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原觀點|策夢者:傳承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年復一年,時值入春之際,隨著疫苗的輸入,加上國人共同努力防疫,使得2020後半年原已受疫情影響不大的社會環境氛圍,恢復到疫前生活狀況是指日可待的。在疫情來臨之前,2019年公司以小型聚會方式,每季舉辦一次讀書會(共四次), 2020年因疫情暫停了一年,隨著疫情趨緩好轉,2021年再次燃起了舉辦讀書會的念頭。   分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種隱性的行為模式,在這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中,漸漸地減少。記得2019年第一次讀書會開辦前,公司內部針對「目標」產生了各種可能性的激烈探討,譬如前來參加的可能都是設計同行人,商業行為的產生便不明顯,事後證明了這項判斷,然我們並未退縮或是沮喪,反而更加鼓舞了我們,明知道商業利益的存在不明顯仍勇往前行,有些收穫並非來自可見的商業數字,彼此經驗的交流更是無價。 分享、互動是訊息傳遞的最佳方式。 一整年度四次的讀書會裡,有系統地將公司文化脈絡及對於設計的看法與堅持,透過不同主題分析歸納後傳遞而出,就算與會者分屬不同產業,大家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慾望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所秉持的理念,認同的同好們將會延續下去,若持不同意見或看法,我們也會誠心聆聽這些的聲音,做為未來修正的參考數據。這是個良性的互動,知識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得以傳遞及傳承。   教育,常言道教育為百年大計,知識的傳承,有時乘載的是一個世代的興盛或衰敗,或許此話言重,但卻未言過其實。有幸在研究所畢業後於老師的引薦下進入校園,透過課程將過往設計工作上種種經驗,傳授及分享予同學們,這段期間和學生相處,深深地感受除了設計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身為設計者,其核心價值的探討,這核心價值的使命,不盡然是未來數字成就上的堆疊,而是如何透過設計熱忱將美好的事物延續下去。 制度的建立,有助於人材的培訓及理念的傳承。 這樣的美好不全然是形式上的呈現,有時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改變,轉換內化,談論容易落實難,教導學生時若用膚淺的皮層認知,將來他們或許就會用這樣的認知來面對設計工作,對他們而言是種傷害,對社會美的改善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改變或許是緩慢的,但知識就是力量,代代的傳承,終會有美好的變化。   產業 / 工作,產業是大部分人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問題。國內產業規模大都為中小型企業,也因為規模的大小及固有東方華人的思維,家天下成了企業傳承的模式,設計產業在國內似乎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魔咒,公司規模有近80%小於10人的編制(尚未包含1人工作室),這樣規模的公司,在制度的建立及理念延續傳承的規劃上就稍嫌不足。常笑說:「人在,公司在,人亡,公司亡」,這對國內設計產業而言屢見不鮮,可能是家天下傳統包袱,使得設計產業的活躍性小於預期,在專業知識的傳遞及理念的傳承更顯封閉。 作品精神的延續及一貫性,來自於理念的認同及傳承。 西方世界的產業運作,大多有周全的制度建立,在傳承交替上較無問題產生,例如Zaha Hadid於1979年成立事務所迄今,她雖英年早逝,但其事務所仍持續運作,延續理念發展不受影響,完整的制度建立有助於企業的傳承。大夥可能會認為需有一定規模的公司才能做出這樣的規劃及佈局,但其實小規模企業更應該正視制度的完善,國內設計產業經常面臨人才上的短缺,究其原因,其實不是人才短缺,而是制度上的不合宜,造成人人想擁有自己一片天,如能有完善的規劃,例如建立類似資深合夥人的制度,對於資深且認同公司文化的人才,或許是不錯的選項,如此一來不必擔心人才的流失,另則又可將公司好的設計理念傳承下去。因不再是家天下,工作、設計上的交流就可以更加有彈性,創意的延伸或許將會更加寬廣,當然,主事者需在多方考量下,挑選值得栽培及共事的夥伴,尤其是在設計理念核心價值的認同方面,其選擇就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了。 作品精神的延續及一貫性,來自於理念的認同及傳承。 話題是可言之不盡的,策夢者四部曲,每篇短短的文章帶來的只是探討,每個閱讀之人,或許你(妳)都身處在四部曲中不同的階段,各有不同的經歷及體會,然最重要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老話「不忘初衷」。初衷是什麼?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對於設計人而言,初衷應是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或許有人會好奇的問,我現在處於哪個階段?走過風風雨雨,我想我現在最enjoy的是扮演好傳承的角色,對於可以一起探討的同好,那些可愛且充滿好奇心的學子們,以及公司戰戰兢兢挑戰自己的同事們,我將所知的一切竭盡分享予他們。傳承,不是有形的呈現,而是一種精神的流傳。

Interior331

自然律|與自然共舞.在地觀察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天助

  從小生活在三合院的群落中,回想起來,自幼便經歷了各種「Recycle」事物:首先,通常被建置在合院偏角的廁所是農作物肥料的生產地;竹構的穀倉不用除濕機就能防潮;稻草可以保護種子、作為炊事用的燃料,在建築方面則是成為屋頂、竹構屋混合牛糞的外牆材、甚至是「土角」的強化材。我在二林老家的竹構屋,至今已50歲了仍在「服役」中,從建材的收集、製作與組裝我都有參與(負責撿拾新鮮牛糞),當時不理解其中的智慧,現在則理解了它其實是「綠建築」,無需使用空調就能呼吸,建材也都來自當地容易取得的材料。   在地智慧   合院的廳堂與廂房常常是休憩、聊天、玩耍的好地方,這裡有遮蔭可以躲避日曬、有透心涼的自然徐風,又可以觀察院內動態;中庭則提供曬穀與農作、娛樂與運動,是重要的起居空間,但後來為了使用方便而鋪設柏油,中庭僅剩提供曬穀、農作與停車的功用了,地面也因柏油而變得高溫,再也不能挖地洞玩遊戲,連吹進房子裡的風也是熱的。至於傳統的街屋為了開店鋪做生意,又要顧及全家的生活起居,在這之間便以中庭(天井)將建築分為前、後棟,作為生活與生意之間的緩衝,也因而成為家庭生活的重心。中庭(天井)提供了光線與通風,使屋內涼爽而不幽暗,起居空間保有隱私卻不封閉,無形當中降低了對各式能源的依賴。   在台灣許多的在地建築,它們尊重自然、與環境共存。蘭嶼達悟族運用當地的石頭、木材、竹子、藤條來完成半穴居,它可以防禦冬季嚴寒的東北季風、也能阻擋夏日強颱吹襲,連排水系統都注入巧思,使房子保持通風與乾燥。宜蘭的不老部落堅持不開闢道路、不鋪設柏油路、不建置停車場以避免破壞自然生態。為了讓野生動物們休養生息,嚴格遵守特定季節才能進山打獵的規定,以避免生態枯竭。飲食、材料以部落農作為主,減少運輸上的能源損耗,也增加農村的經濟效能,藉此吸引部落年輕人回鄉,延續部落的語言文化。部落裡的建築材料均取自山林,並依照常年颱風來襲的方位調整屋頂的形式與高度以抵抗強風。 彰化的福興鄉,有一日式穀倉(1935年建)存放袋裝與散裝米,不用除濕機與空調,卻能夠保持乾爽環境,使米不會發芽長霉:穀倉使用大自然的材料(土磚、粗糠、稻草、糯米漿、黏土、石灰等)並順應大自然的物理現象(冷熱對流、竹籠、老虎窗、架高地板、涼亭下騎樓降低外牆日照量),融合了建築物理與材料科學的知識。我們可以學習前人智慧,並且在當今利用材料科學來強化土磚、竹構、木構等自然材料的強度與防水性。然而在都市化與西化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將老舊誤認為無用、不足掛齒,完全崇尚「西方建築之美」為之、且不留餘地的蓋滿,不管那是否是西方文化、氣候環境、生活模式影響下而產生的建築形式,建築傾向以擴張自身最大利益為主的模式進行,導致環境逐漸惡化。而我們趨之若鶩地學習(甚至是模仿)的西方建築,真的如此膚淺嗎?     取經反思   在我遊覽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澳洲、荷蘭、日本等國家與東南亞各國,發現每一個地區會因應當地生活形態、文化傳統與氣候環境等特質,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建築形態,各自擁有適應環境的方式與方法。例如,歐洲很多街道都是用石材(或石頭)夯實而已,除了因為它是歐洲盛產的當地材,也因為這樣的鋪面能夠透水,讓土地得以呼吸。第一次到德國柏林時,看到SonyCenter旁的街道正在鋪石材,石材厚約30公分,工人夯實約2至3小時且不超過2平方公尺,不禁好奇地問對方,工人表示這是起碼要用100年的道路,當然要確實做好!我想,在台灣這「效率」可能難以被接受。   2006年我在德國能源中心研習時,才發現他們是「玩真的」,以「Recycle」為出發點,使用建材來適應氣候、極力降低對能源的需求,研究各種可能的方法與方式以達到「被動式」建築,甚至朝「主動式」建築努力邁進。他們更致力教育人民只做「需要的」、降低「想要的」,有效地降低對能源的依賴(供給能源/需要能源=1等式裡,達到供需平衡)若把分母變小,我們就能走向降低對地球環境衝擊之路。因此,2004年4月德國通過「再生能源法」之後,每一棟建築都是「綠建築」,這不僅造就了新能源產業,也成就了舒適健康並符合環境正義的現代化生活,並預計2050年德國將依賴再生能源50%。   綠建築的重要觀念即是降低營建規模、只使用必須的資源,對環境的索取與破壞就會降低。把建築的隔熱做好,自然能源透過光電板產電,教育人民利用植物產油與電,利用汙水池產出沼氣發電,利用舊報紙與回收木料、玻璃做成隔熱材,研發絕對氣密的隔熱窗以利室內的溫濕控。台灣的地理環境特質是什麼呢?四周環海、颱風頻繁,板塊作用導致地震頻頻、丘陵山地占了2/3的土地面積,以上皆是我們的生活日常。 氣候上為亞熱帶與熱帶,潮濕、熱、多雨是我們的特質,台灣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卻又因河流高度急遽的變化而流失迅速,但為了保有水資源而構築的水壩,也因不當開發造成土質流失,導致蓄水量逐年下降。開發行為常常以「不方便」為由,將空地覆蓋不透水材質,造成土地保水性差、排水設施不敷使用、都市溫度持續升高,在AI時代裡,我們已經是地球村的一員,每個國家、每位人民,任何錯誤的開發、使用行為都會影響環境健康甚至波及全球,若是不珍惜供養我們的地球,過度擴張慾望、使自然無法休養生息而耗竭,後代子孫就無法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了。   事實上建築行為對土地環境帶來的衝擊極大,不建築才是最「綠」的,因為「需要」才產生的建築行為,我們更應反省什麼是真正「生存需要的」、而不是「想要的」。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不會影響生命安全的便是「想要的」,例如臥室的用途是睡覺,只要不影響睡眠品質,甚至能幫助我們「專心」睡覺即可。若是我們好好檢討生活模式,幫助家人「專注地」做每一件事,一定會改善家人之間的心靈距離,若是回家能生活在自然、遠離3C產品的環境,人便能休息、安靜地思考,不至於活在忙與盲之間,漸漸失去生命的方向與價值。   註:「被動式」──意指建築體本身所需的能源可以自給自足,不需外來能源。 「主動式」──意指建築可以生產比自身所需更多的能源,並輸出能源供他人使用。

Interior330

思想實驗室|口袋空間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近年來「斷捨離」是一種顯學,不管是極簡主義的信仰、「侘寂」(Wabi Sabi),還有被譽為日本收納教主的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整理術」,都讓資訊爆炸的現代人有一個「減生活」的選項,這些方法論提供了很容易上手的方式讓我們檢視自己的生活,從物品、硬體逐一問問自己有沒有真正的需求?多久才用一次?這些問題最後會導向心理層面,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社交,以及想留下的回憶,最後是家的樣貌。 過年期間,不管是辦公室、家庭都做了很大程度的大掃除,也有可能在打掃的過程發現空間的問題,進而想到改善,我認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現代人正過著一種新型態生活,也轉變運作的模式,例如人們聚在一起看電視的時間變少了,可能用不同裝置各看各的。藉由這些變化,我也思考創造一些可以擁有較好生活品質的空間,不單單只是討論收納、坪效以及使用機能,而是適合現代人心靈健康的空間。剛好疫情來得如此突然,我原本思考的幾個空間概念就有更具體的樣貌—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口袋空間,一個室內外過渡空間,跟一個儲藏回憶跟夢想的空間 口袋空間,顧名思義它就像口袋一樣,平常不外顯,也不獨立存在,但它可以很容易被觸及,可以一摸就到,這樣的空間不用太大,容納一個人即可,是給人獨處用的。在成立家庭之後,我相信有很多人懷念單身套房,找一個家裡舒適的角落,可以學習北歐 Hygge 的生活精神,搭配蠟燭、熱茶,選一把有格調又好坐的單椅。有時候將窗戶旁原本面向客廳的單椅轉向面朝日光,佐以合適的邊桌、立燈,有時也可以在平常熟悉的廚房、更衣室創造一個獨處空間。無獨有偶,現代開放式辦公室空間也很需要電話亭、安靜房這樣的獨處空間,給個體一個喘息調整的機會,我孩子就讀的蒙式學校,也有稱作角落空間的獨處閱讀時光。 在家創造一個可以獨處與自己對話的空間是很重要的,就算一個人住也要找一個不代表任何機能的角落,給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空間。 最近,在一場設計會議中,我們與業主討論「需求」,並鉅細靡遺的記錄業主所想要設備、收納,以及家人喜愛的物品與活動。談到對家的未來期待時大家很愉悅,我突然問業主「你人生的夢想是什麼?」業主停頓了一下,不解地說「夢想跟我家有關係嗎?是需求的一部分嗎?」當然有關係!空間是孕育我們很重要的元素,也是人意志的延伸。讓我們在家裡走一走,找出屬於自己的口袋空間,營造可以獨處的機會,讓空間與你對話,交流,滋養彼此。  

Interior330

淞論集|語言與文字

撰文及圖片提供」楊竣淞

語言 透過嘴巴的唇形,連結喉嚨聲帶的振動,讓我們可以發出聲音,產出語言。語言讓我們可以溝通、對話,如果沒有語言,人類便會像一般動物般,只能依靠簡單的聲音表達情緒,而無法表達含意。但是語言無法像文字一樣,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寫出來,寫完了還可以校稿或改變語句,在我們通過大腦說出一句話語的反應時間,可能連0.1秒都不到,所以語言的溝通,更需要清楚理解人心裡想表達的事物。   近期開始製作自己的Podcast音訊節目(名稱:廢話有沒有很多),突然之間對於說話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會。首先,因為一直以來很常到處演講,好不容易克服對著一大群人說話的恐懼,原本以為錄音跟演講差不多,沒想到心理的感受完全不同。演講時雖然聽眾很多,但是說話是有目標的,因此聽眾的注意力會影響自己說話的節奏,聽者反應越專注,我所說出來的話語就會越生動,腦袋的反應會不自覺增快,像是吃了興奮劑一樣;但是只要感受到聽眾反應不佳,或是看到有人打瞌睡,情緒會立刻受到影響,有時腦袋還會突然空白,因此演講是一件很被現場氛圍牽動的事情。   錄音照片。 但是面對麥克風,只有自己一人說話就變成另外一件事了,可能是因為所有的話都會被錄音記錄下來,不自覺地會在意每句內容的正確性、用字遣詞,還有聲調的控制,常常一兩句話就要錄三四次,短短30分鐘的節目,需要大半天才能錄完,有時候在半夜錄音,都會覺得自己很像一個呢喃的老頭呢!   語言,藉由聲音、語調、用字遣詞的轉換,直觀而強烈直入我們的腦海中......   文字 最近重新閱讀了幾本小說,深深感覺到文字的力量,作家利用著字彙的拼湊,疊加出一字一句的話語。有些作家鉅細靡遺地闡述每個人物細節,大至外貌,小至手指頭指甲的樣貌、顏色都可以細心寫出來,為的就是在小說中增加更多線索,讓讀者想像,藉由想像,將畫面活生生地建構在眼前;有些作家文筆俐落,普通人必須用兩三句話才能表達的意思,他僅用短短一句就能傳遞而出,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洗鍊吧!   然而不管任何題材的故事,小說的精彩絕對不只是結構的詮釋而已。故事結構只是大範圍的涵義,舉例來說三島由紀夫所寫的《金閣寺》,大綱就是一位年輕人因為妒忌金閣寺的美而焚燒了金閣寺,短短幾句話就可以說完;然而,若你花時間去閱讀,就能夠從故事當中體會金閣寺的美,陽光照射時那金色所顯現出的耀眼,也能透過文字看見焚燒金閣寺的年輕人,他是活在什麼樣的背景?為什麼內心無比自卑?是怎樣的心態,讓他愛上金閣又想毀滅它?再更深入一點探究,你甚至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的國家文化與生存方式,在故事中帶給角色什麼樣的影響。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金閣寺。 小至一根指頭,大到一個時代,都可能牽連著一個事件的結果,這就是小說一直以來所帶給我們的警示,但何嘗也不是現實,只是小說利用虛幻的方式來敘述與反應我們眼睛所不見得看得見的真實而已。   黑色的文字符號,印在白色紙張上,就成了知識、成了現實、也成了預言......   語言與文字都是傳遞思想的重要方式,但是卻有著不太一樣的力量,語言利用即時性的聲音表演,讓所想表達的內容更具立體感,雖減少了聽者的想像,卻也更直接連接講者的感覺,因此好惡較容易立即性的感受,且重複聆聽的機會較少。反之,文字是需要經過思想的沉澱,有些文字在閱讀當下不一定有感覺,但是在時間的累積後,某一刻再想起曾讀過的一段文字,或許能突然領悟到作者想表達的涵義,甚至重複閱讀時,也有可能會對文字有著不同的想像與感受。   我試著用一種很淺薄的方式整理與看待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性,因為這兩種都是我現在傳遞想法的重要工具,透過專欄與大家分享我的感觸。另外,有興趣聽我說話的朋友,也可以到Podcast播放平台找我的節目,我會在裡面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與各種觀察。

Interior330

當你看完上一篇專欄,對「台灣風格」有更多想像後,會想生活在這樣的住家中嗎?一直以來,我企圖在台灣的新舊風格之間,翻玩各種建材和家具,尋找彼此間最佳黃金比例,嘗試將台灣味蘊藏於有形中,卻不突兀。   轉譯舊時材料 在「春泥秋陽」這個案子中,住著一對年約60餘的退休夫妻,他們的閱歷成為用材料說故事的重要基礎。玄關地板使用台灣早期常見的和平白宜蘭石,以碎石拼工法拼接而成,立面為加深紋路的煙燻橡木牆,天花板則應用齊頭分割的仿舊木樑,一路延伸至茶室天花板,並在通往客廳端設置三面鍍鈦金屬編織網,不僅解決玄關較為封閉的格局問題,也使客廳與茶室之間恰似有若隱若現的屏風區隔,實驗混搭出台灣經典風華與現代精緻風格。 好室設計 / 春泥秋陽。 來到一對夫妻為3名子女打造的親子空間,整體色調設定為「半完成」的停留狀態,好似保留下剛結束批土的質樸原貌,讓視覺和觸覺回歸孩子想像力純粹的原點。其中,樓梯扶手以水泥、花格磚堆砌而成,這是因應台灣海島型氣候而誕生的材料,夏天遮陽、冬天擋風,從細節探出隱藏其中帶點復古的「自然」語彙。 好室設計 / 半伴。 創新台味家具 偶爾停下捨近求遠,選擇以台灣文化底蘊而設計的家具,反而更能貼近你我的生活記憶。生長於清澈水梯田的輪傘草是阿美族傳統編織材料,Kamaro'an與部落阿姨每天看著山海起伏,潛移默化下編織出有如海浪波濤般的「浪草燈」,每個角度的姿態皆不同,置於空間中就像是徐風吹進室內,吹起它的韻律感。 Kamaro'an的浪草燈。強化了空間的韻律性。 META Deasign是一群在台灣山上做燈的人,他們以錐形木圈堆疊出「Smile手工木質吊燈」,形狀恰似一座座山頭,好室設計將「雲朵下的生活劇場」這個作品中的天花板利用特殊水泥漆粉刷出手繪感,轉化為山嵐形象,與吊燈相互呼應;搭配上路力家器具的「新生燕椅」,承襲於60年前尋常百姓家的孔雀椅,保留柔軟的S型後腳,展現優雅輕巧姿態,為空間整體烘托出富有創造力和律動感的溫潤木質色調。 META Deasign「Smile手工木質吊燈」與路力家器具的「燕椅」被運用在案子中。 混搭台灣風:持續實驗中 近期我與好室團隊正在全新畫布上,繪製若隱若現的台灣風味,玄關地板以大小石材錯落的磁磚模擬傳統磨石子,環保且易於保養;移動式櫃體正看是屏風,側看則是鞋櫃,藤編表面兼具通風與穿透感;廚房牆角的水泥花格磚使得牆面更為輕盈,牆後的儲藏室也有了喘息的空間;而高雄木工房HAAP Furniture以菜櫥為原型所設計的櫥櫃,具備操作平台跟電器櫃功能,貼近現代家庭的使用習慣……,完整設計概念容我賣個關子,留待日後再與讀者分享。   好室設計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案子3D圖。持續尋覓台灣風格的混搭和轉譯機會,延伸出更多可能性。 相較於沿用古早味,我更喜歡那些順應時代而重新轉換的材料表情與家具設計,在新舊之間,創造屬於這片土地的設計與生活,也希望有朝一日,有愈來愈多人在搜尋室內設計風格時,道出:「我喜歡台灣風!」這句話,讓台灣風格開始入住你我的日常。

Interior330

原觀點|策夢者:榮耀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如果記憶是件值得回味及津津樂道的事,那2020年應該是全人類希望刪除的一段記憶,2020,或許是許多人不願再提起的過往。隨著2020的結束,迎接而來嶄新的2021年,雖然疫情仍然持續延燒,無論是全世界或是被稱之為生活在平行世界(台灣)的我們,大家都努力認真的過好每個時刻,感受生命的美好。     雖說2020年是大家極力想忘記及掙脫的一年,但對許多人而言,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仍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近幾年來設計產業從業者對於各項競賽的熱衷雖不如以往,但仍保持一定的熱度,在2020年這樣事事不確定的年代中,各項競賽大部分仍如期舉行,規模大且行之有年的競賽項目,如德國iF、紅點設計、日本的Good Design、IIDA、IDA、或是極具挑戰性的世界建築節WAF Inside Award等,都如期的展開;其餘規模大小不一,特殊性高、非傳統的設計競賽,更是琳瑯滿目。 設計業相關人員對於設計競賽會如此趨之若鶩,無非是想證明自己的設計,並獲得他人的認同。何謂優異的設計?其實是眾說紛紜,故國際認證的競賽,就成為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驗證自己的一種方式。以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是由德國著名設計協會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 於1955年藉由對於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以及設計概念(design concept)的競賽,來發掘設計界的明日之星,倡導透過設計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另一項創立於1953年的iF設計獎,亦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著眼於設計帶給人們的改變及影響。而2008年開始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的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WAF)該項競賽每兩年更換舉辦城市,每年約2000多件入圍作品爭奪31類獎項頭銜,為期3天的激烈競賽,提供全球建築師及室內設計師們交流分享的場所。 感受、理解,透過不同界質的運用,落實呈現委託者的世界。 上述競賽項目的介紹,雖不是本章節的重點,但也看得出設計者透過競賽的方式,做為自我肯定的一個重要過程。獲得獎項的認定,除了是一種榮耀外,也是做為下一階段努力的依據,得獎雖然不能代表全部,倒也是一種即刻有形可見的鼓舞;然近來競賽項目的激增,猶如市場上出現了許多相似商品般,彼此互相競爭,使得參予者在選擇過程中產生了質疑。何者才是最具公信力的競賽?這或許又是一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老品牌可能也會傾頹,新興品牌其公信力是否有如其宣傳般地客觀、公正,看來只有時間才能證明。然短期這樣的現象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競賽所附加的榮耀,是人們追求有形的鼓舞,其他方式暫時無法取代,雖然它仍舊有許多為人所詬病的過程及結果。    信任、認同的建立來自於那份不懈的耕耘。 策夢者的另類榮耀,應該是屬於內心深處那份初心。那是一種自律,為設計奉獻的熱忱,這種無形的榮譽感,會反應在作品上的完美呈現,且能使委託者產生共鳴,當獲得委託者的認同時,其實你正在改變及影響他人,進而改善了對於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質,這樣的榮耀,看似不如有形競賽所產生的虛幻光芒(或光環),但卻是足以改變設計產業環境不佳的困境。 空間的意境,訴說著居住者的內心世界。 試問大家前仆後繼的對外參加競賽,所獲得的榮耀與影響,是否真正獲得大眾的認同?在一個發展架構看似完整卻失衡的社會結構,有時還不如一則社會新聞,軟實力的提升及改善雖非一蹴可及,然最基本的要素是獲得認同。讓設計產業獲得大眾社會的支持認同,進而信任,對策夢者來說,是一份看不見卻最扎實、最沉重的任務,這樣的榮耀是需要時間來耕耘,畢竟這樣的翻轉,如同釜底抽薪般,唯有改變才能真正逐步改善設計環境。   堅持的一份執著,完成委託者的期待,也讓世界看見。 提筆至此,最終的重點仍是起而行,從自身做起,如果你(妳)認為身為一位設計者這職業是份榮耀,過程中任何酸甜苦辣的耕耘,其結果將會贏得屬於自己內心那份真正的榮耀。榮耀的背後代表什麼?是一份社會責任,這份責任就是傳承。傳承,這是我對策夢者所建構的四部曲中最後的章節,也是最重要的章節,如果各位閱讀三部曲之後仍有興趣,待下回與各位分享。

Interior329

設計見問|設計時光機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前文提過,設計是一門兼具理性思考與感性藝術的功課,我暫且把它歸納為設計方法的一種,此篇專欄我想談談時間與設計的關係。 記得我在設計學院求學的嫩草時期,每每總有幾位日本同學,在評圖之前抱持武士道的創作精神夙夜匪懈,連續數日睡在工作室的大圖桌上,當我每天一早踏進工作室,那慘烈的畫面總是讓人怵目與驚心,甚至令人懷疑自身是不是對設計奉獻不足?但是歷經幾次大型評圖後,我觀察到班上其他來自歐洲各國的同學,總是在晚餐時間前後即離開工作室,甚至聽到他們吆喝著大伙一起去酒吧聊天放鬆;諷刺的是,每次評圖結果,他們所呈現的作品(設計圖+模型)概念與完成度,會讓你不禁聯想「當真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其實不然;我想,根本原因在歐洲國家的教育方式重視思考啟發而非填充灌輸(尤其是在設計創作方面更是,這是我大學與研究所在倫敦求學時的感想),因此他們自幼即學習如何發展個人獨立的思考脈絡,進而將之轉化為設計,每個學生也會找到適合自身創作的生理時鐘去加乘創作能量;因此,這也是我回台後在大學授課時,對於啟發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方式如此注重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固定在白晝或深夜創作,但我認為創作(設計)也是一門科學,應該養成在適切且固定的時間、漸進地去創作,儘量避免在時間壓縮或是身心俱疲的狀態下產出大量成品。記得作家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中提到自己每天的創作時間規律,不會多出也不會少於,若是作家都能如此自律實踐,為何我們不能嘗試看看? 讀到這兒,大家一定會納悶這次專欄與「設計時光機」有何關聯?我以為,身為一位設計工作者應該在心裏懷著一台承載著設計思維的時光機,而這台時光機應該具備兩段式開關,「短開關」即是設定自身每日、甚至每刻的調節能力,就像我與那些歐洲同儕,雖然已離開了工作室,但是共餐時仍舊會輕鬆討論課程評圖的作業概念、表現方式並且隨時將靈感心得記錄在草圖本裏,隨時調整設計細節,反覆的驗證並深化每一個設計概念、圖面、模型與表現方法,就如同你在一天或一週內反覆地乘坐時光機器,隨時回到3小時前的設計概念,修改它、驗證它,又隨時再重回到5小時前、2天前,亦或是從2天前的設計概念,進而推進到距今僅1小時前的方案仔細比較,如此的反覆驗證與思考。「長開關」是你必須不忘學習設計的初衷,常常重溫、自省,以自身現況檢視驗證,是否經過5年、10年、20年抑或是30年後的你,仍舊堅持著那份初衷嗎?又或是,在你已小有成就之時,回望設計啟蒙的學院以及剛開始授業、啟發之時,或是正式投入第一個設計項目的地點,看看當初引領你發展至今的原因為何?自己是否做到當初立下的理想,又或著你可能走短了、走偏了、還是仍然默默堅持前進? 最後,我想呼應上篇專欄〈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所說的,或許我們不能擁有兒時曾經熱切期望的小叮噹版時光機,但我們都應該要擁有那部設計人都須心懷的「設計時光機」。

Interior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