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9
在漫無邊際的雪地中矗立的木屋,寒冷潮濕的天氣、窗口流露的暖光,這樣的場景,在經歷一日的忙碌後,予人特別暖心的印象。本案業主夫婦擁有時尚設計背景,偏好自然元素和簡約設計,期待與兩個孩子在林口精華地段築造理想新居,設計師自業主優雅本質與旅行經驗擷取靈感,選定北海道小木屋的意象,描繪融合自然清新與人文溫暖的居家畫面。
公共區域整體採用開放式設計,通過建築和家具的體塊堆疊建立空間秩序,並透過造型燈具活潑場景。
流動開放的布局
整體規劃上,重視空間透通與採光穿梭。客餐廳採用開放式設計,客廳後側編入主臥房與孩房,個室入口利用退縮手法達成修飾,精減立牆數量,換以玻璃的通透感創造視覺與採光的流動,形塑開闊感受。
餐廳吧台選用銀彩石英石,冰雪般的肌理為空間塑造視覺焦點。
業主希望家中規劃佛堂,參照風水考量與業主期望,將最大面的落地窗留給佛堂,並從佛堂到主臥緊依落地窗而序列,再透過玻璃門和窗簾調控採光效果,顧全流暢的動線與隱私需求。
家具將重心放低並以長形結構拉長景深,墊在沙發與茶几下的木板與天花相呼應,微懸浮設計營造輕盈的感受。
客餐廳藉由家具定義各自領域,一方面為公共廳區建立洄遊動線,另一方面整合餐廚空間機能,使其獲取最大的使用彈性,讓家庭成員能在共享空間裡自在互動。
女兒臥房內的沙發和寢具透過柔和細膩的質感,溫暖休憩的場域。
柔和靜謐
全作以雪國景色作美學定調,空間中採用淡雅的低飽合色調為主,背景鋪陳大地色系,並利用淺色調建立細節層次,聯同裝飾品、畫作、攝影作品、植栽與燈飾等種種元素融入相關設計,鋪陳靜謐遼闊的場域,豐富了空間整體感受。磨石子地坪略有顆粒感的視覺效果帶有自然氣息,木質材料從牆面延伸至天花板予人有如身處木屋般的溫暖質感。木質元素也延續至佛堂,除了助於為空間降噪,也結合書畫營造的端景一起建構溫暖寧靜氛圍,讓人能在此處安靜地與信仰對話。
兒子房間的入口通過天花排列標誌分界,以木質語彙維繫空間一致性。
私領域重視隱私和舒適性,沿用低飽和色彩和天然材質相搭配,布置令人安心的休憩環境。主臥房設有獨立更衣室和衛浴間,局部利用精緻元素點綴,利用留白手法為柔雅空間創造視覺層次。次臥房延續整體雪國木屋的純淨溫暖意象,整體規劃簡潔,為居住者成長階段的需求變化保留空間彈性。
客衛浴利用懸浮的櫃體打造空間的通透感,讓不同角度的光線在此流通或反射,打造豐富的畫面表情。
設計師善用光線給予空間溫度,客廳的沙發座位面向陽台落地窗,將自然光線充分引入,而主臥室的浴缸位置亦精心安排,沐浴時可縱享景觀與陽光。人造光源多採用間接照明,輔助自然光的走向,營造柔和自然的視覺光景,透過燈條打亮方正塊體、以光影描摹結構的邊界和建材質感對比,形塑豐富的空間表情。
主臥入口架高建立進出的儀式感,玻璃門邊緣的盆景不僅裝飾畫面,同時也承擔部分遮蔽作用。
簡潔畫面
設計師指出,若想長期維護整體空間美感,規劃上必須縝密結合完善的機能配置,合理排列和歸納,讓使用者感受舒適與易於打理。在此作,主要透過隱藏式收納系統,化用隔牆厚度、置入儲物功能;或適度結合置物和展示功能,安排開放式層架,將實用性與美觀合而為一。如佛堂供桌採用隱藏式伸縮桌,讓供品擺放台面可在需要時拉出使用,釋放更多活動空間,並將禮佛空間更好地融於整體設計裡。
主衛浴洗手台將馬桶推進角落,維護隱私的同時也維護空間整體畫面。
全作選材亦有特殊考量,顧慮林口冬季多霧的氣候,水磨石的耐候性與穩定性在眾多建材中脫穎而出,它穩定且不易受潮變質的質地,加上全屋各處配置除濕機,能有效控制室內濕度,搭配隱藏式通風系統,大幅降低環境因素對居家的影響,為室內調節舒適的微氣候。在簡淨雅致的空間裡,結合水磨石的純淨白、木質元素與大地色調,烘托開放式空間的流動感與溫暖本質,構築線條簡約卻富有情感的居住體驗,一如記憶裡那座溫暖人心的雪國木屋。
更衣間內部透過櫃體與牆面的結合,加上鏡面,提升整體功能性。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