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重現神話魅力 戴安娜石窟修復計劃

2025.05.09

埃斯特別墅(Villa d'Este)的隱密瑰寶「戴安娜石窟」(Grotta di Diana),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封園和為期兩年的修整工作,於2025年5月6日正式回歸大眾視野,重現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魅力。
 
 

「戴安娜石窟」所在的埃斯特別墅,素有「千泉宮」美譽。
 
 
適逢品牌百年華誕,FENDI自1925年由Edoardo和Adele Fendi於羅馬創立以來,便與藝術和文化結下不解之緣,除了持續在時尚領域深耕,也積極投身於義大利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修復工作。繼資助羅馬特萊維噴泉與四噴泉建築群後,此次與蒂沃利的哈德良別墅(Autonomous Institute Villa Adriana) 攜手協助戴安娜石窟的修復計劃,深入解構埃斯特別墅的文化意涵。
 
 

承先啟後的文化記憶
 
前身為修道院的埃斯特別墅建於1563年,屬於費拉拉的望族、埃斯特家族的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紅衣主教。據傳,每在教皇競選中敗選一次,他便將花園擴建地更為華麗,埃斯特別墅的華美不僅匯聚當代建築的代表性工藝,同時也蘊含主教難以忘懷的羅馬夢。
 
 

在涼廊中鋪設的米色和棕色方形陶磚。
 
 
建築師保羅.卡蘭德里諾(Paolo Calandrino)深受古希臘羅馬藝術薰陶,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想融入其中,使埃斯特別墅不僅注重光影對比、水影結合,構景均衡,更在園中每條小徑或林蔭道間打造大大小小無數精美噴泉,因而獲得「千泉宮」的美譽。
 
 

馬賽克拼貼使用多元素材,結合自然和人工造物,體現豐富的色彩層次變化。
 
 
本計畫修復的重點戴安娜石窟,是當中的寧芙神廟,這類建築起源於依附泉水或溪流而生的天然洞窟,後期演變為結合溪流與噴泉等自然環境特色與雕塑的花園,既是神廟,也被視為休閒之地。身處此處的觀景台,近可欣賞完整的別墅風景,遠可眺望索拉泰山到蒂沃利四周的山巒,而整片景色的核心即是永恆之城—羅馬。
 
 

建築藝術結晶
 
戴安娜石窟整體空間呈十字形,中央區域採十字形拱頂,周邊編列手持提籃的大型女神像柱,飾以岩石背景和噴泉的大型壁龕,穹頂中央是一隻白鷹,象徵埃斯特家族的徽章與尊榮,入口壁龕中安放兩尊亞馬遜女戰士雕塑,較小的天然噴泉供奉智慧女神密涅瓦,而較大的天然噴泉則獻給月與狩獵女神戴安娜。
 
 

現場共有十一幅具象場景裝飾,其中一幅佚失,目前僅存初步草圖,另一幅目前仍在辨識階段。剩下的九幅則保存完整,內容清晰可辨,皆取材自奧維德的詩作。
 
 
天地壁幾乎全數由貝殼、玻璃釉、半寶石、石材碎片和礦物結晶等豐富素材所鋪陳的馬賽克覆蓋,穹頂以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場景,牆面裝飾主題則多化用奧維德的《變形記》典故,混合材料的拼貼加強了色調的層次變化與流動感,在描繪海洋意象的浪潮時尤其生動。自主體延伸出的三條通道,中間通道通往前廳,內含兩個壁龕及圓桶形拱頂;左側通道展示了兩座淺浮雕,盡頭同中央區域,以壁龕收尾;右側通道透過圓桶形拱頂,配合兩側裝飾的大型淺浮雕,通向面朝羅馬的觀景涼廊。
 
 

石窟穹頂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拼貼生動的場景。
 
 
從宏觀到細節,無一處不精美,但也因此,這座石窟不止歷經自然風化的侵蝕,也承受人為破壞。一尊尊獨立的雕像有多處殘缺、底層的灰泥層裸露、金屬結構氧化,馬賽克和玻璃鑲嵌飾面同樣顯現劣化跡象,陶瓷地板則因關園前長年開放參觀而有明顯磨損……在百般無奈之下,戴安娜石窟自1980年代起便對公眾關閉,陷入漫長沉寂。
 
 

奇觀與沉思之所
 
戴安娜石窟修復工程始於2023年秋季,目的不僅止於修復,更要加強原始結構,著重穩固各處細節,最重要的修復工程之一是在俯瞰羅馬的涼廊處安裝玻璃護牆,保護石窟免受強風吹襲,數百年來的風蝕正是造成石窟中最脆弱的材料出現劣化的主因之一。修復工作的另一項重點是提升照明系統,透過光影變化,讓人看見古今建築隨時間演變的成果,重新賦予石窟作為「奇觀與沉思之所」的本質,開啟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修復後重現於大眾眼前的戴安娜石窟,不僅為世人保留過去的回憶、維護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是對未來的投資,確保這座珍貴的古蹟能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見證其壯美風采。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撰文」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