後,發現半島上擁有這些自然景觀的變異動態,因而選擇了它作為研究所論文的主題。 研究過程裡,在更深入觀察半島後,我發現,隨著潮汐高低以及日照光線的轉變時刻,半島的植被表層幾乎瞬時回應著氣象變化,常常前一刻顯現的植被樣貌,在下一刻卻消失了,或者在前一刻捕捉的半島表情,可能就在我俯首專注於素描的一瞬間,再抬頭,剛剛眼前的植被表情已不再復見。基於如此,我將「顯現」與「消失」錨定為論文內容的研究核心,接著進一步將它轉化為設計語言,作為可運用的質實元素,逐漸發展出一座與半島景觀相融的建築量體;建築的外觀會隨著半島基地週邊的自然條件(日夜潮汐與植被生長)產生微變,使得量體本身像似時而可見時而消失,而量體內部的空間旅程又隨著使用者當下的遊走動態,而感受到可見與不可見的景致變化。 當空間與人產生對話的當下,是一段「主動對話」抑或是「被動對話」,應該在空間、建築設計開展時就深刻而明確。錨定核心一直是設計發展前的重要的基石,因爲豐實內涵能讓作品自蘊敘事張力,言簡意賅的呈現整體概念。 在作品思考裡,半島上建築量體的出現與消失比例是「被動」的,隨著基地周邊的潮汐與日照變化而有所不同,建築外觀皮層也因植被覆蓋的四季變化而有顯著差異;然而發生在建築內外的空間旅程又會因使用者「主動」游移的進程而連動著觸目景致。在島上,對當事者而言,「顯現」與「消失」既是「自主行動下的感官發覺」亦是「與環境互動下的被動接收」。 當設計開展的初始,設計者若能經過細密的基地觀察、深入的人因思考、嚴謹發展設計語言,進而衍生出實質量體裡的語彙,那麼設計的原創性與可發展性將不再侷限於昂貴材質、造型線條、裝飾元素等窠臼,或是未經深思使用的生活型態,只一味的套用平面方案,甚至無由的填滿或放空。身為設計者,更應該深入思考,將設計語言發展成合理的appear,為空間內涵植入旅程與對話,盡心讓一切無由的雕琢、裝飾、堆砌全都disappear……。
Interior339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最近對設計中所謂的「風格」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我覺得風格可能是室內設計最大的副作用。理論上,風格劃定了生活空間的界線,它豐富我們的生活也同時禁錮生活;利用風格能輕鬆點綴我們的生活,不過當我們太重視風格的呈現,就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氣質,遠離了設計應呈現給人們享受的本質。無論時代和潮流怎樣改變,室內設計應該是為人們帶來生活上深層次的提升。 在無邊無際的書海中自由穿梭的兒童書店。 話雖如此,並非代表我不支持新的事物和新的改變。只是在新浪潮的推動上,我更傾向設計的方向,而不是方式。室內設計不是風格的選擇,應該去思考空間和生活的問題,這樣才有機會還原生活的本質。現在許多室內設計師在創作上依賴使用網路平台 Pinterest,每次只要選中一些特定風格的圖片,平台就會用演算法將更多類似的圖片推薦給用戶,令人不知不覺淹沒在相似的空間之中。而這種以風格推算出來的創作, 怎麼會是室內設計本來的面貌? 英國設計師伊爾澤‧克勞福德(Ilse Crawford)非常重視以空間調度感官,所以她會花心思去關照生活中的情緒連接。她一直強調設計是生活的架構,令人感覺到人性,令人感覺活著。(Design is a frame for life, it makes us feel human, it makes us feel alive.)感官的生活對人們的身心幸福產生極大的影響,故自然地,負面的設計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一顆赤子之心,就是我們必須擁有以創造美好體驗的特質。顧名思義,赤子之心代表初心不變,正如孟子所言,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對於設計而言,對事物保有純粹、回歸天然的態度,就是找回設計的本心。學會虛心接受自己的本質,從這個基礎上開始,就能堅守設計的初心。所以好的設計不應是追求最美,反而最美的是我們的追求。 在無邊無際的書海中自由穿梭的兒童書店。 近日為兒童設計書店的案子就讓我特別有感受。在這次的作品上,我對自己有兩個要求:一,要拿捏好設計的「分寸」,指的不只是設計師對比例應有的敏感度,而是運用過往經驗對設計的把控度;二,追求「感性」的細節。因此我試圖打造一座「白雲之上,書海之中」的親子書店,既可以滿足成年人的童真之心,也可以提供絕佳的親子閱讀互動空間。 這座書店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翻閱書籍的瞬間,在指尖摩挲中,書頁劃過的軌跡以流暢的弧線形式構建了整個內部空間。大面積的白色和淺木色是空間主色調,乾淨且純粹,呈現自然與寧靜,帶給讀者更好的沉浸式體驗。書店的玻璃幃幕以百頁作為媒介,成為日光的舞臺,隨著日色起落,內部光感變換紛繁,空間的情感自然又豐富。書架隱去了自身的形態,虛實對比中書籍仿佛懸於空中,一本本有節奏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頂部的發光燈膜在夜間恍如複刻了日光,傾瀉而下宛如在天堂裡閱讀。 我希望借助這樣一座親子書店,讓他們在家長的日益澆灌下,翻過書頁時,漸漸能嗅到風中夾雜的油墨香,亦能看見紙面映來的溫柔之光,終有一天長成綠樹成蔭的蒼天大樹。 書店中的閱讀池。 在提案的過程,客戶曾質疑過是否要為兒童增加更多的色彩和趣味,對此我十分反對。閱讀本身不應該經過包裝,書店是給書的空間,並讓小朋友感受到閱讀的愉悅,所以其他誘惑全都可以一一省略。讓我高興的是,項目完成後,書店讓我感到似曾相識,直接勾起了我自己小時候閱讀的樂趣。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但好像也不怎麼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再次連結到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常把設計當作我的情人,而本次書店的作品,莫名地讓我聯想起電影《花樣年華》中的一段對白,點明了我對設計的情感:「渴望一個笑容,期待一陣春風,你就剛剛好經過。」
Interior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