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自然律|與自然共舞 ‧ 音樂與藝術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天助

人類在尚未發展文字之前,就以繪畫、雕刻來記錄與抒發情感,用音樂來調劑生活,而造物者將真善美置於人類心中,使追求真善美成為人類的本性,這樣的天性亦不斷推動文明的發展與進化。當語言變成文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隨後發明印刷技術,加速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往前躍進,人類的生活步調變得更快、腳步也跟著加快:「現在是知識爆發的時代,人們知道的多,卻感受的少。(註1)」急速的發展節奏開始使人在不知不覺陷入追速競比與物質慾望中,「慢」變成一種奢侈,而能幫助人們心靈深層對話的藝文活動,如聆聽音樂會、賞析繪畫雕塑藝術作品、閱讀文學、漫步山林間、恬靜的徜徉在自然的懷抱中......等,這一切似乎變成「遙遠」的理想。 成長於這樣年代的我,幸運地生長在鄉村中的農家、身處於愛唱詩歌的基督教團體中。我自幼喜歡繪畫與音樂,在兄長熱愛古典音樂的耳濡目染中,影響了我漸漸著迷於西方古典樂,從國中二年級便養成了聆聽音樂的習慣,視古典音樂成為心靈良伴(在高壓的大學重考期間,每天必須伴著莫札特的安魂曲,才能安穩入睡)。成家後,發現大舅子外號是「音樂傳教士」,藉重他對音樂的知識與素養,幫助我在音樂領域裡累積更廣更深的了解。 日後,當我進到建築設計領域裡,更加期盼了解「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的真實內涵,尋找與閱讀莫札特、貝多芬、馬勒......等作曲家的創作的心路歷程與思想:「為什麼我的作品會有特殊的形式或風格,使之成為莫札特式的,而有別於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理由也許和我鼻子又大又彎的道理一樣......因為我真的沒有刻意去苦思或試圖引發創作。(註2)」莫札特教會我勇敢做自己,不要為了與眾不同而刻意為之;「音樂是空氣的共鳴,是上帝的氣息,是祂與人類心靈對話的窗口,音樂是上帝的語言,我們音樂家比世人接近上帝,我們聽得到祂的聲音,我們讀得到祂的唇語,歌頌上帝的子民得以擁抱生命,這就是音樂家的天職......。(註3)」他教會我「建築師的天賦」;「若是為了更美麗的東西的話,任何規則都可以打破。」教會我勿墨守成規,勇於嘗試與實驗。馬勒創作的歷程讓我意識到創作中的孤獨、堅持與犧牲。(註4)他們都在樂曲中傳遞生命信仰的價值,不斷地鼓舞與安慰人心......反璞歸真,歸復人類自然的本源,這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建築師的理想天職,就是應該將人帶往既真且善、美的境界,為了與自然「合一」的「烏托邦」而努力。 從藝術到第八藝術 藝術家們在創作路途上,為了追求完美的探索與試煉,更深深啟發了我。梵谷漫步於大自然裡,聽見的自然之音竟是美妙的交響樂,令我期許自己能磨練出有般純真而敏銳的感知能力;羅丹為了創作「巴爾札克」,大量閱讀、觀察和研究,為了覓得大文豪形象的最佳詮釋,他持續在街上尋找適合的模特兒,並做了40款習作,只為能把巴爾札克的靈魂傳神繪出,他專注、堅持的毅力,鼓舞著我,為了孕育最佳方案,更應不畏困難去努力。「畫家總是由具體實物開始,然後再除去事物實體的表相。(註5)」、「繪畫並非事先成竹在胸,而是隨著思想的流動、並且更因觀察者的條件狀況而改變......因為完成後的作品,將會因觀賞者的共鳴而賦予生命。」畢卡索的這番思想觸動我堅定「因地制宜」的信念,設計的意義應該是讓使用者共鳴並且賦予空間生命力。 電影給我的養分更是不勝枚舉,如《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註6),聾啞的父母為生下一個「正常」女兒而悲傷嚎啕大哭......傳神地訴說著「同理心」的重要,讓人深思建築師是否需要更多的「同理心」,才不至於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朝聖者之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s Best Story)(註7)傳達「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讓我憶起自己每每走在「輕輕觸碰土地」的這條路上時,都有「天使」來幫忙,使我更有勇氣去克服難題,實踐理想;在《紀梵希的時尚王國》( Hubert de Givenchy)(註8)紀錄片中,這位時裝大師說:「身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警覺,任何小事都能帶來靈感......」提醒著我要敏銳自身感知,細心觀察周遭一切,即使是那些習以為常的「小事」或是「平凡」。 自音樂共鳴的設計精神 記得,2010年獲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在隔年來台灣表演,訪談中她談到,蕭邦大賽前參賽者莫不待在琴房緊密練琴,她卻安排時間參觀慶祝蕭邦誕辰200週年所規劃的紀念展,觀展時獲得許多靈感,覺得自己和蕭邦更加親近了。此番回憶,讓我領悟到原來感動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靈魂,正如建築空間能憾動人心的其實不在技巧或造型,而是空間自蘊的靈魂氣質。阿芙蒂耶娃說:「音樂創作是連續的發展與傳承。中間雖然有『隔代遺傳』的例子,比方說巴赫、莫札特之於蕭邦,或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典』,但整體而言,彼此之間都有影響。因此探索巴洛克,可以讓我更了解蕭邦。認識當代創作,也能幫助我理解貝多芬。越是不設限,最後也才越有可能融會貫通,了解這二、三百年來,音樂創作的整體面貌。(註9)」同理也可印證於建築設計領域,對於建築史的充分了解,才能讓我融會貫通,站在傳統的養分上可以有新的展望;她繼續說:「我沒辦法才學會一部作品就立刻上台......學習作品時當然得錙銖必較,任何微小細節都必須仔細思考。但要拿上舞台演出,我需要的是「內化」,讓所有細節成為自己自發的表現。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遺忘」的過程。做為演奏者,研究時我必須見樹又見林,甚至連樹葉都要深究,但我的詮釋絕對不能見樹不見林,只有細節而缺乏整體感。學習,但又必須遺忘,最後讓一切歸於自然。這真的需要時間,而且是真實的時間,不是在腦子裡把樂曲走了許多遍,就能替代。(註9)」這段話讓我心有戚戚焉,更強化了我長年作品研究時重視的「遺忘」環節,提醒自己除了要對細節仔細深究之外,更要懂得掌握整體,讓一切心得化於無形,用建築空間自然地帶出感動人心的生活環境。 不僅有樂曲、畫作、雕塑......等這些藝術作品本身帶給我的啟發,在深入了解作品背後那些創作者的所思所想之後,更是深深地影響了我體會生活、觀察環境、欣賞自然的眼光,藉著他們的「帶領」,讓我看見身邊事物的種種美好,也越加堅定珍惜、守護這一切的心情。真心期待從事規劃空間、建築、環境的設計人,能懷著悲天憫人的同理心,善待我們所共同居住的這片土地,帶著藝術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發,讓大眾的居住環境能更靠近永續、往「真善美」的道路上邁進。 註1: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畫圖(勞倫斯/D.H.Lawrence)。載於創造的歷程。台灣,台北:金楓 註2: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一封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載於創造的歷程,選自莫札特的一生(Life of Mozart)。台灣,台北:金楓 註3:2006電影《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劇中貝多芬台詞 註4:2013歐洲影展《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 註5:布魯斯特‧基哲林著,李元春譯(民76)。畢卡索對話錄(賽爾博/Christian Zervos)。載於創造的歷程。台灣,台北:金楓 註6:2019歐洲影展《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 註7:2016歐洲影展《朝聖者之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s Best Story) 註8:2016歐洲影展《紀梵希的時尚王國》( Hubert de Givenchy) 註9:焦元溥(2011/12/06)。阿芙蒂耶娃的四個驚奇。聯合晚報,第787期

Interior334

  浸潤式美學養成,從「家」並從「小」做起。我自己升格為新手爸媽後,便開始思索著要如何在日常中營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再加上近幾年規劃了許多親子空間,一點一滴的梳理出「浸潤美學」,為下一代打造「美」的成長環境,豐富他們的五感體驗及心靈感受,進而成為人生的養分。   美學環境,如何營造?   家,是孩子呱呱墜地後,第一個長時間活動的場域,我喜歡以「他們的視角」出發,保留開闊的格局、大幅的留白,不限定哪個區域該做什麼,而是將空間交由孩子們自由發揮,給予他們彈性調整家具和佈置的環境,學習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而不被框架所限制。除了簡單開闊的格局規劃,我也想給予孩子最純粹的觸覺感受,因此材料上大多選用木地板、樺木夾板、特殊塗料等自然素材與紋理。 開闊的格局規劃,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圈。(好室設計/半伴)   一個好的空間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與一顆勇於冒險的心,規劃一面黑板牆,鼓勵他們畫出心中所想;藉由洞洞板與書櫃的彈性設計,小朋友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創作與收藏品,從小參與家的佈置;並透過上下分層式設計,打造孩子們的秘密基地,在家也可以探索多種生活動線。孩子天生就喜歡運用身體嘗試各種可能,因此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大人適時的給予支持與陪伴,其他的就留待孩子自由發揮即可。 加強結構的洞洞板也成為孩子突發奇想的攀爬架。(好室設計/半伴)   美學教育,從何教起?   什麼是美?這是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哉問,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免失足落入框架,誰畫得越像,獲得的名次、分數、讚美越多,進而限制了思考模式,而電視內容和卡通也是經由大人思考過後所設計的產物,是大人所認知的美,但孩子天生就是抽象思考,透過觀察而後重組出個人見解,因此我都鼓勵孩子們接觸自然且真實的事物,經由自己的消化,表達出來的東西才是屬於自己的美。 整牆書櫃暗藏攀爬機關,等待孩子發掘通往滑梯的秘密通道。(好室設計/Sense of Ritual) 在空間設計上,我也會以投影布幕代替電視,一方面不傷眼,另一方面也是減少小朋友看電視的機會。孩子的每一幅抽象創作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是大人們看不見的想像力,我想盡可能提供下一代可以天馬行空的園地,長大後,讓想像力真的可以成為他們的超能力!  少了電視,多了互動。(好室設計/Toast's Home)   大自然也是兒童成長期間不可或缺的學習資源,俯拾即是的樹葉、枯枝、石頭、泥沙皆是很棒的教材兼玩具,非疫情期間,我時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尋寶,替家中的展示區增添新成員,有時也會變成創作媒材和扮家家酒的道具之一,從中學習「自然之美」。 小朋友合力用自然素材蓋樹屋。攝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浸潤美學」是我近幾年為人父和設計師身份的感想,發現只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發揮空間,讓他們的感官體驗美好的人事物,就像是在培養皿中注入養分,美學細胞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繁衍,待日後進入校園和社會,將有機會漸進式地影響同儕、體制及下一代。如果你不知如何開始,可以從最簡單的:關掉電視,鼓勵孩子自由創作為第一步,海不一定是藍色,月亮不一定是圓的,也不必模仿別人畫畫,一點一滴的改變,期待往後越來越美的台灣。

Interior334

思想實驗室|茶席與扮家家酒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這一個月來,我們的身心靈真正面臨生活型態劇變的影響,這影響不只發生在居家空間,也發生在工作場域以及教育體系,為了防堵疫情擴散,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減少接觸、保持距離,1.5 公尺的社交距離成為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以一般家庭餐桌而言,坐面對面間隔 100 公分還不足以防疫,240 公分長的沙發一人坐一端,這樣疏遠的距離,改變了空間與人的互動。 最明顯的是居家工作,讓我們必須長時間處在同一個空間中,已經有許多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密閉以及陰暗的空間會加重人的焦慮並鈍化人的感知,問問我們自己這一個月來,是否很渴望戶外,嚮往自然以及陽光呢?   居家工作以來,我發覺我非常認真地與我的空間相處,除了平常習慣的口袋空間之外,也藉著這個機會觀察了從早到晚我家的變化,早上陽光的角度、午後的溫度,還有空氣間的濕度,這也給我一些體會,往往我們在設計一個空間時,並沒有這樣充裕的時間去感受空間、閱讀空間,一筆一畫是自我的經驗以及直覺的反應,加強與原始空間的交流,長時間的觀察,應該會減少不適應的設計產生,我該先謝謝這間屋子給我的體會。另外,因時間軸而產生空間機能的轉變,也更為明顯。   相信很多家庭,早餐吃完後,餐桌就變成工作桌了,客廳既要看電視也可能是孩子的線上教室,很多時候燈光會變成第一個問題,未來情境燈光的設置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我的三個孩子很喜歡玩扮家家,他們熱衷於模擬一間寵物咖啡廳,有咖啡桌,桌上還有插一束小花;沖咖啡的吧檯,上面有很多整齊的工具;還有寵物喝水玩耍的地方。 這讓我聯想到喝茶的茶席,茶席是茶道的一環,不論是哪一種流派,茶席的擺設,往往反映了茶人對茶的演繹,對美學的思考,那不也是一個成人的扮家家酒,在設定好的畫面中,扮演與茶為友的交流。在那一瞬間,普通的一個餐桌,變成某一個文人雅士的後花園,我們悠閒徜徉其中,杯子裡裝的不再只是回甘的茶湯,而是令人暢快的瀑布流水。可見想像力多麼重要!   利用這個扮家家酒以及茶席的概念,我開始將家裡依照時間軸佈置成不同屬性的空間,辦公區、線上會議區、教室區、閱讀角落以及遊戲區。有些地方特別重新安排過家具以及燈光,有些地方只是製作一個牌子寫著空間名稱,很神奇的是,掛上會議室的牌子,工作心情真的就如同來到會議室般,閱讀角落則變成了恬靜安詳的一個獨處空間,如同扮家家酒般進入了場景角色扮演,唯獨不同的是我們在扮演真實的角色。 其中的遊戲區,我們又稱為:「不乖的地方。」這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尖叫,可以亂七八糟,可以髒亂,可以懶散......原來有一個發洩的地方真好!有一個不用井然有序的地方,是我們焦慮防疫生活的一個救贖!   達賴喇嘛名言:「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樣能夠帶來和平的人,能夠療癒的人,能夠修復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還有懂愛的人。」身為一個室內設計師,在人類最艱難的時刻,除了我們自身的專業,我們好像可以藉這個機會更踏入生活,讓設計更有人性,期許我要成為療癒的人,修復的人,還有懂愛的人!  

Interior334

設計「憲」上|設計在外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尤記得學校教導,設計應該是啟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情,以便讓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利用設計讓他們沉迷在富裕奢華的生活中。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照理說設計能還原事物的本質、生活的真相,甚至抓住解決生活點滴的所有重點。可是在設計的漩渦裡面,有時候設計師陶醉在設計中,總有不知不覺迷失的時候,能讓我們清醒的往往是過程中的挫敗和對設計預期的落差,當頭棒喝提醒了設計的初衷。   最近接了一宗紐約的案子,算起來已是我第三宗在美國設計的案子。印象最深的一次,要數加州一間精品酒店的設計。我們的提案並不是以強調設計上的突破來擊敗其他國際對手,而是用心思了解當地的文化,利用當地一年一度最大的盛會 Rose Parade (花車巡遊)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把歡騰喜悅的慶典植入酒店,為百年的酒店帶來新的生命。可是,在得標以後卻是長達兩年的痛苦經歷。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 D2 酒店   這個美國惡夢的開始,除了在程序上需要高度配合當地有關的維護部門,還要面對項目中其他的專業外國團隊。這個設計方案雖然通過了甲方的認可,但在建築師和各個專業團隊的施工配合上,我們面對各方面的提問和無形抗議,甚至可說是刁難。不同國家的各種專業標準和法規差異,對我們整個團隊造成挺大的困擾。雖然如此,並沒有消磨我們的意志,反而越被刁難,我們越有耐心去面對。 特別有一次我親身到場指導,面對當地高大威猛的墨西哥施工團隊,受到藐視和不禮貌的對待而感到十分委屈。這兩年我們團隊在精神上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慶幸的是我們都不甘示弱,因為骨子裡有著東方的氣魄。不論工地事情的對錯我都扛下來,覺得就是不能在外國丟臉。整個過程我展現東方人的特點,我們相對含蓄,不誇大,不搶功的傳統,即使處於被欺壓的狀態,默默付出和努力工作,一心一意只希望完成這個案子。   項目完成之後,我親自飛去加州參加開幕典禮。對我最兇的墨西哥總承包商和最挑剔的甲方代表,在開幕的當天各自給我一個非常大的擁抱。互相用誠懇的語氣跟我說:「Good job!」他們從一開始的懷疑和不公平的態度,到張開雙臂的稱讚,給予我肯定令我實在很感動。而從一開始我對他們也感到不滿,畢竟他們種種因不信任而衍生的差劣態度,但在見證我們的努力和能力之後,又會給予真誠的讚美。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 D2 酒店 在整個設計的過程,我著實感受到他們專業上的執著,或許對我們有歧視,但他們在設計工作中仍會作出客觀的評估。另外,在改造這受到一級保護的百年建築時,負責的執行長一絲不苟地盡力與我們配合,除了執行相關法律規條,他們發自內心地想保育歷史的私心,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回想這個案子的時候,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各方不但只是在貢獻他個人的專業技術,而是秉持著一種使命感。雖然兩年期間曾受到不少委屈,但我更珍惜自己身為設計師的角色,除了客戶所回應的那份喜悅,令我肯定我設計的初衷,過去的一切也總算值得吧。   在外國所實施的案子就像一份功課,讓我親身感受到以前老師所說,設計是「創造新的規劃」, 設計「在外」令我學到三方面的事情—首先,不需要過份用力表現自己,反而應當虛心地把熱忱呈現出來,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創造。其次,我們東方傳統彷彿是一個防護罩,自己的「身分」也是一個堡壘,這是文化的武器。最後,在別的國家呈現作品不是要表現我們的能耐,而是重新審視對自我的價值,從而產生新的態度和看法。  

Interior334

齊觀|走在美的光影裡

撰文及圖片提供」甘泰來

記得十多年前,在設計有現場演奏的音樂餐廳Brown Sugar位在上海新天地的分店時,由於新天地特殊的建築和老石庫門的空間特色,我們希望在店內主視覺當中置入一個和原本歷史建物粗獷氣質對比且截然不同的大型裝飾元素,以作為客人進入店內時能夠一眼即見而有所感受和觸發的端景畫面。起先我們只是希望或許能夠設置一個大型吊燈,因為在夜店的設計裡,燈光的裝飾似乎是再自然不過了。 音樂餐廳Brown Sugar上海新天地店。 我和業主跑遍了上海各處,終於物色到一座非常合適的大型吊燈,那是一座義大利進口白色的枝形水晶吊燈/chandelier,不同於大部分透明透光的水晶吊燈,這是一座半透明的白色吊燈,靜靜的吊掛在店內的空中,相襯在石庫門的青磚牆面上,顯得格外的優雅動人,頗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韻味。  枝葉扶疏 我們進一步地「誤用」這座吊燈,不去開啟「它」本身的光源,然後再試著以一專屬的電腦舞台燈投射在它身上,沒想到,更令人驚鴻一瞥的竟是它的影子;這座白色的枝形水晶吊燈,被投影在其後方大型挑高牆面上,約放大了兩倍多,枝葉扶疏的黑色巨型身影,在燈光閃爍暈黃下,真正是「竦肅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閒」,增添了許多復古而幽密的情懷,神秘又令人驚豔! 在這石庫門的空間裡,我們並不是藉由形式造型和材質上的雕琢與堆砌,而是透過光影使物件和大片古牆之間產生特殊的「對話關係」,然後讓燈光、古牆和物件作為陪襯,而「影子」則反客為主,將原本無形抽象的認知轉而成為具體而深刻的媒材存在,超越了以燈飾物件本身以及光的亮面效應為主角的一般常態認知模式,即興揮灑出一幅由光影 交織共生的超現實卻又真實存在的立體空間畫作,一種劇場沉浸式的場景和餐飲娛樂空間融合的概念與實踐。 樹影婆娑 我們有一個案子是在台北的接待中心,因為綠化的關係,我們在基地周邊種了一整排的樹,如此一來藉由綠化景觀形成一式半穿透的層次界面,然後對內而言,又可以圍塑形成停車場的功能區域。我再度試著誤用物件,利用光影、樹木和建築物的關係,搭配燈光投射的方向去營造像是巨大的樹影投影在建築物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嘗試把真實樹木的影子,如同上述在音樂餐廳Brown Sugar的放大版巨型枝形水晶吊燈般觀察物件、光影及大牆之間的特殊對話關係,來應用在樹影和建築物之間,讓影子再度反客為主成為主角。 台北陸江當代接待中心。 接待中心的量體,簡約白色的立面,瞬時成為放大版樹影的背景,也像是大肆渲染於上的空中畫布,一時樹影婆娑,颯聲乍起,一場建築與聲光的展演。 光影瀰漫 不管是枝葉扶疏還是樹影婆娑,都是光影彼此交錯投射的虛實應用。另外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光影應用,一種虛實對比的構圖素材,就是日本傳統的和紙。它以一種非常微小的尺度,無限延伸似的讓圖形紋理或並置或彼此交錯穿梭於極薄的狀態裡,這帶有虛實紋理的手作和紙就像是展開成平面化的光影暈染。 日式和紙傳統運用在日本室內空間的門窗或燈籠上,還有在浮世繪畫作上也融入了這種不凡的手作和紙工藝。我曾經嘗試將其作為現代室內空間中大面積的素材,將這種和紙裱覆在玻璃面上,襯以暈染的背光,紙漿處融合細小纖維的透光面和樹皮條紋肌理結構化的剪影,相互交織出一種溫潤逸靜、光影瀰漫的劇場,透過剪影承載著,同時流露出手漉的記憶和質感,開啟一場關於光影、手作和室內空間的深情對話。 DOZO Izakaya創作和食上海旗艦店。 空間和光影的關係一直是設計師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空間設計總是離不開視覺,也顯得運用光影虛實應用的層面之廣泛。在現代空間設計的領域裡,不論是自然光線或是人工照明,除了基本的功能需求外,還有更多可積極利用的選物材料,透過設計手法的處理,配合自然現成可見的現象素材,將會賦予我們更大的設計能量。 正如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拜倫的詩句所述:「多一絲陰影的庇蔭,少一縷微弱的光芒,都會減損那無以名狀的美。」我們又何其有幸,雖身處現代都會空間,藉由建築空間上光影虛實的展現,能夠走在如許美的光影裡。

Interior333

設計見問|走過郭德堡變奏曲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還記得26年前,遠在異鄉求學時,那是個沒有網路、通訊軟體,甚至飛機上都還有吸煙座位區的時代,剛開始經歷語言、環境、文化的種種不適應,每每想起,記憶猶新;總記得在一整日聽著似懂非懂的語言後,每晚回到宿舍,總是反覆聆聽同樣的兩張CD,它們整整陪伴我300夜。這兩張CD是從台灣帶去的,一張是出國前特地去玫瑰唱片行(這店名對許多人應該很復古吧!)選購,另一張是晚3年才到異鄉與我會合的哥哥給我的,幫助我放鬆情緒,或許他早就料到當時年紀還輕的我,會因初到異地的不適應而難以入睡!最後這兩張原版CD,在我某次搬家中遺失了,它們無緣隨我回台灣。 基於某些原因,近來我常常想起這兩張CD與及過往時光。思忖著,自己年輕時不了解睹物思人的深刻意義,才會在搬家時沒好好地把它們攢在懷裡,導致遺失;更思考著,縱然兩首曲子無論在時代差距上、旋律學理的鋪陳上、中西文化的背景上無不迥異,但在聆聽時卻都能給予我心靈與感官上的安定、慰籍及鼓舞;為何會如此?深入思考後,原來音樂的創作與設計創作的概念都具有相同特點,讓我在下文說明。 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是世界級的古典名曲;侯志堅的〈走過〉是膾炙的華語流行音樂,但樂曲的創作不會因為屬性不同而影響感動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世界知名音樂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或是在華語流行樂壇默默創作的音樂人候志堅,他們的創作生涯中都全心投入,創造了許多經典的作品,那份對創作極其專注與追求極致的使命感,是作品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因素。因此,縱然風格、時代殊異,但我異鄉聆聽時卻有著相同的感動,在異地的不安情緒,因為有著它們的陪伴,給予我安定、慰籍及鼓舞。 或許也像在設計師的職涯創作裡,有人遵循著如le corbusier這樣偉大的現代主義大師思想精進自我,也有追隨像kelly hoppen這樣當代的裝飾名家的設計理念而創作,無論你追循的精神領袖是誰、背後理念,都應確立自己所信奉的中心思想,確實的深入學習與研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設計語言,堅守它、實踐它,不要因爲現下的流行或受眾市場多寡而輕易動搖,甚至輕言放棄,淪為仿效或抄襲而已。我們常常誤將舞臺大小或是跨國性來評定事業成就的高低,但其實重點並不在於舞臺或是跨國性,而是在存在於上臺前是否已充分準備,上臺時是否盡力展現完美,下臺時是否嚴謹自省,因此案子的尺度與地點並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絕對標準,作品的精彩度在於扎實內容,而非華麗排場。 無論巴哈、侯志堅,le corbusier、Kelly hoppen,抑或是建築與室內,不存在高低的問題,只要作者傾力深化原創、追求極致,就能感動人心,在欣賞你(妳)的觀眾前,都是能觸動他們的好作品。期許身為設計者的我們,無論舞臺大小,都能深化原創,誠心以對,致力產出〈走過〉的純粹美好,而非一心追逐宏大撼人的〈郭德堡變奏曲〉。

Interior333

原觀點|時尚與侘寂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侘寂(Wabi-Sabi),這是個連續發燒好幾年的話題,無論在設計、文化、藝術、生活層面,其滲透影響的範圍可謂廣泛,故提起「侘寂」,似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或許是這樣的原因,大部分的人都由其字義上的解釋,對它有了初步的探討和了解,透過這些解釋,進一步提出各自對於「侘寂」的看法及需求,並運用在各個層面上。近來公司有位客戶對於其空間規劃上的訴求即為期待能表達出時尚與侘寂兼具的氛圍,霎時間,讓我興起一股探討這兩者之間關聯的念頭,因為這兩個元素看起來是具極端衝突性,如下方圖示。   侘寂 時尚 遠離社會 貼近社會 慢 快 冷 熱 靜 喧 純粹 多樣     雖已是耳熟能詳,但我們仍然來複習一下何謂「侘寂」。侘(Wabi)最初是指遠離社會,大自然中的孤獨感;寂(Sabi)的意思是冷、瘦、或是枯萎的。侘寂(Wabi-Sabi),是一種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由茶道大師千立休所創,於自然變化中體會不完美所帶來的終極感官印象,強調事物和時間的關係,無可避免的進行轉化,而這樣的看法,在過往千年來的日本文化生活中,已成為一種不可更改的DNA了。 最古老的事物,都有可能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美是素樸日常的積累,不完美、未完全,當下即是永恆。 何謂不完美所帶來的終極感官印象?透過不完整的形式與有所缺陷的事物,或許更能表達出事物的本質。因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進而忽略了內部的真實,純粹乾淨的樣貌,更加貼切地傳達「我」的呈現,而這種精神運用在空間設計中,使得平靜風格中看見極簡生活的隱奢氛圍。生活上的「侘寂」對於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詮釋,亦可轉化為一種生活灑脫、不拘的快樂。   時尚(Fashion),這也是一個被各個產業經常性使用的代名詞。記得2018年我的研究所論文探討了品牌與室內設計的關聯,論文中對於時尚做了初步了解及研究。廣義淺顯的詮釋,時尚又稱時髦、潮流、摩登,字義上來說「時尚」就是有計劃地設計出一種「流行」,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下,對美學的一種表達,讓人感覺到前衛、多樣、獨特,是當時代大家追隨的目標。 文化結構框架下的時尚,有時也是一種階級的界定。 深入探究後,其實時尚是一種文化,這樣的文化是由社會、教育、價值觀等因素構成,某個程度上而言,時尚是受到文化的影響及管制,譬如說,過去古埃及的時尚就受到封建社會文化影響甚大,工人與兒童大部分裸身,服裝與珠寶多由富人穿戴,時尚成了一種社會階級、身分的分界元素;而在現今的生活中,時尚與文化之間更是顯而易見的互動變化,時尚是由生活在不同文化與不同地點的人所創造,故要了解時尚及其趨勢,那就必須了解我們周圍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人們對於時尚的看法,多認為是追求美好事物的「生活態度」,它是優美又細膩的,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可能是早晨起來的第一杯手沖咖啡,也可能是下班後打開家門音響撥放的第一首歌,亦或是手拿著一杯紅酒慵懶地走向陽台向自己道聲晚安。這樣的儀式感、態度,就成了每天生活的動力,而這樣的模式,也成為人們追求自我生活及美好事物的生活態度。   無論身在何處,清晨的一杯Espresso,代表一天美好的開始。這是一種儀式,亦是一種生活態度。 上述文字的表述中,時尚與侘寂看似兩個南轅北轍的元素,其關聯性其實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的,侘寂講求「內斂、精神」,而時尚則是「形式、態度」,兩者經由內化後,其實都是一種追尋美好生活的過程。千年歷史的侘寂來到了現代,或許不再是文字上艱澀難懂的字義,而是以類宗教的哲理,轉化成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處事態度,這種態度跨越了二元性,在接受與不接受的過程中,追求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對於尋常人家而言,就是追求自己心中那份事物的美好,而這份美好,非普世價值的標準,不也正符合侘寂文化中那份完美與不完美之間的定義?或許在這短暫人生中,透過輕鬆的態度看待,更能活出自己的特色,而活出自己特色,正是現在蔚為時尚的生活態度。  貼近心境的那份感動,追求屬於自己的時尚。 書寫至此,終於明白客戶的需求其實並不相違背,打破了形的束縛,他期待的其實只是心中那份生活態度能夠落實於空間之中,對他而言,這就是侘寂與時尚的結合。身為世界公認的比利時侘寂設計大師Axel Vervoordt,曾為許多時尚界知名人士打造居所,其空間的表達呈現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他曾表示自己是一位形上學家,他對「風格」並不感興趣,探究生命的本質及時空的概念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或許這又是侘寂與時尚結合的另一最佳例證。   時尚與侘寂,相容或是相斥,見仁見智。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探討的開始,完成客戶的設計交託,或許案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落實完成後,心中的那份生活態度會更加清晰。

Interior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