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推出成人版及兒童版導覽手冊親子共讀,兒童版導覽手冊聯手台灣新銳設計/插畫家精心製作。圖中左為兒童版導覽手冊,右為成人版導覽手冊。
20 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大型個展《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Louise Bourgeois: 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日前在富邦美術館揭幕,帶領觀眾沉浸於藝術家的創作世界與幽微心境。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
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
2024 年森美術館在椿玲子與矢作學的策劃下舉辦本展,引發各地廣大迴響,2025年巡迴來台,讓台灣的藝術愛好者不必遠赴海外,即可近距離親眼見證令世界為之狂熱的巨型蜘蛛。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森美術館(東京)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伊斯頓基金會(The Easton Foundation)負責人同時也是布爾喬亞30年的助手傑瑞.高羅威(Jerry Gorovoy)、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以及文化界、藝術界領袖日前齊同為揭開展覽序幕。
伊斯頓基金會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Franck Paris)。
金曲歌后張清芳為此展錄製語音導覽。
全展共有8個展間,聚焦於三大母題,精選60多件精彩作品,包含一系列裝置、雕塑、繪畫和素描等,以及珍貴的早期畫作,牆面的藝術家語錄可視為作品註解,精要梳理了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內心感悟。
布爾喬亞雕塑《蹲伏的蜘蛛》蓄勢待發,體現了母親的保護本能。
與跌宕對抗的自我修復之路
布爾喬亞生於巴黎,父母經營掛畫修復工作室和藝廊,父親的風流專橫、母親的憂鬱多病和掛毯縫紉充斥她的童年記憶。在她20歲時,母親的病逝改變了她原本攻讀數理的職涯規劃,轉而投向藝術世界,並在日後結識身為美國藝術史學家的丈夫,婚後移居紐約。
「第一章:不要遺棄我」,是對母性溫柔、女性角色的深切關懷。
展覽「第一章:不要遺棄我」呈現了布爾喬亞內心理解的母子關係,作品中融入她對母愛的渴望和付出母愛的嘗試。此章展出許多金屬或布藝的人型軀幹,結合柔軟身軀和冷硬的攻擊性,象徵母親的《蹲伏的蜘蛛》雕塑尤其奪目,蹲伏姿態以八個尖細的立足點撐起中間垂墜的身體,纖細肢體和扭轉緊繃的肌理,透過金屬雕塑展現肉體的爆發力。
「第二章:剛從地獄回來」講述的是創傷與韌性,展示了反映布爾喬亞深沉情感動盪的雕塑和裝置作品。
「第二章:剛從地獄回來」,更多地體現布爾喬亞處理父親帶給她與家庭的影響,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面對母親病逝,以及與父親關係的矛盾,促使她研究精神分析。像是作品《父親的毀滅》,即是透過裝置投射,在幽暗的展間呈現虛幻的血紅影像,這件抽象雕塑作品既飽含暴力,同時又流露出血肉模糊的親密。
《蜘蛛》(1997年)是布爾喬亞唯一一件結合「牢籠」的蜘蛛雕塑,牢籠中放置著掛毯、嬌蘭「SHALIMAR一千零一夜」香水瓶等喚起藝術家回憶的個人物品。
從展區一循序至展區二、三,靜靜引導來賓的腳步逐漸深入布爾喬亞的內心世界。「第三章:天空的修復」的展間並不止於一樓,而是拓展至兩層,貼合取材自作品《天空的修復》所訂下的主題,不同於前兩個展區多採用肉色或紅色,「第三章:天空的修復」以清新的藍色為主調,配合明亮採光與由下而上的動線,宛如絕處逢生。《天空的修復》以一塊金屬板呈現,石灰色表面上,大大小小的傷口帶著縫合的痕跡,內裡透出柔和的天空藍,彷彿以藝術作為針線,修復心口風乾的痂。
展出作品包含一系列布爾喬亞早期繪畫與雕塑。
「第三章:天空的修復」,象徵重生與希望,逐漸從痛苦和矛盾的狀態,過渡到平靜與智慧的境界。她的《修剪造型 IV》(圖中左方作品)從身體蔓延出璀璨果實,而《雲與洞窟》(圖中右方作品)似乎提出兩種療傷方案,既可安身於洞窟中,也能仰望遼闊的天空,懷抱對未來的希望。
化創傷為藝術動力
路易絲.布爾喬亞以冷靜而尖銳的目光,內觀自己的角色定位、身分認同和身心狀態,並誠實付諸於創作,其作品自個體角度喚起群體的情感共鳴,與其說她是站在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創作,不如說是人們為了從她廣袤的心靈世界中尋找一個切入點,進行系統性的歸納和理解,透過其作品的共通點:女性,來定義她70年來的藝術積累。
布爾喬亞雕塑《歇斯底里之拱》。©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橫跨20世紀,歷經母親的病逝、父親對家庭的背叛,以及從故鄉出走、於他鄉重建家庭和自我,98歲的布爾喬亞將一生無法和解的創傷、憤怒,都化為創作動能,用藝術尋求內心的平衡與對外溝通的窗口,直至生命燃盡前依然創作不輟。《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層層引導觀眾回顧布爾喬亞不同的人生階段與藝術創作,見證藝術家解剖自我、與傷痕共生,情感與堅毅的旅程。
布爾喬亞雕塑《情侶》。©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節自狄蘭.托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資料及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撰文」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