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4

金獎設計公司MOD操刀 The Standard登陸新加坡

The Standard品牌宣布,「新加坡The Standard酒店」即將於2024年第四季開幕,坐落於久負盛名的奧蘭治格羅夫路(Orange Grove Road)上,對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上佔據一席之地、擁有150年歷史的新加坡植物園(UNESCO Botanic Gardens),步行10分鐘可抵達充滿活力的烏節路購物商區。 新加坡The Standard酒店外觀。   酒店設計契合花園城市意象 「新加坡The Standard酒店」是由The Standard集團備受贊譽的內部設計團隊與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Ministry of Design(MOD)公司合作打造。酒店共有八層樓,提供143間精心設計的客房,每間客房皆有落地窗,可將泳池美景和街道上綠意盎然的綠色景觀盡收眼底。 雙人房一隅。每間客房皆有落地窗。   客房起居室。 客房浴室。 接待處與大廳吧檯的設計令人感到舒適愜意,彷彿置身好友家中那樣輕鬆;俯瞰內部花園庭院可發現自己被綠意植栽、不拘一格的中世紀現代風格的家具和溫暖質感的設計氛圍圍繞,猶如身處於「都市綠洲」之中。 接待大廳。   基地內外綠意盎然,完美結合所在地新加坡重視的願景-花園城市,酒店內的花園從一樓延伸至二樓,一直通往泳池,客人可在其中享受寧靜的時光;道路兩旁的裝置藝術及精心挑選的景觀元素,為欣賞新加坡的赤道日落構築了理想環境。整體設計致敬附近的植物園,並融入當代藝術家跟工匠的作品。 大廳酒吧。   全方位形塑美好旅宿體驗 「新加坡The Standard酒店」亦將提供豐富的餐飲服務,集團旗下的Kaya餐廳,以新穎的口味搭配別出心裁的調酒,創造獨特的用餐饗宴,Kaya以日本菜為基礎,使用當地食材製作,既有居酒屋的休閒氣息,又以精緻食材和藝術擺盤的方式打造頂級美食體驗。一樓的Café Standard則提供全天候美式食物,搭配自然發酵的自然酒和精釀啤酒,整體氣氛輕鬆自在。 位於一樓的Café Standard氛圍輕鬆,提供全天候的美式食物。   此外,員工制服則由泰國新銳設計師Shone Puipia設計,他保留了傳統制服的專業度及實用性,再融入對比鮮明的色彩和紋理,讓嚴謹的制服增添了不少活力。     資料及圖片提供」新加坡The Standard酒店 編輯」陳映蓁

西九龍《TOWNPLACE本舍》LAAB匠心雕琢的共享空間

2024.10.02

西九龍素來為香港重鎮,無論貨運繁忙,抑或藝文薈萃,皆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TOWNPLACE本舍》(TOWNPLACE WEST KOWLOON)正位於此地,承襲該地歷史與多元文化,冀望成為聯繫八方賓朋、融匯南北風華之新地標。   《TOWNPLACE本舍》與西九龍城市景觀交相輝映,與眾不同,別樹一幟。   香港的建築設計團隊LAAB Architects受新鴻基重託,精心雕琢這座酒店的公共空間、各式客房及藝術品,並攜手Odds & Ends策展內涵,將香港藝術家的精湛之作引入其中,此舉表達致力營造充滿社區文化之氛圍,對在地藝文付出實質支持。大堂、健身房、會所等公共空間設計皆設施完備且風格各異,住客在此或工作,或娛遊,都能怡然自得。   極具現代感的入口空間,金屬材質的牆面在燈光照射下閃耀著奢華質感,紅色玻璃和柔和的光線形成對比,簡約而不失華麗。   酒店大堂設有咖啡店、酒吧、生活用品店、共享工作區及活動空間,為住客提供靜謐而舒適之聚集場所。大堂設計正如西九龍多元文化之縮影,LAAB結合了精緻材料與工業風飾面,與自然元素相融相合,並搭配錯落有致的家具,使室內空間如漣漪般向外延展。住客能隨心布置大堂內的家具,靈活調整空間以因應不同活動之需求。此外,LAAB為大堂電梯設計的電子藝術裝置,亦將日常生活轉化為趣味創作,予人驚喜。    Lobby高挑且明亮的酒吧區。 Lobby座椅以模組化設計排列,呈現出不同的配置方式,整體風格現代且富有創意,空間中充滿了溫暖的質感和機能性。   針對白領菁英的工作與生活需求,《TOWNPLACE本舍》提供了多樣化且可彈性應用的公共空間,服務住客獨處休息、與人交流、工作或派對等不同情境。會所設計尤具匠心,用綠意盎然的自然空間與工業風格相融合,彰顯《TOWNPLACE本舍》希望給予使用者氛圍輕鬆且具個性化的環境,住客能在此座空間或工作,或會議,或休憩,從容自得。   Flavour Lounge多功能空間與戶外美景接軌。 Flavour Lounge多功能空間提供住客舒適與便利的場域。   Flavour Lounge猶如一片世外桃源,木質空間與戶外田園無縫連接,營造出輕鬆愜意之氛圍,並可一覽無遺之維港壯麗景色。此處設施完備,包括共享廚房、火鍋站、便當販賣機、手工藝坊及派對空間,室內外空間不做明顯界限,給予最大的應用彈性。   Think Tank空間寬敞可彈性應用,適合舉辦各種活動。   Think Tank多樣化的座位規劃。 Think Tank充滿工業風韻,內有多間隔音獨立房間,亦規劃不同類型座位,適合工作會議、遊戲競賽或品酒雅集等各類動靜態活動。High Bar為一處個性化的玩味空間,設有吧台、自動啤酒機及各式座位,空間可獨立使用,亦能分隔成多個區域,以因應不同規模之活動或派對。   High Bar空間備有吧台、自動啤酒機,靈活可變,適合各種活動派對。   健身中心提供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一為柔和內省之瑜伽空間(Mindful Studio),一為力量感的高強度運動空間(Beast Studio)。頂樓Skypool之壁畫亦由LAAB精心設計,創新演繹西九文化區貨運樞紐之景,饒富新意。   與景為伴的玻璃廊道連結健身中心。 健身中心提供瑜伽與高強度運動空間。 健身中心提供瑜伽與高強度運動空間。 泳池視野可見當地美景。   《TOWNPLACE本舍》的客房設計,兼顧短期及長期住客之需求,房間利用大窗戶引入環境景色,內部機能齊備且設計舒適,重視實質功能,各類客房都能適應不同住客的生活方式。每間客房皆設有充足收納空間,採用廚吧一體化設計,複合了輕食、工作機能。住客能隨心挪移沙發,以便留宿訪客。房間色調靈感源自西九龍城市風貌,採用湖水綠與橙橘色相搭,為空間增添明亮氣息,相襯空間裡的木質元素更添整體溫馨之感。 客房設計重視環境景色。 客房兼顧短長期使用需求,充分利用空間,讓住客感受溫馨舒適。   在LAAB Architects清新且個性的筆法下,令西九龍《TOWNPLACE本舍》顯得別樹一幟,讓這座酒店式公寓的住客享受住宿、工作、社交、分享、創意等樂趣,也在與當地發生的豐富交流與互裡,將酒店實質化為一處匯聚社區與文化的共享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LAAB Architects 編輯」Sumile  

台灣最大規模!草間彌生個展年底登場

2024.10.0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推出「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是睽違9年、台灣最大規模的草間彌生個展,以草間彌生與台灣接觸的原點-特別重製1998年台北雙年展《圓點的強迫妄想》揭開序幕,聚焦她1951年至2005年間的重要創作轉折,展示近70組/件精選作品,涵蓋繪畫、版畫、拼貼、軟雕塑、大型裝置、行為展演錄像、服裝等多種創作形式。 展覽主視覺。   四大子題探索草間彌生的創作生涯 1990年代是草間彌生大放異彩的關鍵時期,1993年她成為首位位於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個展的當代藝術家,隨後亦於世界各地接連舉辦大型回顧展;1998年,草間彌生受時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曼麗及策展人南條史生之邀,於「臺北雙年展」創作巨型現地裝置《圓點的強迫妄想》,以七個帶有黑色圓點的螢光粉紅氣球滿佈北美館的中庭,是她以巨大雕塑和公共空間對話的重要節點,該次展覽也開啟這位風靡全球的藝術家與台灣的頻繁交往。 草間彌生,《花強迫(非洲菊)》,1999,1_21_,彩色錄像、無聲,藝術家自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展奠基於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從W Collection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之成果,北師美術館亦與草間彌生工作室緊密合作,除重製《圓點的強迫妄想》之外,並借展10餘組鮮少曝光的偶發展演紀錄及服裝展件,聚焦藝術家早期行為實驗對形塑其藝術生涯的重要性。 草間彌生,《無題(彩繪上衣)》,1968,60.0 × 160.0 cm,油彩、布,W Collection,北師美術館提供。 總策劃林曼麗從「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及「Love Forever」四個子題切入,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展現出草間彌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框架,透過作品與世界映照對話的企圖。 草間彌生,《性的強迫妄想》,1997,21.6 × 22.9 × 12.7 cm,複合媒材,W Collection,北師美術館提供。   「草間的綻放」從1998年她首度受台灣文化機構委託現地製作開始,呈現她頻受各地邀約、以鮮豔的色彩與大型裝置作品重回國際觀眾視野;「圓點.原點」回溯草間早期的創作軌跡,標誌性的圓點源自她童年的精神幻覺,是她連結自然、家庭和社會現實的視覺符號,也是她探索無限的創作原點。 草間彌生,《花》,1989,45.5 × 38.0 cm,壓克力彩、畫布,W Collection,北師美術館提供。 「草間的蟄伏」則聚焦她1973年返日後的創作歷程,身心上的恐懼、焦躁、絕望與想望,反映在多件粉彩、墨彩與拼貼形構的平面作品上;「Love Forever」則呈現草間在1960年代紐約前衛藝術圈的行為展演,這些激進的行動藝術作品,以反戰、性別、身體與愛為主題,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激發了觀眾對當代社會的反思。 草間彌生,《幻影的彼方》,1999,尺寸依場地而定,複合媒材,W Collection,北師美術館提供。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關照草間彌生生命經驗與藝術語彙的錯綜交織,深入其創作實踐的發展「軌跡」,在探問藝術家何以持續開創嶄新可能的同時,也擁抱藝術與生命的「奇跡」。 草間彌生,《自畫像》,1953,29.5 × 22.4 cm,粉彩、墨水、紙,W Collection,北師美術館提供。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日期」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北師美術館 10月1日至10月7日推出快閃早鳥票,詳情洽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2024.09.30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4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將於明(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展場模擬圖。 《[無]-信仰(Non-Belief)》提案說明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以「Intelligens」這個字詞來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的新領域。  展場模擬圖。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提案,以大會主題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Intelligens」角色,重新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提案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non-sites」理論的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 展場配置概念示意圖。   「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薛丞倫提到,將在展場的牆面裝置了線條形電子紙標籤,構成了一面「光明燈牆」,圍塑出「無信仰」展間,展間唯一的對外窗看出去即是威尼斯的安康聖母聖殿。 臺灣大事紀呈現空間治理的共識與妥協。   國美館說明,本屆評審團由張基義(召集人)、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無]-信仰》的提案議題深入且廣泛,主題宏觀且能夠呼應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展示內容豐富。  「效率」、「科技」、和「控制」作為進步政府的現代化治理手段,成為重要的信仰。 本提案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團隊策劃,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的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和未來設計的展場領域。 策展人薛丞倫。   透過展場裝置重新詮釋並創造新的身體感知與社交狀態,體現臺灣的「Intelligens」,分別以效率、科技、控制三個面向的研究與設計提案來回應大會命題。預計在展場中央設置六組平行並置的裝置,象徵臺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六個剖面切片,這些切片形成橫向貫穿展場的通道,其中一側展示「信仰」,另一側展示「無信仰」,構成一種在二元之間游移的敘事與建築提案。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何宗憲的設計抒見《每一吋空間倒影,每一刻景象》

2024.09.18

〈有品有味 Taste and Style〉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審美的能力,審美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亦是我們對生活品質的鑒定。不過,擁有一定審美標準的人是否一定是有品味的人?人們把品味的「品」解構為人品、品質、品格、品德和品感,「味」則是趣味、味道和回味。品味越高的人,在生活和細節上往往會追求精緻、優雅、有格調、有意義和情趣。品味是一種感受, 更是一種美學的追求,是感性和知性的體現,它的物質化為外在的一種形式,凝結成一種精神力量。     有品  為了避免生活變得低俗、愚昧、無聊,追求品味是唯一的辦法。 我曾經有個錯覺,覺得生活條件優越的人才更有追求品味的資格。從事室內設計多年,我接觸過不少富裕的客戶,瞭解不少高級的產品也透過富豪的生活認識到這種種的奢華並不會直接提升我的品味。我發現人在物慾充足的情況下確實更能塑造對美好事物的認知,但這只是提昇品味的一種優式而已,懂得享受生活並不等於擁有品味。有些人對生活的優渥具備高度要求,卻缺乏對品格的修養。品味必須內外兼修,除了品格修養外,還需要文化和藝術的培養。   有味  也許有人覺得品味不是必須的,認為它只是錦上添花,對生活上沒有多大的實際功能。比方說喝杯水,一般人只為滿足解渴而咕嚕一聲喝下去,沒有任何感覺。你能想像在喝下水的時候可以嚐到不同的味道嗎?你能感受到水裡面不同的物質嗎?這是從大腦裡大量的知識和經驗歸納而散發的直覺,所產生出對味覺的反應。同樣喝了這口水,我希望不會白白糟蹋一杯優良的水,嚐得出來當中的甘和甜。   為什麼一件常人不懂欣賞的藝術品,於某些人眼中卻是珍寶;為什麼一個無聊的場景,詩人卻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感、小說家卻看到深刻的意義。生活是否乏味的確要靠內在修養打造,同一件事對某些人來說可以是沉悶,也可以是有不同的樂趣。單靠外在物質的刺激沒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精緻,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學習內在世界的沉澱和提昇,尋找自己獨有的答案。 擁有個人品味就是會引導你做生活細節上的選擇,而選擇就會形成生活的態度,再形成加強個人品味的循環。最怕是設計師跌入「設計視覺謊言」,不去追求真實感。對我來說,設計師就好比生活的偵探,你們應該尋覓生活的真相。     交優雅這個朋友  要交優雅這個朋友首先要有個人品味。品味是種綜合性的能力,讓事物呈現出它最佳的狀態和不同的面貌。要是這能力只單單停留在設計中,那就很可惜了。有品味的人不會只在工作上展現出這方面的獨到眼光,他們對生活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並擁有良好的世界觀。 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是比較直接地提昇品味的方程式,讓人在知識方面拓寬眼界,形成一種內涵。如果你能發現它的樂趣,繼續鑽研以及著迷,它就會跟你的生活緊密地相融。只要提高文化藝術的修養,你就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工作、生活、周邊環境和人生態度也會開始有所改變。當你懂得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和快樂,你的眼光和品味將變得更為獨特。 畢竟不是每個設計師的生活都充滿傳奇,日子有可能過得重複又瑣碎。任意浪費的一天,與精心打理的一天,對生活而言是截然不同的。經常有設計師向我抱怨說,已經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創作上,生活只能無可奈何地過。我也曾經以為只要擁有時間,生活就能有所改變,所以等到有空才去想如何過好日子這個問題。 其實生活的一成不變不是沒時間, 而是對生活中的種種美好視而不見!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在身邊,並非遙不可及。我曾經認為這不過是風涼話, 但從事設計後我一直在尋找和創造「美」, 終於明白「美好」都是經營出來的!我們需要的是一顆欣賞和包容的心來對待身邊的事與物, 這樣你的日常就會被「美好」圍繞着, 同時燃燒起對生活的熱愛。 將生活過得優雅絕對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但前題是要對生活有一股熱情。因此,我常常強調設計師應該運用他的觸覺和想像力去塑造生活的姿態。對生活的堅持,就像我們在創作空間中對每一個微小細節的投入一樣,對自身在過的日子也應該同樣精緻。要達到精緻,不需要嘩眾取寵或矯揉造作,也不要完全依靠物質,純粹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便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創造精彩。 培養內在條養首先要做回自己, 才能成為一道最美又獨特的風景綫。從簡單的外表和服飾的注重,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以至到個人對於工作的態度、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甚至跟社會之間微妙的關係,這樣會更接近自己生活的重心。 也許從藝術家朱光潛看待事物的態度值得我們借鏡。 「他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 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擺脫 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執著」 活得精緻讓我們的內心充滿自信和自愛,但它不應該局限於自身的能力,或者依賴個人的財富。要享受到生活中優雅的層次是對生活講究,更著重於內在修養,於感性與理性之間培養出有高品味的智慧生活方式。 日子可以過得精緻以外, 更應該去追求優雅。除了生活有「Taste」,更重要的是之後的「Aftertaste」,就如品嚐一杯酒後的餘韻。餘韻需要再次品嚐、再次回味。而優雅的生活,正是我下半生的追求。   Luxury是甚麼東西! 以前當你被問及甚麼是「Luxury」的時候,相信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指出許多奢侈的 "東西",無疑這反映出人們所認知的奢侈是以物質為主,不過我會選擇相信另一個說法「最奢侈的是,內斂的充實而不是外露的浮誇」。   隨著科技及經濟迅速發展,單純的物質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心靈。我們開始更著重體驗及精神上的滿足。近幾年不難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有律師、醫生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高薪及專業身分和工作,到市郊「隱居」,展開嚮往的田園生活或開個小咖啡店。很多人不解究竟「種田」及細小的咖啡店何來如此之大的魔力能吸引他們做出讓旁人不禁歎息的選擇。這樣的轉變或許從經濟學家馬斯洛的「五大需求」中能窺探究竟;當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被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我們不能只依靠設計專業和知識來幫助我們尋找「Luxury」的價值,而是要靠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從生活中獲得線索。所謂線索,可能是一段記憶、一場經歷或是一種感受,要是設計師本身的生活過得不夠深刻,尋求生活價值的線索就難以捉摸,線索也許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從未出現過。所以普通地過日子又怎麼去體現生活中的「Luxury」?怎能有非凡的體驗呢?   「Luxury」是enjoyment of the best in life。它可以是一段經歷、一場日出、一支舞……所以真正享受奢侈的人是能夠主動選擇而不被金錢和時間所束縛,活出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設計不再是孤高自賞也不只是沉迷物質上的追求,而要不斷發掘Luxury 的新定義。     資料及圖片提供」何宗憲、P A L Design Group 以上內容摘自《每一吋空間倒影,每一刻景象》     《每一吋空間倒影,每一刻景象》 作者」何宗憲 出版社」藍藍的天 內容簡介」我相信「設計」是有靈魂的,它令我更懂得去感受生命中微小卻重要的美。我把「設計」當做人生的一部分,我所創造的每尺空間(Space)很自然的造就了每刻的景象(moment)。這本書「每一吋空間倒影,每一刻景象」讓你聽見空間與生活的對話,打開你對「設計」與生活的新視角。 何宗憲。建築及室內設計師、P A L Design Group設計董事。榮獲「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人物」、被香港傳藝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日本雜誌Studio Voice選為「亞洲創作VIP」之一、入選Interior Design 名人堂「Hall of Fame 」成員、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前會長、擔任中國美術設計研究講座教授,屢獲海外業界室內設計權威獎項與榮譽,至今已超越200項。  

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與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10月登場

2024.09.13

備受全球照明領域瞩目的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與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會,即將在十月開展,兩項展覽將以「光.活 」為主題,呈獻當今照明技術、新品、趨勢,共計匯聚超過3,000多家來自全球的展商。   第26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 展期」2024年10月27日至30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重要看點: 1.「互聯照明 」,匯聚眾多燈光設計、創新和解決方案領域的國際精英品牌,包括DALI Alliance, Japan Display Inc., LEDiL, Signify, Tridonic, TUYA, 和 Valta等,將位於三樓的大會堂打造成光藝殿堂。 2.「名燈薈萃廊 」是重點專區之一,展示全球頂尖品牌的精選照明產品。 其他展區包括,「商業照明」展區:展示優質商業照明產品,切合來自各行各業買家的需求,並配合商用物業不同照明用途。「LED照明零部件」展區:為展會帶來各式各樣的照明配件。「LED 照明」展區: 展示市場上最新最熱門的環保時尚設計。「家居照明」展區:匯聚功能性及裝飾性家用燈具。   第9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展期」2024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以打造智慧城市思維策劃內容,展示多樣化的商業和工業照明解決方案,提供全面性的一站式採購平台。 重要看點: 1.「智慧燈杆及解決方案」展區將重點介紹最新的智慧燈杆技術和解決方案,展示這些創新如何優化能源效率並提升城市環境中的用戶體驗。 2.「植物照明 」展區將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包括適用於戶外公園及家庭園林的照明產品。 3.「專業照明 」展區提供針對專業環境如倉庫和生產設施的各種照明設備。 4.「戶外及公共照明 」展區強調為戶外公共空間及廣告用途而設計的燈具。   智慧燈杆。(萬潤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40000流明可充電燈塔。(中山樂輝電子有限公司) 世界級的燈飾及照明產品商貿平台 這個世界級的燈飾及照明產品商貿平台,除了新品與趨勢演示,也提供與會者豐富內容與交流機能,大會在展期中規劃the STAGE專區,舉辦「創新照明設計論壇」及「互聯照明論壇」,分別邀請頂尖設計師與業內專家分享不同地區及行業的市場趨勢和嶄新照明應用方案,並結合專題研討會、產品發佈會及交流活動等進行,讓與會人士能掌握業內最新資訊及創新發展,與來自全球各地的買家交流。   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辦的三場研討會,聚焦於大型活動和公共空間的照明設計趨勢,及智慧照明應用,主題包括「聚焦建築娛樂一體化照明」、「東盟城市的智慧照明轉型」和「為草木而設的綠色照明」,讓出席者了解市場前景並從行業專家獲得獨特的見解。講者包括Mr Henry Chan, Associate Director, East Asia Acoustics, Audiovisual, Theatre & Lighting Consulting from Arup; Mr Shunichi Ikeda (池田 俊一), Senior Director from Lighting Planners Associates; Mr Ruby Bottin, Studio Leader from Firefly Point of View; Ms Eugenia Cheng, Founder & Principal from Lightorigin Studio; Ms Amber Wang, Vice President, Guangdong Rongwen Technology Group (廣東榮文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香港大學的物理系首席講師潘振聲博士等等。   此次展覽以「EXHIBITION+」(展覽+) 融合展覽模式登場,配合由10月19日至11月6日運作的「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為環球商家提供全方位洽商平台。除此之外,展會還提供「掃碼易」(Scan2Match),讓買家能夠在線下和線上無縫銜接,延續商貿互動。   登記連結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編輯」Ausfeldt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

2024.09.09

富有地中海風情的西班牙,歷經了羅馬帝國、伊斯蘭文明、天主教統治等不同時期的政權影響,也接收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洗禮,多元文化的交融在建築、裝飾藝術與手工藝中可見一斑;此外,更是20世紀現代藝術運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畢卡索(Pablo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í)等藝術家開創了全新視覺語言,將其推向新的高峰。西班牙在藝術設計方面的豐富遺產和創新精神,成為全球設計與藝術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展場照。   經典與現代交織出六大主軸 今年台灣設計研究院特別邀請來自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知名設計團隊OdosDesign創辦人Luis Calabuig及共同創辦人Ana Segovia策劃《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 策展團隊Odosdesign。 本展不僅是對西班牙設計的禮讚,更是一個打開全球視野、促進文化共鳴的重要契機,共邀請了36家西班牙國際品牌及建築師、設計師,並展示67件作品,搭建設計領域的全球對話平台,讓觀者一起朝聖西班牙當代設計!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展場照。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展場照。 以六大主題(當代經典、日常符號、地中海精神、創新態度、都會生活與永續循環)貫穿其中,再透過地中海層層堆疊的地景紋理彼此相互呼應,描繪出西班牙當代設計的輪廓及精神。 當代經典。迎接永恆的優雅,體現超越時尚潮流的精緻。 策展團隊藉由輕鬆畫風以及活潑繽紛的色彩,傳遞居家生活的西班牙日常。展覽空間以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設計三個展區呈現,並以上述的六大主題貫穿當代設計精神,利用設計的視覺語言,以不同形式、色彩、材料與符號來詮釋代美學與國際趨勢等議題。 日常符號。將功能性和美的形式完美結合,兼具實用和美學。 結合地中海風情與西班牙卓越工藝 展間運用方塊隔間呈現西班牙設計的豐富多樣性,從知名設計大師的經典作品到品牌的創新之作,包含時尚精品Loewe在展中的香氛蠟燭作品,以自然植物為主題創作純淨香氣、創新家具品牌SANCAL則擅長跳多既定形貌,在在顯現西班牙設計以卓越創意結合精湛工藝的精髓,同時強調自然或永續材料的使用,述說對傳統文化和美好事物的熱愛,無論是在材質選擇、製作工藝還是設計理念上,這些作品都體現了對文化與藝術可持續發展性的重視,打造出充滿美學與實用性的傑作。 地中海精神。強調自然材料的使用,述說對傳統文化和美好事物的熱愛。   創新態度。大膽又前衛的設計,展現勇於突破框架的風格。 都會生活。新穎且多變的設計樣貌,完美相容於不斷增長變化的城市空間。 永續循環。綠色象徵著自然萬物、生機和對環境的使命,展現生活中對於永續精神的實踐理念。 建築到平面:重現經典與前衛的對話 西班牙建築文化以其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完美融合,展示豐厚的歷史傳承跟創新精神,著名建築師Enrique Miralles設計的《Espacio Fundación Telefónica》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前衛的設計理念,成為西班牙重要的文化與藝術重鎮。 《Espacio Fundación Telefónica》博物館。 Ramon Esteve Estudio文化與醫療建築部門負責人Anna Boscà則透過作品傳遞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如《Conjunto Industrial Rodes》從當代視角出發,強調建築遺產的重要性,並推動城市以新經濟模式重新闡釋,體現建築領域的前瞻性和多樣性。 建築作品區。   平面設計部分則由Oscar Mariné為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導演阿莫多瓦經典電影《Todo sobre mi madre》為靈感創作的電影海報,利用視覺藝術的形式將一位強大母親的形象與濃烈的情感故事,以大膽色塊的方式詮釋,傳遞西班牙設計在不同領域的無限創意。 平面作品區。   本次展覽亦匯集了多位西班牙當代設計師的傑出作品,包含居禮名店獨家代理的LLADRÓ西班牙雅緻瓷偶《The Guest》,設計大師Jaime Hayon以幽默的手法、生動的形象和鮮明的色彩,結合現代設計和傳統工藝,細膩陳述西班牙文化的特色;而50年代設計先鋒Miguel Milá的經典燈飾《Cestita》更是融合了在地文化跟現代工業技術,突顯西班牙設計的創造爆發力。 經典燈飾《Cestita》。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   日期」2024年11月17日前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3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忠泰美術館 全新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

2024.09.03

忠泰美術館長期策劃主辦的藝術實踐計畫「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日前推出全新展覽《當自由盛開成舞》。今年邀請到曾在2023年為台灣斬獲倫敦設計雙年展最佳設計獎的曾令理與偶然設計共同合作,以忠泰企業大廳作為發想基地,將現地的「欄杆」作為實驗素材,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反思限制與自由的關係,提出一種新的空間詮釋。奧夫塞計畫為年度展演,2025年8月31日前於忠泰企業大廳一樓展出,平日開放免費參觀。 展覽主視覺。©忠泰美術館   將自由具象化:在空中飛舞的欄杆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為忠泰美術館2016年開館即啟動的長期藝術實踐計畫,邀請勇於打破藝術和生活界線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這個既定的場域創作,於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透過藝術實踐來闡釋「Off」的定義。 將現地的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高度近6米、寬度近10米的大尺度三維空間動態雕塑。©忠泰美術館   今年的《當自由盛開成舞》,曾令理與偶然設計在忠泰企業大廳挑高明亮、理性且線條分明的制式空間中,將作為管制公私領域界線的「欄杆」,進行了多重複製、擴展與延伸,讓無機的金屬展現掙脫束縛般、充滿生命力的舞動姿態。   將現地的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高度近6米、寬度近10米的大尺度三維空間動態雕塑。©忠泰美術館 團隊挑戰把現地的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高度近6米、寬度近10米的大尺度三維空間動態雕塑,將阻隔功能的物件翻轉成為了蘊含自由的象徵,突破空間和物件的框架,同時也讓觀者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 「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關係。 欄杆原先作為管制公私領域的界線,創作團隊以多重複製、擴展與延伸的手法形塑其舞動姿態。©忠泰美術館   突破框架,讓觀者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彼此之間的關係。©忠泰美術館 看見建築人對自由的想像 忠泰美術館主辦奧夫塞計畫至今,已陸續與李明維、徐瑞憲、沃爾夫岡・巴特斯(Wolfgang Buttres)、高德亮等多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合作;與松山文創園區合辦的《無重力星空—Lab實驗啟動計劃×奧夫塞計畫》,以及與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合作的《場域・啟發─隈研吾展》也都是計畫之一。 《當自由盛開成舞》創作團隊偶然設計。©偶然設計   今年邀請具建築背景的曾令理與偶然設計共同創作,將「自由」的概念具象化,探討建築空間與自由的關係,與本館的建築研究展《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所探討的解嚴之於台灣建築的影響形成呼應。期待透過兩檔展覽讓觀眾看見不同世代建築人的視角,去探尋人與建築、自由之間的脈絡。 當自由盛開成舞When Freedom Blooms into Dance 日期」2025年8月31日前 地點」忠泰企業大廳(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台中「紅點文旅」 改裝亮點搶先看

2024.08.29

坐落於台中市中區、曾獲得《米其林指南》推薦的設計旅店「紅點文旅」,在2014年開幕時即在台中掀起風潮,揉合物股又前衛的衝撞美感,尤其大廳的銀色溜滑梯不僅是特色亮點,更成為旅客入住的美好記憶。開業邁入十年之際,紅點文旅思考下個階段希望帶給旅人更多一點什麼?同時也期待賦予城市更多新意和心意。 紅點文旅入口廊道外觀。   紅點文旅前身為1979年竣工的銀河大飯店,見證台灣70-80年代經濟繁華至衰落,而2014年誕生的紅點文旅經歷了十年光陰,大廳的溜滑梯「COWABUNGA」是旅店一直以來的象徵,也是一股充滿創造力的召喚。 紅點文旅營運十年後全新改裝,邀請義大利波隆那插畫首獎藝術家鄒駿昇跨界合作。   2024年9月,全新改裝的「紅點文旅」將正式開放,經營團隊攜手義大利波隆那插畫首獎藝術家鄒駿昇跨界合作,調整LOGO讓識別更鮮明活潑,另外也緊扣品牌精神,放大「紅點」意象,從2D平面延伸到3D空間打造全新視覺風格,在強調創新的同時也保留延續記憶的大廳溜滑梯,精準連結旅客對旅店時空記憶的向度,創造更多趣味性。 大廳溜滑梯是旅店的特色亮點。   改裝亮點 本次改造攜手業界知名的國際藝術插畫家鄒駿昇,與其團隊「吉日設計」首次跨界合作,用全新的視角和概念重新梳理品牌風格,在極致的收斂後大膽突破,顛覆舊有的空間印象,正式把「紅點」推到大家眼前。 「紅點」意象隨處可見。 鄒駿昇說道:「希望來到紅點文旅的旅客可以感受有別於日常的體驗,好似造訪『大人味的玩具店』,充滿吸睛療癒;另一個重點是大廳溜滑梯被更好的呈現,帶點劇場般的奇幻感,讓人感覺隨性自在。」 全新房卡。 二樓的「有丘Very Chill」標高83公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空間設定,紅點文旅團隊回應,主要是思考旅店本身與地域的連結,梳理品牌的同時,也希望融入城市的文化和歷史脈絡。台中市舊稱「大墩」,意指土丘,大墩的最高峰就位在台中公園內的「砲台山」,紅點文旅的「有丘Very Chill」則於無形間與其相對應。 二樓「有丘Very Chill」的設計概念隱含了城市的文化與歷史脈絡。   隱藏在二樓角落的親子空間,鄒駿昇利用大膽的撞色,讓空間的視覺感放大,塑造出如同繪本般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 大膽撞色的親子空間。   與頂級香氛品牌ScentLiving合作,選擇獨家Mountaineer香味,踏入「紅點文旅」就能被清新的薄荷香氣與草本苔蘚氣息所環繞,藉由自然、輕盈、舒緩神經的嗅覺暗示,帶來身心的放鬆與愉悅。 旅店與香氛品牌合作,以獨家香氣舒緩身心。   而鄒駿昇親自設計的「熊頭燈」,將平面插畫轉化為立體展示,造型可愛兼具潮流感,改裝房型為呼應大人味玩具店的全新定調,以及二樓「有丘Very Chill」空間,加入了些許Out Door元素,而熊頭燈更是形塑一種劇情氛圍想像。 客房內的「熊頭燈」由鄒駿昇設計,營造一股情境想像。 客房內的「熊頭燈」由鄒駿昇設計,營造一股情境想像。 客房內備品全面升級,與全球及在地知名品牌聯名打造,包括與TOYO日本東洋鋼鐵聯名的文創商品-午茶小紅盒、日月潭朝霧茶莊的紅玉紅茶、台灣設計品牌TaG的Tent Acme面紙盒等;客房家具亦選用台灣知名露營品牌BLACK Design、吊掛衣服的竹衣架為台灣時尚家居品牌Gudee,種種細節展現了旅店的用心和對品質的追求。 房內備品與諸多品牌聯名。圖為台灣設計品牌TaG的Tent Acme面紙盒。   地下一樓的引光餐廳,原先風格為昏暗的色調,整體氛圍較成熟,全新改裝則將時間感從PM轉成AM,自然柔和的基調設計,讓空間有種大學餐廳的年輕休閒感。透過4000K的自然光色溫,仿造出天窗的嵌燈設計,使人有著恍若位於地面以上的錯覺。 地下一樓的餐廳。透過4000K自然光色溫,營造彷彿天窗的嵌燈設計。   地下一樓的餐廳。透過4000K自然光色溫,營造彷彿天窗的嵌燈設計。 紅點文旅RedDot Hotel 地址」台中市中區民族路206號 電話」04-2229-9333   資料及圖片提供」紅點文旅 撰文」陳映蓁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pó tó pah bīn」

2024.08.27

2024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台南,以「寶島百面pó tó pah bīn」為主題,從精心策劃的展覽到動態的現場表演及互動裝置,藉由台南視角詮釋文博會,策展主題到視覺設計元素皆富含台南的獨特性;展館更以主場域-大臺南會展中心為核心,並延伸至台南文創園區、321巷藝術聚落等地,感受在地文化自信,並全面展示台灣豐富的文化多樣性與創意創新。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以文化展演歷史的百樣百態 本屆文化策展首度結合品牌商展,從概念到空間完整融合的文化策展,以「文化細胞」為概念,貫穿會場一樓與三樓。一樓商展區旁「世代之間」及「價值的追求」兩個展區,由東和鋼鐵的大型鋼鐵架構、源源鋼藝的生活小器,以及大量報紙的民主報攤,呈現兩個鋼鐵產業在世代傳承間走出品牌特色,以及從書桌到街頭,台灣社會持續前進的腳步。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文化策展以「那行那聽」、「那看那記」、「那會按呢」,分別對應以走讀、展示、論壇展演三種形式,打破場地上的限制,擴大「歷史教室」的空間侷限。走讀行動展場的「那行那聽」,邀請參與者往來於各歷史現場,從台南為起始,透過糖業、水文、貿易、鐵路等不同的歷史路徑,跨越台南溪南溪北地區,進一步認識1624年後的台灣百面,啟發民眾對於文史的想像。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那看那記」則利用展覽的轉化與影像,帶大家看見台灣傳統產業的啟發與心生、透過棒球所展現的團結對外、自由民主的百年追求等,不論是什麼樣的樣態,都是刻印在台灣人細胞中的DNA;「那會按呢」透過展演與論壇講座,著眼於當下的文化創意與驚喜,期待透過展演論壇,開啟多面向的討論,讓創作者與議題、媒介交互對話碰撞。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從一樓的「細胞相挵」到三樓的「細胞做伙」,隨著探討議題的不同,以展場、劇場或講堂,為觀者帶來不同感受與共鳴,也看見文化細胞生長出微型歷史的百樣百態,成就寶島百面。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pó-tó pah-bīn」展場照。宜東文化提供   2024臺灣文博會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 日期」2024年8月26日至9月1日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部、宜東文化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