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香港的「藝術三月」,GATE33藝文館舉辦以ASMR為主題的大型沉浸式多重感官展覽——《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由瑞典建築與設計中心(ArkDes)、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及AIRSIDE共同策劃,探索「ASMR」這個近年盛行全球網絡的文化現象,首次於海外完整呈現博物館級展覽,邀請觀眾走入宛如大腦內部的空間,感知內心深處的迴響。
《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展場。
ASMR別稱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通過特定感官刺激,放大身體反應,撩撥神經的觸覺 ,深入大腦皮層,造成電流在體內竄動般的感受,讓ASMR愛好者為之著迷,以此舒緩緊繃的身心,更甚者還有可能改善睡眠和焦慮。
展覽首席策展人James Taylor-Foster。
展中一共有五大展區,觀眾將進入在佔地逾1,000平方呎的「ASMR 領域」,可見超過40件來自ASMR創作者(ASMRtist)、當代藝術家及設計師的作品,引領觀眾先從認識ASMR的起源開始,帶領觀眾回顧這一現象誕生。
南豐集團(AIRSIDE)策展人朱天韻(Daisy Chu)。
由深入淺 進入ASMR的世界
2009年,Jennifer L. Allen創造「ASMR」一詞,描述一種深層平靜與愉悅的身體感覺,展中首先通過展示Allen個人檔案,向觀眾介紹ASMR從網路留言板走向全球文化舞台的歷程。
超過一公里長的條狀靠枕構建而成的沙發,提供民眾以最舒適的姿態坐臥,體驗視覺、聽覺和觸覺三方結合的感受。
深入場內,可以看到一張超過一公里長的條狀靠枕構建而成的沙發,盤踞在空間內,那些既像腦部褶皺、又像音頻電纜的柔軟靠枕,象徵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契合。這個展區是提供觀看、聆聽精心策劃的 ASMR 視聽體驗的舒適座位,結合聽覺、觸覺和視覺交織帶來的特殊互動,並以如此別出心裁的設計,博得2022年Dezeen 年度「最佳展覽設計大獎」的肯定。
港鐵、巴士及小巴場景及其獨特聲景,是香港人每日的「安睡場所」。
九十年代離世、卻被譽為「ASMR教父」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畫家Bob Ross,在此也有一個展區,呈現他的三幅原創畫作,及其著名電視節目《繪畫的樂趣》的片段等,透過重現其「非刻意 ASMR」的經典魅力,向他致敬。
瑞典藝術家 Tobias Bradford的「人造舌頭動態作品」《那種感覺∕無法測度的渴求》(that feeling//immeasurable thirst)。
除了影音媒介,展覽還以實物作品探討ASMR 的另一些情緒面向,從令人放鬆到激起不安的感受,如瑞典藝術家 Tobias Bradford以一條滴著合成唾液的人造舌頭挑戰觀眾的感官極限;以及法國藝術家Marc Teyssier的作品《人工皮膚手機殼》則探討著重ASMR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來賓可以在展覽中使用現場設備嘗試自行製作ASMR影片。
除了以上固定的展覽作品,本期巡迴展也特意保留部分空間,與在地文化相結合,成就每一場展覽的獨一無二。多件首次面世的香港主題ASMR 作品,透過聲景捕捉本地文化及日常生活的獨特氛圍,這些作品由南豐集團(AIRSIDE)策展人朱天韻聯合策劃,邀請本地藝術家簡僖進(AK Kan)及林建霖(Kin Lam)創作的全新作品,透過視聽感受展現香港獨特的文化,打造如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上搖晃瞌睡時、周遭的聲音情境,讓觀者沉浸式感受香港民眾每天都在經歷的日常。
串聯感官經驗 跨越現實藩籬
瑞典建築與設計中心(ArkDes)代理館長 Karin Nilsson表示:「文化空間作為探索新興且受歡迎的設計形式,進而提供更廣泛社會趨勢的洞察,這一點至關重要;本次展覽足以讓人們理解設計遠比我們最初所想的更加豐富多元。ArkDes很高興能向世界展示更具包容性和擴展性的設計形式,並對本次展覽在國際上的成功感到欣喜。」
電視節目主持人兼畫家Bob Ross的經典節目《繪畫的樂趣》(The Joy of Painting)
疫情後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網路世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疏離和親密,展覽選擇在「超連接」(hyperconnectivity)時代把不同關係拉回現實,讓觀眾調和自身與物質和媒體世界的關係。通過機械模擬聲音和影像紀錄,觸發感官真實的放鬆或顫慄,橫跨國界、人種、年齡等種種差異,重新串聯人與人之間的共感與共情,在柔和且包容的展覽中,提供一個盡情探索自身內心與他人聯繫的空間。
《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
地點」啟德協調道2號AIRSIDE 312號舖GATE33藝文館
日期」2025年3月14日至7月13日
購票連結」https://art-mate.net/tc/doc/81349
資料及圖片提供」南豐集團(AIRSIDE)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