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5
用四季打造的夢想之谷 弗洛奇親子俱樂部
《弗洛奇親子俱樂部》位於深圳福田中心區香蜜公園的一棟獨立建築內,業主希望提供一個讓新一代的父母和孩子,遠離繁忙的城市生活,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親子世界,所以有了這個空間的發想。 《弗洛奇親子俱樂部》位於深圳福田中心區香蜜公園內的一棟獨立建築內。 以「夢想之谷」為概念,打造一個結合遊戲、學習、餐飲和社交功能的複合式場域,同時也期望此處能成為家庭的延伸空間。 以「夢想之谷」為概念,打造一個結合遊戲、學習、餐飲和社交功能的複合式場域。 泛納設計在原本兩層樓高的建築結構中,透過新建的夾層設計,為孩子們創造出垂直延伸和空間刺激的自我探索體驗;加上打破了建築外圍邊界的僵化,整體完全以曲線構成,無縫串連了位於三個不同場域之中的活動區域。 親子洗手間。 《弗洛奇親子俱樂部》主要分為四大區域,以山谷的四季景觀為題,衍伸出春谷、夏灘、秋葉和冬穴四個場景。 入口處,規劃換鞋區、售票區以及接待區。 在春谷展開的社交儀式 第一區從入口處開始,包括換鞋區、售票區、接待區、家庭咖啡館和提供穿梭玩樂的起伏山丘空間,整體以綠色作為主色調,描繪出春天綠意盎然的美麗景致。 接待櫃檯,以位於平面中央的巨大樹狀瞭望台作為視覺焦點。 作為整個場域的主要出入動線,加上配置了提供休憩、飲食的餐飲空間,設計團隊以位於平面中央的巨大樹狀瞭望台作為視覺焦點,讓孩們可以在此瞭望空間的全景,同時與父母保持互動;搭配連接兩個樓面的綠化植栽牆,完善了雙層空間的場域體驗。 以起伏的山丘為設計靈感,打造讓孩童能穿梭玩樂的場域。 夏日沙灘開啟多重觸覺 第二個區域是取用夏日沙灘的概念。在開闊的場域中,配置了球池、溜滑梯、攀岩繩索等多種遊樂設施,並選用橡膠、塑料和繩索的組成排列,創造出有別於傳統的遊樂空間。 第二區,配置了球池、溜滑梯、攀岩繩索等多種遊樂設施。 如同夏日沙灘一樣,有海水、砂石、貝殼以及海草等,藉由多樣化的設施和材質的變化,為孩子們在玩樂的過程中提供了多種觸覺體驗,以刺激感官的發展。 第二區,選用橡膠、塑料和繩索的組成排列,創造出有別於傳統的遊樂空間。 飄落的秋枝落葉 第三個區域,進入了紅橙橙的秋季。以浮葉為結構設計了繩索、懸吊區以及蹦床設施。 第三區,以浮葉為結構,在半封閉的空間中,藉由橙色的明亮色彩與燈光配置,讓孩童進行反重力體驗。 在半封閉的空間中,藉由橙色的明亮色彩與燈光配置,提升孩童的活力,讓他們可以跑跳、追逐、玩捉迷藏,進行有趣的反重力運動。 懸吊區。 冬穴裡的數位互動 第四個區域位於頂樓,由開放的劇場與封閉的洞穴兩個多功能空間組成。為了讓孩童專注在感官的體驗中,此處以沈著的灰色為主調,降低視覺的干擾。 第四區,開放式劇場以沈著的灰色為主調,降低視覺的干擾。 將這兩個活動區域布劃在安靜的角落位置,並在地板和天花板上設置了互動式的數位投影,為各式教學活動提供更為身臨其境的體驗。 封閉洞穴,互動式數位投影體驗。 敞開的天花板雖然滿佈管線,但設計團隊利用了凸面的鏡面圓盤以及圓形環狀燈飾,為視覺增添韻律感,同時弱化管道線路,讓其融入設計之中。結合扭曲的鏡面牆,讓視覺縱橫延伸,增加了似實似虛的夢幻氛圍。 凸面的鏡面圓盤以及圓形環狀燈飾為天花板增添韻律感。 為了激發孩童的想像力,空間中的曲線構造是模仿山谷季節性變化的景觀,將具體的景致抽象轉化成設計語彙。藉由顏色、形狀、比例、材質和觸感的變化,滿足《弗洛奇親子俱樂部》的功能和情感需求,並為孩童和父母帶來難忘的休閒娛樂體驗。 概念圖。 弗洛奇親子俱樂部 設 計 者」 泛納設計集團 PANORAMA Design Group /潘鴻彬 攝 影 者」POPO VISION, GD Media 資料及圖片提供」泛納設計集團 PANORAMA Design Group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5
「特贊」坐落於上海西岸星揚中心,是一家知名的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其辦公方式多元且管理模式精簡,員工擁有高度自由的工作彈性。業主期望在如今高壓且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注入些許青春氣息,打造如大學般的校園氛圍,隨意轉換合適的辦公場景。 辦公室入口。 為創造多元環境,設計團隊以「多樣性城市」為主軸,根據使用需求設定四個鮮明語彙:紀念物、民居、街道、市政廳。 「市政廳」多功能空間。 「紀念物」是以厚牆界定場域機能,員工依照當下工作性質,轉換辦公場景;「民居」配置可塑性高的裝飾家具,營造悠然自在的家感氛圍,同時預留空間增添餘裕;「街道」透過在過道置入長椅描繪街道意象,塑造戶外休閒感,同時連接場域表現特色語彙;「市政廳」多用作舉辦大型活動、展覽、講座等多功能空間。 開放式辦公區走道空間。 「街道」設置長椅塑造街道景象。 界定場域的厚牆 「厚牆」將環形走道上的二維牆面,根據會議、非正式討論、電話聯繫、直播間、儲物櫃、圖書館等辦公場景加以改造,形塑出一個立體的三維空間,不僅清晰劃分區域機能,更增加了場域的變化性與趣味感,豐富空間表情。 用作會議室、電話亭等彈性空間。 設計團隊表示,厚牆具有「紀念物」的象徵意義,將紛雜的私人物品阻隔在場域之外,同時杜絕人們對場域的非正規使用,期望在相互尊重中,打造具儀式感的規範空間。 厚牆立面。 創造未來可塑性 除了固定的辦公座位,為增加場域多樣性,設計團隊以木質包裹的開放式辦公區、半開放厚牆空間以及可自由組合的家具軟裝,讓不同小組間根據興趣和習慣,重新定義場域功能。 開放式辦公區木盒空間。 如木盒般的開放式辦公區,不僅滿足了員工隨時進行會議的需求,亦提供了保有隱私性的對話空間。以厚牆劃分開放式空間,將辦公區域放大延伸、延展視覺,予人敞心的開闊視野,靈感與思維亦隨著視線肆意穿梭碰撞。 儲物櫃、開放式討論區。 在節奏快速、繁雜的步伐中,忙碌的生活模式已是工作常態,這座辦公室透過以海洋板訂製的儲物櫃與辦公桌,為煩悶的生活捎來自然韻味,朝不同方向布置的座椅,展現突破框架的新穎布局,藉由細膩的留白,讓員工能自由定義場域功能。 多功能空間可視需求轉換場景。 全作以簡單色彩及材質圍塑整體,打造簡約質感空間,而木質適當的包裹與裝飾,柔化了場域中生硬的科技語彙,舒緩心境營塑靜謐氛圍,並透過四種元素構築自由愜意的工作環境。 特贊星揚西岸中心總部辦公室 設 計 者」XFRAME STUDIO 乂口設計 / 王禹惟 參 與 者」王乃晨 陳政佑 吕心怡 章偉 Tamim Negm 攝 影 者」yuuuunstudio 坐落位置」中國 面 積」726坪 項目年份」2023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XFRAME STUDIO 乂口設計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5
以國際審美詮釋東方詩意。 位於上海的子福慧餐廳,是一間集典雅與個性的飲食空間。 這座由LDH劉道華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的餐廳,企圖以別致的美學體驗駐留人心。設計師劉道華常將建築元素運用於空間設計中,擅於結合造型、色彩創造視覺張力,作品富含個性與藝術氣息。 將建築思維用於空間,以造型結合色彩,構建視覺張力。 此次,子福慧餐廳自當代審美標準闡述東方之美,體現了靜、定、雅的詩意情懷。設計師認為,繁華上海向來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在混血文化洗禮中,養分體現於建築、藝術與人們的生活文化,如何讓這座餐廳立足國際城市同時具有高辨識度,是此作的重點。 利用暗色與光影創造空間層次。 子福慧提供高端粵菜私宴定制,業主期望以頂級美食結合空間美學,展現東方美與國際感。品牌精神為「溯源鮮食,回歸璞真」,因而全作設計特別強調自然體現,整體講求純粹且別致,空間顯得清幽雅致。 藝術元素散布於空間中。 對外,利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將採光與市景納入,聯繫室內外關係。室內,著重沉靜素雅,特意採用暗色調配以間接燈光,為整體構築豐富的光層次,暗示著這是一座世外桃源。 重視自然光線與空間的對話。 劉道華鐘情自然光線,因此在室內燈光計劃上模仿建築的光感,強化出自然天光與空間的對話,豐富空間立體層次。建築思維亦貫穿整座餐廳,採用簡潔幾何的線條串聯場域,並引用剛性材料穿梭於室內空間,展現冷冽俊朗氣息,一如城市裡的現代建築。 獨特的入口設計讓人緩下腳步。 東方元素在這座餐廳裡有了新面貌,像是採用獨特的入口設計讓人緩步,入口處靜立著的拴馬樁,表達迎客下馬之意。餐廳多處以濃烈的紅色藝術品進行點睛,利用此一東方代表色進行動線提示,並與深色背景互襯提升整體神秘氛圍。 用東方紅與深色空間相襯。 全作以建築空間和藝術形體為骨架,用建築的手法建構空間,讓東方美跳脫了傳統古典的詮釋,呈現當代新面貌,體現餐飲藝術的與時俱進。 利用大窗與環境連結。 資料及圖片提供」LDH劉道華建築設計事務所 採訪」Sumile
Interior 354
沙田,是今日香港人口最多的地區,在1970年代逐漸發展成郊區新市鎮以前,這裏曾經是一個漁民和農民群居的小鄉鎮。不同於香港島、九龍等地區的繁華街道、嘈雜人群和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沙田保留了過往純樸的鄉村氣息,是一處難得一見的古樸城鎮。 選用菱形、圓角等中世紀的歐式代表設計為主軸,配合現代的智能家居系統和軟裝家具,將古典揉合到現代的美學之中。 來自西方國家的屋主,有著與東方世界相異的生長背景以及生活習慣,為此,Grande設計決定揉合中式與西式的元素,以「中西合併」的手法來呈現;全作選用菱形、圓角等中世紀的歐式代表設計為主軸,配合現代的智能家居系統和軟裝家具,將古典揉合到現代的美學之中。 玄關,復古黑白色彩開啟古典風格。 中西合併,古今融合 比起狹長型的空間,大部分的人更喜愛方正的格局;然而,設計師利用布局安排,將長型基地區隔為客餐廳、私區臥室以及接待的客臥區三個場域,並利用位於中央的客餐廳劃分出公與私領域的界線,化解了基地條件的問題。 設計師利用布局安排,將長型基地區隔為客餐廳、私區臥室以及接待的客臥區三個場域。 入門後,便以搶眼的歐式風格開啟空間意象。帶有壁爐設計的客廳電視牆,營造置身於國外的住宅印象,潔白的牆體以古典的歐式線板點綴,與簡潔大方的白色沙發形成對比。 帶有壁爐設計的客廳電視牆,營造置身於國外的住宅印象。 位於餐廳上方的華麗燈飾,則成為此處的軸心。設計師刻意選用了楓葉形狀的吊燈來呼應屋主的背景,垂吊而下的片片落葉,不單成為視覺的焦點,更為客餐廳增添了豐富喻意。為了讓客餐廳空間更為完整,設計師將一間客房拆除改為中島吧台,不僅擴大了公領域的範圍,也能方便屋主在迎接客人的到來時一邊備餐、一邊談天。 落地窗景完美地將玻璃之外的綠意、採光和景致引入居室之中。 公領域以白與木色為基底,木地板藉由不同紋理和拼接手法創造出多種形狀,為廣闊的空間增添層次感,並運用木材、布面及藤製家具賦予溫潤感。搭配一旁的落地窗景,完美地將玻璃之外的綠意、採光和景致引入居室之中。 中島吧台,方便屋主在迎接客人的到來時一邊備餐、一邊談天。 異國風情的料理場所 不同於現代人的外食習慣,屋主非常重視下廚的生活文化以及素養,所以餐廚空間是此案的設計重點之一。設計師將原本的隔間重新規劃後,捨棄了一間臥室以放大廚房空間,並搭配開放式設計,讓動線更為靈活寬敞;深藍色與白色組合而成的中世紀歐式菱形石磚地坪,在古典柔和的白色和木調之中增添豐富語彙。 廚房,以黑鋼框的玻璃拉門區隔。 為了滿足使用機能,設計師選用U形間隔提升收納空間,並以黑鋼框的玻璃拉門區隔場域,不管是視覺亦或是動線,皆帶出層層遞進的層次美感。此外,屋主對於烹煮西式義大利麵非常講究,所以設計師特別規劃了西式水龍頭,滿足他料理使用所需。 深藍色與白色組合而成的中世紀歐式菱形石磚地坪,在古典柔和的白色和木調之中增添豐富語彙。 典雅的休憩空間 私區臥室規劃在客餐廳的右側。主臥室以木製階梯營造場域轉換的儀式感,空間以簡潔的純白色及古典木地板組成,搭配米灰色的布藝床頭板、淡雅的油畫,再以黃銅金屬點綴床頭櫃及燈飾,為一片白油油的布局增添層次,同時保留了睡房安寧靜謐的氛圍。 主臥室以木製階梯營造場域轉換的儀式感。 以簡潔的純白色及古典木地板組成,搭配米灰色的布藝床頭板、淡雅的油畫,再以黃銅金屬點綴床頭櫃及燈飾。 衣帽間規劃兩排置頂的灰藍色收納櫃,一側選用可穿透的玻璃門設計,方便收納同時提升空間質感;搭配一個小型面海的梳妝台,讓空間變得更加精緻且完善。 衣帽間,規劃兩排置頂的灰藍色收納櫃。 衛浴則利用歐式牆體規劃了隱藏門片,除了能修飾空間,也能更好的與一旁的臥室區隔。相比臥室,衛浴的設計更為現代,選用木材、石材、玻璃以及古銅鋼等多樣建材,色調則延續臥室的調性,再融合了現代的視感。 衛浴,色調延續臥室的調性,再融合了現代的視感。 女兒房位於主臥室旁,因女兒會隨時間逐漸成長,主要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而提供給客人使用的臥房則位於客餐廳的另一側,以柔和的淺米色和木材為設計,搭配書桌、歐式線板以及銅製把手,打造出一個恬靜愜意的休憩場域。 女兒房,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 女兒房,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 書房則以較為中性的風格為主軸,利用古典的深藍色陳列櫃體作為空間主牆,搭配對比強烈的金屬燈飾,營造出充滿格調的工作氛圍。客廁則延續書房的藍色色調和金屬元素,再以客餐廳的石磚地板呼應,讓每個空間都能呈現一致的設計美學。 書房,利用古典的深藍色陳列櫃體搭配對比強烈的金屬燈飾,營造出充滿格調的工作氛圍。 客廁,延續書房的藍色色調和金屬元素,再以客餐廳的石磚地板呼應。 沙田 設 計 者」Grande Studio / Matthew Li Grande Studio是由Matthew Li和Maggy Cheung於2013年創立的室內設計工作室,憑藉廣泛的行業經驗,工作室的作品從住宅和商業室內設計延伸到品牌設計,通過將美學、功能性和可持續性相結合的空間來提高生活質量。從研究、實驗和經驗中收集見解,以創建有意義的室內布局和設計,這被廣泛認為是近年來出現的獨特實踐之一。 資料及圖片提供」Grande Studio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3
《Gagarin Airport VIP-lounge》坐落於俄羅斯新建的薩拉托夫國際機場中,機場總面積超過23000平方公尺,並以人類史上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為名。本次的改造重點VIP室,得益於原就寬敞舒適的空間配置,使場域擁有高規格的機能優勢。 空間中央設置大型圓柱、電梯、旋轉樓梯,垂直連接兩層樓。 為契合「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之名,VOX Architects團隊以「太空」為主軸,整體布局以中庭的大型燈柱、電梯和樓梯為中心,垂直連結兩層樓空間,並搭配立面玻璃讓視線自由穿梭,打造寬敞視感,隨著旋轉樓梯蜿蜒而上,純白與鏤空隔板的圍塑,使得複雜的建築結構顯得簡約而大氣,與周圍吧台更是融合得恰到好處。 吧台沿著圓柱燈條設置,與周圍場域搭配得恰到好處。 1樓規劃接待處和登機口,以白色作為背景,搭配周圍燈條烘托出藍色光影,呈現如宇宙般的夢幻景致,而在開放的公共場域中,則設置餐廳、酒吧、休息室、遊戲室等區域,滿足休閒、休憩等機能。 接待處以不規則的幾何形塑外觀,結構複雜卻顯得簡潔有力。 登機口廊道以白為底搭配拋光磁磚,在光影照映下搭配藍色點綴出夢幻氛圍。 在遊戲室中特別置入太空球椅,給予年輕乘客如進入太空艙般的情境氛圍。 球狀座椅塑造如太空艙般的包覆感。 步上樓梯前往2樓,主要規劃私領域,例如獨立的半開放工作艙、有配置小廚房的會議室、辦公室和私人休息室等區域,在隱密氛圍的包裹下,給予乘客十足的安全感。特別的是,藉由在兩層樓皆安排休息室的方式,業主可根據當下需求分散客流,並最大限度的提供流暢的動線規劃。 2樓私領域延伸1樓語彙,並規劃半開放工作艙、休息室等場域,營造隱密感。 全作以白色為基調,搭配各種深淺不一的藍色點綴於空間,形塑簡潔而明亮的情境視野,並切合主題「太空」,表現藍天白雲的意象,猶如火箭穿透雲層,越過藍天衝破大氣層,翱翔在無垠宇宙之中,不僅清晰傳遞機場定位和概念,同時予人明亮舒適之感。 2樓會議室以白色為基調,並設置多個光源使空間更加明亮,在立面玻璃的圍塑下顯得通透舒適。 設計團隊透過鮮明的建築圖像語彙,表達突破、奇蹟、優勢等豐富情感,並運用藍白相間的色彩語彙,形塑乾淨簡約、具科技感的視覺感受,同時結合科技與人文特色,展現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堅韌精神,打造充滿神祕氣息的未來空間。 從下往上看燈柱視野。 Gagarin Airport VIP-lounge 設 計 者」VOX Architects / Boris Voskoboynikov, Maria Akhremenkova 參 與 者」Yana Mitasova, Kaurbek Bagaev, Lyubov Orlova, Ekaterina Novik, Artem Vybornov, Maxim Frolov, Evgeny Nezamaykin 攝 影 者」Sergey Ananiev 坐落位置」俄羅斯 主要材料」磁磚、隔音板、管路系統、人造石、裝飾面板 面 積」315.81坪 項目年份」2019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VOX Architects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3
花蓮一向是熱門的觀光城市,渾然天成的美景、深厚底蘊的人文故事,以及樸實真誠的人們,無不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觀光客們造訪。 「沁海館」外觀。 而煙波集團所打造的太平洋海天一線絕美飯店「煙波花蓮太魯閣」,主打宛如仙境的山海交會點,漫步即可抵達美麗的曼波海灘,而負責操刀整體規劃的呈境設計團隊表示,「沁海館」設計主軸緊扣「山、海、雲、石、木」五種韻味,作為視覺意象,旅客入住時即可深切體會花蓮的大山闊水,以及與自然的緊密關聯。 讓飯店與山海串連 由於飯店坐落於花蓮縣新城鄉的山海之間,呈境設計強化飯店與山海的相連,從入口到客房,每一隅皆充滿特色巧思。設計師進一步說明,大門的入口造型稍具彎折感,就好似浪花舞動般的畫面,歡迎著賓客的來訪,也將室外的曼波海灘意蘊延伸至室內。 入口的凹折曲線形似海浪。 有鑑於基地鄰近十分具代表性的景點「太魯閣」,設計團隊期待更為淋漓盡致地展現飯店與太魯閣的關係,因此1樓的大廳空間更可見用心鋪陳,駐足於山脈等高線羊毛地毯上凝神仰望,映入眼簾的是天花山脈藝術品,以及形似等高線造型的燈具,緊臨窗旁是以重山復嶺所勾勒的層層布幔,捎來悠然且細膩的層次。 大廳。細節皆與山海意象相互呼應,例如等高線燈具、山巒景致的布幔等。 另一方面,設計團隊透過地坪勾勒海的意境,刻意選擇具白灰肌理的石材,其紋理好似拍到至沿岸的浪波,行走於這片地坪時,耳邊彷彿能聽見不停襲來的浪潮聲,使旅人的感官沉浸於情境之中,感受全然的放鬆和幽靜時光。 地坪特別選擇白灰石材,象徵著拍打至沿岸的浪波。 將在地特色轉譯為設計語述 公共空間的燈光布局也下足功夫,除了大廳的等高線主燈外,餐廳空間也別有一番意趣。設計師提到,早期曼波海灘常見到居民乘著竹筏出海捕魚,他們便擷取這段過往軌跡,轉化成設計語彙,餐廳的燈具多採用玻璃型態,當燈光點起,遠看猶如夜間漁船歸來時的萬家燈火,引人遙想那段歲月。 漫饗食堂。大面落地窗引入充沛光線,亦能眺望蒼鬱綠意。 材料運用也在在扣合著當地特色,舉例而言,餐檯以水磨石為主要呈現手法,傳遞出樸實中帶點鄉村感的復古氛圍,而大面石牆更意喻著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地質景象,與當地代表性文化精神緊密鏈結。 以符合在地氣息的材料為主軸;玻璃罩燈具勾勒出漁船歸來時的萬家燈火之感。 此外,不論是餐廳食材,抑或是位在大廳的茶飲「曼波茶堂」多採用花蓮農特產製作,甚至連客房的迎賓飲品也選擇新城名產,細膩展現煙波集團強調的在地化與共好價值。 交誼廳。材質緊扣山海概念,軟裝裝飾同樣貼合主軸。 房內盡覽壯麗美景 沁海館全館房型以簡約俐落的設計語彙輔佐內斂配色,突顯室內空間與自然山海的連結。 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 設計師說道,客房大面積運用溫潤木質增添整室暖度,並以大面玻璃窗使明亮採光通透流洩,強化基地優勢;其中,極限量房型「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擁有寬敞的大坪數空間,與豁亮的開放式客廳,可和好友或家人坐臥在舒適的休憩區放鬆談心。 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 「沐月樓中樓家庭房」的挑高兩層樓明確分隔出公共空間和舒心沉穩的臥室,一覽夜色的幽雅寧靜。 沐月樓中樓家庭房。 全館僅有一間的「沁海陽台套房」在景致上更是坐擁所有角度的山海奢華,全景玻璃窗讓室內充盈著和煦光線,還能倚著玻璃窗觀覽隨時間流動的湛藍海景,戶外亦設有露天風呂、270度全景無死角的私人陽台,海平面的漸層變化盡收眼底,入夜後的滿天星空同樣令人療癒。 沁海陽台套房。 自在愜意 「花時間-花蓮」 「花時間-花蓮」外觀。 而強調「共享」精神的旅宿品牌「煙波花時間The Moment Hotel by Lakeshore」,則起源於近年全球疫情下蔚為趨勢的「啟發型」世代旅遊新浪潮,將彈性自由行程、質感相處時光、重塑身心靈健康等三項指標體現於品牌核心架構,以全自助方式營造自在氛圍。 公共空間。大量木質元素溫暖又舒適。 空間布局彰顯交流主軸 設計師進一步分享,1樓大廳擷取花蓮立霧溪掏金夢的歷史背景,牆面以具「打鑿」意象的磚,以及鏽鐵等元素構築,整體視覺效果粗獷又不失質感,煙波團隊也特地在1樓公共區域中布局了一系列彈性的交流場域,例如交誼廳、音樂互動空間、自助式廚房等,替旅程編織出一段又一段的精彩相遇。 提取立霧溪掏金夢的背景,利用磚、鏽鐵等語彙打造。 注重交流精神,自助廚房讓旅客可以彼此共享食材與故事。 「花時間-花蓮」,依山傍海,收攬日月星辰,房型以雙人房、四人房、六人房、八人背包客房為主要規劃,房內空間敞朗且機能充足,不論是結伴旅遊或是獨自旅行皆可盡情享受互動時光。 花時間男女混合背包房。 花時間六人房。 最大亮點則為僅有一間的頂級房型「花時間樓中樓套房」,樓中樓設計明確劃分出公私領域分界,大片窗景使通透明亮的光線在室內恣意流動,也最大化地延伸空間感。 花時間樓中樓套房。 而獨享的私人露台擁有180度無阻隔的視野,得以與綿延海灣為伴,感受身心舒暢,半露天影視沙發區則可創造更多美好的旅程回憶。 花時間樓中樓套房-露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呈境設計、煙波集團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3
淡水坐望觀音山、面臨淡水河,倚山臨海的地理景觀,是許多人嚮往的居住之地。有感於《淡水海帝》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如何將室外景致牽引入內,是此案的一大重點。 《淡水海帝》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 建案瞄準享受都市繁華魅力,同時又嚮往自然、追求生活品質與質感的高端客群,加上建築造型打破傳統的方正結構,順應地理環境建構曲弧形體,強化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唐忠漢設計師藉建築造型的啟發,利用結構特性讓室內與室外空間營造出帶有「角度」的關係。 唐忠漢設計師藉建築造型的啟發,利用結構特性讓室內與室外空間營造出帶有「角度」的關係,並以相對乾淨且靜謐的氛圍,突顯大自然的生息與生活的氣息。 乾淨且靜謐的空間氛圍,突顯大自然的生息與生活的氣息。 公區的幽靜 入口玄關,利用幽靜的長廊開啟空間意象。循著天與地的燈帶指引出動線,讓居住者不知不覺朝著底端的光景前行,步行幾步後的開敞情境,為入門增添優雅的儀式感,並昇華迎賓氛圍。 幽靜的長廊開啟空間意象。 唐忠漢設計師說道,他選用純粹且寧靜的材質打造空間,希望盡量削弱視覺的質量與紛擾的感受,讓居住者能在進入室內後,能專注於光與影、河與景,還有時間與維度的變化。 選用純粹且寧靜的材質打造空間,削弱視覺的質量與紛擾的感受。 藉由帶有淡淡波紋的塗料滿佈場域,沙發倚著開闊的L形窗景佈局,讓居住者在此可以凝視著河流波光粼粼的風景,並感受河水川流不息生動的氣息;當陽光穿越層層玻璃,一道一道的灑進室內,與百葉窗的縫隙、家具的偌大形體,交會成無數光影。 沙發倚著開闊的L形窗景佈局。 私區的靜謐 唐忠漢設計師提及,為了讓居住者能更好的想像未來住宅的樣貌,他盡量不更動原始的格局規劃,而是利用質材與家具的變化來為空間定義;並布置三房兩廳,滿足大部分家庭的使用需求。 私區臥室延續公共空間的風格調性,以乾淨視覺營造放鬆靜謐的空間氛圍。 私區臥室延續公共空間的風格調性,以乾淨視覺營造放鬆靜謐的空間氛圍。主臥室移除制式的牆面,利用輕薄的鐵件櫃體、ㄇ字型的矮牆式書桌區隔出空間機能,放大空間尺度並維持視線的穿透感。 主臥室利用輕薄的鐵件櫃體、ㄇ字型的矮牆式書桌區隔出空間機能。 而主臥室衛浴的降板浴缸是此案的一大特色,業主開挖淡水地底1550米的溫泉水脈,將淡水第一口溫泉直接引入室內,讓居住者在家中即能享受富含鐵質的美人湯泉;搭配降板浴缸與落地窗景的配置,讓居住者能一邊泡湯,一邊盡享270度的美景環繞,放鬆心緒。 主臥室衛浴的降板浴缸,讓居住者能一邊泡湯,一邊盡享270度的美景環繞。 弧與曲,光與影 質樸的空間裡,條條藤編的單椅、厚實的原木茶几,藉由豐富的自然肌理與溫潤質地,活潑空間表情;一道道圓弧的天花板、牆面至櫃體收邊,用弧度線條呼應河水波浪的起伏語彙。 次臥。 日出之時的餘煙嬝嬝,日正當中的烈日高照、日落時分的多彩晚霞以及夜幕降臨的星光熠熠,光與影的型態隨著時光分分秒秒的變化,然而眼前變化不息的風景,將被這副框景,亙古永恆的凝結於此。 兒童房也可以作為多功能空間使用。 淡水海帝 設 計 者」 近境制作/唐忠漢 攝 影 者」光階攝影/游宏祥攝影工作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近境制作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2
古色古香的廟宇、神社是日本的傳統特色,不僅是民眾祈禱、參拜的所在,更是連結社區居民情感的橋樑,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位於岡山縣的《RJ Nursery》,一間可容納135名學生的幼兒園,正坐落於寺廟旁。 由於地處廟宇旁,時常有參拜民眾經過。 過去人們除了前往參拜,更是平時散步購物、休閒娛樂的場所,經過幼兒園的路徑,給予學生與社區良好的互動,同時培養孩子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然而,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漸漸拉開了彼此距離,緊密交流的景象亦逐漸消失。 玄關溫潤而敞亮。 敞開空間 在觀察中學習 日比野設計團隊為改善此現象,以「培育熱愛故鄉之心和想像力的寺廟園」為概念,通過將庭院和參拜道路並列分布,打開內外場域,創造相互交流、對話的空間,同時培養孩子們基本的社交能力;此外,亦在面朝參拜道路設置大面窗戶,除了能夠透過觀察參拜者姿態模仿學習,在與人們的互動中,也能對這塊成長土地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激發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將內外場域打開,能輕鬆與經過民眾接觸,聯繫社區情感。 2、3樓以網狀遊戲設施串聯,連接不同年齡層間的情感。 特別的是,為串聯2樓的幼兒保育室以及3樓的嬰兒保育室,設計團隊使用網狀遊戲設施,除了讓孩子們能夠自由穿梭,更能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童相互交流,並在學習中讓孩子增加自信心及責任感。團隊提到,在日本有一種說法,學習「学ぶ(學習)」這個詞彙,源於單詞中的模仿「まねぶ(真似ぶ)」,期望透過日常觀察,進而模仿身邊的人,學習生活禮儀與當地文化,培養孩子們的社交力。 保育室,大面窗戶使陽光輕鬆引入,給予足夠照明。 在細節處,設計團隊利用日式傳統的寺廟語彙,以銅粉作為加工材料,其特別之處在於隨著四季變化、日月更迭,所展現的多元形態樣貌,不僅讓孩子增加好奇心,更是促進對新知的學習。 幼兒廁所。 外牆則規劃木格柵,自然語彙通過相間縫隙,使孩子們能輕易感受綿綿細雨、徐徐微風以及溫暖陽光,在細膩體會中,奠定基礎知識,磨練情感表達,打造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教育場所。 幼兒園東側全景。 《RJ Nursery》的改建,重拾了過去社區居民與幼兒園間的情感,此外,日比野設計亦打開空間,連接內外場域,提供孩子與社區對話的機會,同時針對現階段孩子需要的學習,設計許多巧思,比如設置大面窗戶、置入遊樂設施連接場域,增加交流機會等,為場域注入活力氣息。 RJ Nursery 設 計 者」日比野設計 攝 影 者」Toshinari Soga ( studio BAUHAUS ) 坐落位置」日本 主要材料」鋼筋結構 面 積」411.9坪 項目年份」2020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HIBINOSEKKEI + Youji no Shiro + KIDS DESIGN LABO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1
《L House》是棟5層樓高的建築,因比周圍透天住宅較高,讓屋主擁有極佳的視野;而街巷間的相互交錯,以及不規則的角地條件,造就了獨特的建築外觀。 基地位於角地,造就不規則的獨特外觀。 這棟建築擁有簡約純白的外牆,猶如一座古典城堡,在小巷中顯得獨特而引人注目。根據屋主喜好,設計團隊以典雅低調的空心花磚,以及通透格柵裝點於外牆,形狀相異的花格磚,在現代簡約的氛圍中,勾勒出雅致沉穩的氣息。 花格磚的設置不僅保有隱私,也能保障極佳的通風採光。 由於屋主相當重視隱私,所以特別在面向街道的外牆,設置小格窗戶,並利用花格磚和格柵的透空特性適度圍蔽,同時確保良好的通風採光,為內部塑造獨立敞亮的空間。另外,藉由整體的布局規劃,讓南向的庭院引入涼爽夏風,北向則規劃小窗阻隔刺骨冷風,打造冬暖夏涼的住宅。 室內搭配古典家具,呈現溫潤典雅氛圍。 空間整體利用簡單線條和古典語彙相融合,當夜幕降臨,光線從內部通過花格磚和格柵時,建築量體猶如燈籠般立於街巷中,透出溫潤舒適的氛圍。建築師陳瑞笛提到,花格磚能對外遮擋,維繫居家隱私,且隔而不閉的鏤空特色能拉近與鄰里距離,達到空間獨立卻不封閉的效果。 另設樓梯連接內外場域。 全作整體布局以庭院為中心,1、2樓為公共領域,3樓是小孩房,4樓以上則是屋主夫婦的生活領域。 室內另架樓梯連接1、2樓,圍塑出公共場域感。 為連接內外空間,除了室內的垂直梯區,更在1、2樓公共區,及4、5樓間增設樓梯,除了界定場域感,也透過樓梯串連豐富動線變化。 設置大面玻璃門窗,規劃良好的內向視野。 當居住者遊走於戶外與室內空間時,猶如漫步於山間,接收自然洗禮;而面朝庭院的大面玻璃門窗,也讓視線舒展穿透,看望庭園景觀。 以木色及暖灰色調與鮮豔的黃色和諧搭配,增添繽紛感。 設計團隊提到,由於女屋主喜歡濃厚的色彩,所以規劃簡約白、質感木,以及暖灰作基底,與廚房的暖黃、小涼亭的深藍等濃重色彩相互平衡,彼此和諧相融。在低調簡約中所呈現的鮮豔色澤,不僅體現了屋主一家的鮮明個性和品味,更讓場域擁有獨特性;而置於各空間的繽紛色調,讓人猶如打開盲盒般的驚喜感受。看似簡潔有力的建築外觀,搭配室內的豐富語彙,予人眼前一亮的視覺饗宴。 明快的色彩搭配,以自然語彙和藝術裝飾作點綴,豐富空間層次。 這座建築,將簡潔語彙與古典花磚相融合,滿足屋主需求和喜好的同時,明快的色彩搭配,不僅豐富了空間層次,更以自然語彙和藝術裝飾作點綴,塑造非同一般的特色居宅。 L House 設 計 者」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 陳俊言 陳瑞笛 參 與 者」洪睿怡 陳賢璟 莊蕙竹 呂佳芸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揅空間工作室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塗料、空心花格磚、磁磚、混凝土空心磚、耐磨木地板 面 積」142.3坪 項目年份」2022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原典建築事務所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1
臺北體育館前身為臺北羽球館,於1994年改建成綜合體育館。在建館近30年的期間,孕育了許多運動員,更是經歷2009臺北聽奧、2017臺北世大運等大型運動賽事,可謂是全國競技運動的最高殿堂。 臺北體育館入口處,改造前視覺較為混亂,資訊不清晰。 然而過於老舊的硬體設施及具年代感的建築,讓使用機能無法充分發揮,只能在基礎上做加裝補強。為了能持續服務新一代的運動員和民眾,臺北市體育局與沛肯合作,以臺北體育館精神為出發點,透過視覺空間設計及行銷,打造智慧化的運動場域,發展嶄新形象。 This is my house 我的主場 臺北體育館俗稱「紅館」,位於台北市心臟地帶,舉辦過各類競賽,而許多運動員以此做為起點,展開職業生涯。為塑造體育館如家人般陪伴的形象,以「家」作為設計主軸,象徵著臺北體育館的溫暖支持、青澀回憶與振奮人心的樣貌,展現“This is my house"的精神。 規劃同心圓結構的空間服務,以及無障礙櫃台,滿足機能需求。 同時,運用籃球員守衛禁區的概念,表達「這是我的主場」態度,以多元語彙表現體育館萬眾同心的概念,豐富空間視覺,讓場域充滿主場精神。 在新櫃台設置數位面板,播放現場賽事資訊。 設計團隊透過訪談,了解民眾對於臺北體育館的服務抱持著滿意態度,為展現其親切溫暖的服務優勢,以入口作為改造的出發點,設立服務台作設計核心,並規劃同心圓結構的空間服務,及無障礙櫃台滿足機能需求;同時加設數位面板播放現場賽事、場館形象動畫等資訊,利用統一的視覺加強消息的傳達。 入口空間形象改造與指標系統改造。 臺北體育館透過設計優化改造,除了以運動精神豐富老舊場館,更是奠定現代智慧場館的基礎,強化形象並解放空間美感,期望未來能擴展至臺北體育館各場域,並能持續整合更多台灣空間設計的跨域合作。 空間形象改造,讓臺北體育館更具現代感。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