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23

何宗憲 熱愛生活 創造價值

何宗憲回想起小時候最接近設計的一刻,是中學時曾經向新加坡《聯合早報》投稿一篇單格漫畫,並且幸運地被選上了,「那一刻我覺得生命中好像有那麼一件值得我驕傲的事情」。他分享,這種將已有想法分享給別人的喜悅,可能正是為他往後的設計生涯鋪路的首石。   何宗憲 投入設計工作23年,創業19年 建築及室內設計師,PAL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生於台灣,長於新加坡。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碩士)及新加坡大學(建築學士) 。獲日本雜誌Studio Voice 選為亞洲創作VIP之一和香港傳藝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同時擔任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課程顧問,透過教學和演講參與設計活動,積極推動設計工業的發展。   經驗說 Q:淺談您的設計之路? A:許多設計師都以「獨當一面」為職涯目標,我也不例外。回首過去,我將自己設計之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成為一名受雇的建築師,我追求的是能自己獨立設計一棟建築的機會。當時的我非常開心,因為能自主創作,我便覺得自己已經獨當一面了。第二階段,在我成立工作室之時,我有更多控制的能耐,並擁有員工、同伴幫我一起實現自己的想法,那時我又感覺自己應該達成了「獨當一面」。不過在客戶面前,我仍是非常渺小,必須聽命於現實。 第三階段,亦即是現階段,當我累積一定的經驗、客戶群和資源,可以完成自己的想法,我仍躊躇自己是否已是「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老實說,現在我還是得背負業主的盼望和追求,以及整個團隊的希望、責任和負擔。其實「獨當一面」是一個很傻的想法,重點應該擺在當下不同的人生經歷中,境遇隨著身邊不同條件變化,設計師會時刻面對新的煩惱。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唯一不變的就是對自己理念的實現。   社會新鮮人時期,剛成為受聘的建築師,追求能自主創作的機會。 Q: 回顧設計之路,最印象深刻並影響深厚的一段經歷? A:影響我最深的可算是美國加州一個精品酒店的案子。當初我期待能「一炮而紅」,可是涉入之後才發現其中許多絆礙,案子進行過程中受到許多的煎熬,包括文化上的差異等。當受到他人對我的能力作出質疑,我就更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成為個人的真正考驗。案子最終為我帶來了不少的喝采,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里程碑,令我更認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每位設計師都應好好體會每個刻骨銘心的經歷,最珍貴的不是別人怎麼看你,而且你真心了解設計而令你綻發光芒。   創立自己的工作室,擁有更大的能力,卻也受限於現實。 Q:設計工作如何維持能量與續航力? A:一名設計師的續航力主要由3項重要的能量決定,分別是熱愛生活、實踐力和正能量:室內設計的意義,便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追求設計上的極致從來不是我主要的目的,就像早期我畫的漫畫一樣,只希望令人會心微笑。設計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去詮釋生活,所以我喜歡嘗試多方面的設計,從住宅到餐飲、教育、醫療等等,主要不是為了展現自己設計的能耐,而是我希望尋找更多的機會,更細膩的觀察生活,並從中學習生活的點滴,學習如何更投入、更用心地生活。 這不是單方面的體驗,而是互相彌補的過程。設計能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包括我自己!我常常提到的人生格言「設計的意義應以生活所感去做設計,用設計所得去過生活」。熱愛生活,絕對是成為設計師的一個重要能量。至於實踐的能力,就是不能光說不練,必須自己動手。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地實踐是一項重要的能力,需要勇氣和冒險精神。設計師只要肯做就有希望、就有結果,不用害怕失敗,因為從中你肯定能更上一層樓。 最後則是正能量,不單單影響設計師本身,它也能散發影響身邊所有的人。正能量並不是一直把持著樂觀,而是要敢於做夢,抱著正面的思想,下決心去追求它,縱使有些過程和結果會削弱你的意志和想法,這股正能量可以把你向前推。 現今,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客戶群和資源,除了背負業主的盼望外,更需負擔整個團隊的責任。 建議書 Q:若想創業獨當一面,首先要建立的心態? A:早期設計師的心態可能是追求一個身份定位,努力爬到最高的位置。可是經歷人生各種階段後,我深刻體會到愛因斯坦所說過的一句話:「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我想追求的不是當個「主事者」,不是想成為操控一切的獨裁者,因那個位置往往需要貶低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命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公司裡受僱的職員,或是創業當老闆,只要讓自己的存在充滿意義,那便是一種自己創造的價值,對設計師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Q:資訊快速且重視行銷的年代,設計師如何堅持自我初衷? A:早期媒體的形式,像是我以前在報館投稿的感覺,一個年輕設計師將作品交給編輯,好的作品會被接納,不好的直接被拒絕,設計師只需努力把自己的東西做好,十分單純。直到現今,人們開始看到各種新的媒體形式,我們在網絡世界裡的確需要適應,但媒體的特質沒有太大的改變。要是沒有真正的實力和內涵的話,形象包裝還是會穿幫。無論是行銷方式,抑或是個人形象的做法,都是回到「品」這個字-設計師的品質、品味和品德。要是沒有人品,整個形象將會崩潰,特別是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任何投機取巧再也難以隱瞞真相。 對何宗憲而言,設計的初衷,來自將己有想法分享給別人的喜悅。   Q:請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勉勵或建議? A:對設計師來說,許多過程都會隨著經歷和生活體驗而成長,你不必別人告訴自己路要怎麼走,只需要用心尋找答案,對採取的方向和方針、對或錯,你將會有非常深的體會,那正是磨練和吸收的過程。總括來說,我想引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作為建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一是出生之日,二是理解為何而生的那天。(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s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 」。   資料及圖片提供」PAL Design  編輯」林慧慈

楊竣淞 真誠表現出自己的模樣

Interior 323

尚未成為設計師前,楊竣淞對這個行業的想像十分浪漫,心中的幻想是穿著很有品味、家中擺飾很時尚、拿著鋼筆畫草圖很氣派、能開著跑車去海邊兜風、能輕易成為媒體寵兒等等,但真正踏入這行後,深刻體會到巨大的差異,忙碌到根本很難有自己的時間,所以時常穿著邋遢的出現在公司,甚至在辦公室內通宵熬夜,桌上凌亂找不到東西、目前沒跑車、家中只是剛好舒適而已,完全與時尚沾不上邊…..這一切都顛覆了他對設計師的想像。   楊竣淞 投入設計工作20年 創業13年 開物設計總監,嘗試運用多元符號來形塑設計的獨特性,藉此突破單一手法的市場慣性設計,以創意商空結合經營模式,協助業主創造更具價值和競爭力的空間;住宅方面則以精緻調性作為導向,獲得多項國際設計大獎的殊榮,近年來更嘗試家具設計範疇,企圖為公司帶來強而有力的設計基礎與價值。 經驗說 Q:回憶剛入行時,您於「室內設計媒體」的印象?當時室內設計師與媒體的合作方式與現今最大的不同? A:我剛入行時網路尚未興起,所接觸的室內設計媒體也都很單純,大多都具有理想性與批判性,不同媒體會有自己對美的見解,因此在那個時代,能被發表的作品與設計師皆會讓人有種高度與深度合一的感受,在翻閱雜誌的過程,也讓我期許自己必須成為一個具有思考想法的人,能夠藉由作品反映社會、文化、潮流,並保有自由的觀點,包容卻勇於批判。過往媒體利用機制選擇優良的作品,雖然不免帶點主觀意識,但因為各家媒體觀點不同,也無形推動了整個設計圈的蓬勃;平心而論,現在維持初心立場的媒體並非沒有,但卻出現了大量「廣告型媒體」,讓設計公司付費發表作品,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的模式,但在現今的行銷模式下,我的公司也不免俗地參與其中,縱然我覺得媒體的價值不該建立在沒有品質的數量戰之上,卻也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廣告至上的社會氛圍下,必須迎合市場機制。   Q:當今兩岸三地數位攝影與數位平台興盛,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您會如何確保自身權益? A:老實說,這件事目前還很模糊,因為曝光的需求,讓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有時必須採取退讓原則,但以我個人而言,我們越來越不傾向付費曝光,而是轉成更願意與有明確態度和立場的媒體合作,不過前提是,我們經手的作品得保有一定的品質。   Q:在注重行銷的年代,「知名度」對於一位設計師最大的助益,以及最大的牽絆? A:現代社會中,知名度分為兩種,一種較偏商業導向,以案件的銜接作為主軸,將曝光與利益最大化,此類知名度會順應潮流趨勢而不斷變化;另外一種則是作品深度與高度,這類知名度通常存在於專業領域,帶有前瞻性和指標價值,但卻不一定能轉化為商業利益。對我而言,知名度更像是一種鞭策,它讓我警惕對於設計的要求與認知,這不單單是為了利益,而是擔心若停止進步,會無法背負自己所建立的論述價值,若可兼具作品深度、潮流及自身知名度,這大概是每位設計師都企盼的事,我自己也一直朝此目標努力發展。   Q:如何維持設計職業的續航力? A:我認為「知識力」、「連結力」、「實驗力」是3個維持職業續航力的關鍵。見識可以幫助設計師靈活運用腦袋中的資源,欲透過設計傳遞理念或表達看法時,對知識的引用、反證、轉化就格外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也是設計裡重要的一環,案件的來源和執行的順暢,並不單靠設計功力就可達成,所有的基礎其實都奠基在人脈關係的好壞;這幾年的設計有種既視感,彼此間的相似程度很高,網路上可輕易搜尋到許多性質雷同的風格,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設計師們缺乏對設計風格的實驗性,為服務、解決不同業主的問題,本來就不可能一個手法走到底,因此對概念、材料運用、細節等處皆需完整細膩的推敲,才能成就案件的獨特性。 社會新鮮人時期。在踏入設計行業之前,楊竣淞對設計師有著浪漫的想像,然而面臨的現實卻與想像完全不同。 創業時期,楊竣淞與合夥人羅尤呈合照。楊竣淞認為默默做好份內的事、真誠付出,是不可缺少的態度。 近期工作照。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空間的價值與深度。 建議書 Q:受雇與創業所面臨的壓力有何不同? A:受雇的壓力在於如何做完交辦事項,創業的壓力在於如何完成待辦事項;做完不見得是完成,但完成卻又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若想獨當一面,我覺得需具備長期堅持的決心,不要認為付出就絕對會有收穫,但是為了收穫,必須真誠付出,並將每個案子都當成作品來看待,而非交差了事,不要眼高手低,不要瞧不起任何你以為微小的人事物,最重要的是,勤於練習絕對勝過揮霍才華。   Q:設計師累積知名度的過程裡,較常面對的誘惑與挑戰是什麼? A:最容易有的錯覺,就是以為有曝光就會有名氣,因此積極出現在各類型公眾場合刷存在感,但其實保持每一個案件的設計品質才是最該專注的事;知名度的提升又分兩種,其一為大量投入金錢行銷,其二則是風評與高度,你可以思考自己喜好哪種模式,就我個人而言我選擇後者。有了名氣後,還是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努力向前進,保持年輕好學的心態,真誠地看待身邊的人事物,我常藉由閱讀《小王子》來勉勵自己。   Q:關於知名度與形象經營,請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些勉勵或建議。 A:我個人認為建構形象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表現出自己的樣子」,面對缺點要盡力修正,時時警惕自身言行舉止,因為你所表現出的行為都有可能被他人默默看在眼裡,當你腳踏實地做事,有了良好的品質與風評,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肯定你。知名度有時是種運跟命,這麼多年來,我認識太多有才華的人,但能真正被看見的其實屈指可數,所以從「心」認識自己、認同自己、善待他人,其實就是最好的方式。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編輯」陳映蓁

方信原 持續精進 莫忘設計本質

Interior 323

方信原一直以來都對美的事物懷抱著浪漫情懷,喜愛畫圖的他原先想當美術老師,爾後發覺設計行業也脫離不了畫圖,可以追求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故踏入了設計的世界。他認為成為一位設計師,是上帝賦予他的天賦,能感性的做美感判斷,也能理性執行精準的工程事項。   方信原 投入設計工作25年 創業17年 2003年創立瑋奕設計。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大元聯合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及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目前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擔任講師。常透過對城市旅遊的方式,進行城市人文的觀察及研究,事務所致力於將低度設計運用於各項規劃,探討人們在低度的空間裡,各層面所產生的影響。作品多次登上國內外知名媒體,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設計上持續以現代主義、宋代美學及侘寂文化為架構而成的低度設計為主軸,將文化、藝術、環保等相關元素,整合運用於生活及空間的設計中。 經驗說 Q:您認為在「成名」這條道路上,應該用什麼心態面對? A:我們去試想過去前輩們的成名之路,其實都是艱辛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當時的媒體也還沒如此發達,縱使現在媒體發展蓬勃,我覺得做設計的本質不能變,媒體其實只是一個工具,但有趣的是,現在很多設計師都本末倒置,反而將經營媒體形象和包裝視為首要,期望先吸引業主或外界目光,然後才開始探討自己的作品與內涵,當重視媒體形象的這群人掌握了話題趨勢的時候,整個設計環境和走向就會偏離正軌,這是我目前觀察到大環境崩壞最主要的原因。近期我開始在學校教書,發現年輕學子沒辦法分辨設計這條道路上何為重要之事,學生們探討的重點是行銷,而非設計基礎或自身能量儲存,當大多數人只想運用行銷快速累積自己的名氣時,這絕對不是很好的方向。 Q:您對於現今「室內設計媒體」的觀察? A:我認為現今媒體大多現實且商業化,除了少數獨善其身的平台,會願意花心思去挖掘真正有內涵、故事的作品外,收費平台則優先剖析設計師的投資價值。曾經有幾個媒體與我接洽過,他們完全不了解我的設計精髓和意涵,純粹前來說明銷售配套,說穿了,若與其合作,我就是一顆任人利用的棋子,毫無自主性可言,但這並非我所追求的方向。我不是要批判媒體的商業行為,商業模式完全沒問題,但是需要拿捏好道德的界線,也需負起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我個人覺得在設計師還需鍛鍊的階段時,透過付費方式大量行銷,膨脹自己的地位,反而容易忘記外面世界是殘酷且不斷前進的,若因陶醉於外在名聲,導致自己停止學習,日後所承受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   Q:請談談您希望建立的個人形象與公司品牌形象。 A:在我開始從事設計行業時,對外的管道通常只能靠平面媒體,例如紙本雜誌等,網路那時根本不盛行,如何建立形象這件事,其實困擾著我,應該說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是什麼。過去我跟媒體關係蠻淡薄的,主要原因是我沒有足夠的預算登廣告或做付費報導,再來就是早期我的案子可能不夠優秀,也曾聽過一些尖銳的批評,這對剛創業的我來說,是頗大的打擊,導致我和媒體們長期沒有太多互動;真正對媒體有認知是公司開始參與TID Award競賽後漸漸得到外界的關注,這也才了解原來行銷對工作有十分大的助益,遂開始經營公司的品牌形象,但跟現在許多新興設計師相比,我在媒體運用這塊還是非常貧乏的,我甚至還在摸索該如何有系統地去行銷,這可能也跟我較與世無爭的個性有關,我永遠將作品的質感和特色放在首位。   Q:在行銷與設計本質上,您如何拿捏兩者之間的平衡? A:其實還是回歸到,設計師認為是行銷優先,還是作品優先?對我而言,作品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在挑選曝光平台時,我會著手於媒體的專業性和內涵,這樣的媒體通常都具指標性意義,所以更需要重視自身作品的質量。一個設計公司若想求案量,行銷佔比需放極大,若追求質量,則該注意作品精緻度,主事者想把公司帶到什麼境界,會影響對行銷的依賴性;但我還是認為,過度行銷膨脹,會使人忘記當初想成為設計師的那份單純、美好的初衷。  25歲踏入設計世界至今,方信原秉持著自己的初心,真誠面對每個案子,也不忘抽出時間各地旅遊,豐厚眼界,並從中得到設計靈感。 工作照。身為主事者,方信原期許自己能為員工打下扎實的基礎,並提供更多歷練和思考的機會。  熱愛藝術的他,常在作品中放上親手製作的藝術品,讓空間更具靈魂丰采。 建議書 Q:受雇與創業所面臨的壓力有何不同? A:受雇者面臨的壓力大多來自工作成績的好壞,舉例來說,我在大元聯合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工作時,最擔心的就是設計做不好,進入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後,開始學習經營層面的眉角;創業之後面臨的是更為多重的壓力,除了營業額外,我也不停思考自己可以帶給員工什麼,讓他們在工作的過程裡能有所學習,不要走我走過的冤枉路,也有更好的環境可以自由發揮,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雖然小我,但我在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既然有緣份可以一起工作,我希望能提供他們薪水之外的回饋和幫忙。   Q:若想創業獨當一面,首先要建立的心態? A:從受雇者變創業者,得不斷從錯誤、挫敗當中學習跟調整。為何要創業?應該都是為了掙脫束縛,我相信創業者都是辛苦的,所以更該去思索如何將職場環境變得正向,進而影響後繼者。我當初也是覺得自己熱愛自由才決定自立門戶,但其實成為老闆後,有很多經營層面、客群維繫等瑣事需面對,生活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這麼自由,不過心靈上倒是蠻豐足的。   Q:關於知名度與形象經營,請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些勉勵或建議。 A:行銷還是得做,但不要太過沉迷。畢竟我們的設計師身分中有個「師」字,師字輩某種程度來說有一份社會責任,出社會後,人人都想追求一片天,甚至成為名人,這無可厚非,但我希望新生代設計師與年輕學子們永遠不要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至於如何運用行銷,每個人見解不同,我建議大家把自己的專業根基打得更扎實,因為那才是行銷的利器,要走得長遠的唯一方法,不是行銷的配套,而是你本業的內涵。 資料及圖片提供」瑋奕設計 採訪」陳映蓁

趙璽 腳踏實地才能名副其實

Interior 323

趙璽的父母從事影視行業,從小悠遊在各式場景中,所以對室內設計並不陌生,他認為環境的形塑不能否定對美感的影響,所以從小建構生活美學至關重要。剛開始從事室內設計時,他認為這是一個自由且具挑戰性的工作;獨當一面之後,才從中領會到設計工作除了天馬行空的想像,設計靈感與業主之間的溝通與執行等,如何滿足人們對空間的需求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許多。     趙璽 投入設計工作29年 創業19年 1991年開始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業,經歷建築師事務所、室內設計工作室,2002年於台北、上海工作及成立台北大紘、上海上勻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至今,同時也參與設計研究院許多公共設計顧問及系所演講、評審及評圖。以建築的訓練及雕塑的美學觀運用於室內設計,除了著重室內與室外的自然關連外,認為空間之間的配置與人之生活概念也是設計的精神所在,對於空間造型的秩序及美感有獨特的見解。 經驗說   Q:社群時代,是否改變了您與團隊、業主的溝通的方式? A:以前簡單樸實的時代,溝通是當面、現場與即時的;數十年社群的變化,溝通同樣是即時、現場的,但卻可以遠距。有時候覺得沒有表情的文字是冷的,我仍然喜歡面對面的感受、表情、反應等,都可能成為當下設計或思考的轉折。我一直不喜社交也不善經營形象,但在不同時空條件工作環境下,又必須強迫自己去學習;而我非常善於獨處,有時一個熱鬧應酬或激烈溝通過後,反而可以讓我在結束之後立即進入沈澱時空,也許放空,也許反思,其實無需取捨,設計其實就是生活「交流、沈澱」也都是一種思考的過程與感受。   Q:十年前室內設計師與媒體的合作方式與現今最大的不同? A:30年前室內設計專業媒體不多,《室內》也就在當時CSID催生下,展現當代對室內的專業與引領地位,設計同業莫不以自家作品刊登在《室內》為傲,也成為當時室內設計參考的工具書,幫助許多業主對設計想法的參考。其實我對媒體並沒有持續接觸,早期媒體會主動搜尋具啟發性、時代性優秀的好作品,現今媒體較多元化,平面、影音、數位網路……等不同曝光方式,很多媒體公司也有收費包裝行銷的旗下設計師,對於案量快速穩定成長的確有幫助。   Q:當今數位攝影與數位平台興盛,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您會如何確保自身權益? A:現在很多數位影音平台行銷各種商品,設計也在網路時代有了更快速的傳播方式,但也衍生出不同的權益糾紛,例如:平台拍攝行銷影片,當雙方結束合作關係後,影片製作的智財權或使用權歸屬?亦或平台仍然使用已結束合作的知名設計師作品繼續獲取關注,卻將可能的客源轉介至其他旗下設計師,對於著作人格權的侵犯?如何在雙方簽訂合約時,約定行為上保護自己?這會是新型態行銷中不可或缺的考量。   Q:在注重行銷的年代,您希望建立的個人形象與公司品牌形象? A:「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年輕設計師在急於成名前必要的思考。知名度的提升代表對於專業及社會責任有更高的標準,也對於業界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想要成為知名人士,自我要求的標準及專業實力絕對是首要,雖說現今台灣設計產業入行不難,但設計師的專業與技能養成是一個必經且不易的過程;設計師本身就等於「商譽與名聲」,建立品牌的同時檢視每個階段的自己,是否扎實的擁有專業能力讓自己能名副其實。我推薦大家看許舜英的著作《我不是一本型錄》,其中提到:「最失敗的專業人,只有專業的素養而沒有自己的素養,沒有自己的敏感度是最可怕的一件事。」如何讓自己的專業有更多的內涵,一個好的設計者一定要保持清醒、不盲目、認真觀察、懂取捨以及再創造自己的生存空間。 1994年,受雇於建築師事務所,第一個執行案為某建設公司董事長天母自宅。 2002年左右,合夥成立工作室,第一個主導案件是友人南港小型自宅。 工作照,除自身業務外,開始投入公共服務領域,應CSID龔書章理事長之邀擔任協會秘書長,回饋且幫助業界發展。   建議書   Q:受雇與創業所面臨的壓力有何不同? A:受雇時常羨慕老闆時間自由、收入很高,當時就希望有一天也要自立門戶。但當老闆後觀察到,如果是個人工作室,雖然一人飽全家飽,但沒有奧援、沒人商量,如果經驗不足就難以突破;若是有規模的公司,除了業務、開銷、管理等,業主的抱怨、員工的心境都必須照顧到,通常到夜深人靜時才能深入思考設計。我認為無論受雇、創業,專業實力與充實資源才是不敗的法則,獨當一面代表將面對更多的專業責任與職業道德,執行身為領導者,每個人對於你的期待就會有所不同,除了設計創意還有完美的執行成果。   Q:您認為一個室內設計公司想在產業裡健康發展,需具備的條件? A:就像美國實業家洛克斐勒在房產界留下的名言:「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他的核心價值不是來自於價格,而是「未來的潛力」。「專業」是產業發展的首要條件,決定未來發展的關鍵,設計接觸的層面很廣,我認為從業者必須先真正培養出自我要求的本質與專業,是引領業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Q:關於知名度與形象經營,請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些勉勵或建議。 A:品牌定位關係著商業行為的決策,自我品牌的創造及核心價值的建立是長久經營的關鍵,記得常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創意富有競爭性?如何讓自己的理念合乎社會期待?如何讓自己的專業產生價值並與形象相得益彰。   Q:想對年輕時的自己說點什麼? A:自己年輕時有許多貴人提攜,在成長中多有協助,至今感激萬分。當時的自己有滿腔熱血,但缺乏思考沈澱,希望當時的自己能再多深入多探索,勿躁進、勿妄言,也期勉現在的我,仍然能秉持對設計與生活的期待與初衷,繼續學習、向前邁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大紘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編輯」歐陽青昀

陳連武 珍惜緣分 保持初心

Interior 323

陳連武畢業自建築系,從事室內設計是源自家宅的室內設計投稿發表,因而在服役期間,就接到了人生第一個案子,自此走上了室內設計之路。創業後,他認知到現實與想像最大的不同,是必須花費心力讓業主了解空間關係、動線等的重要性,且當時主流做法都是以工程總額去商談,市場尚未理解設計價值,曾一度難過與意外。 陳連武 投入設計工作25年 創業25年 陳連武設計師出生藝術世家,因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培養出扎實的文化底蘊,加上深厚的建築背景、歐美新潮設計的養成,是國際極少數能同时囊括全球四大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美國 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的台灣知名室內設計師。 經驗說   Q:社群時代,是否改變了您與團隊、業主的溝通的方式? A:從個人工作室到公司團隊本來就有很大的差異,團隊所需要的開銷更大,但相對的服務也更多元完整,最主要的影響不是溝通媒介的轉變所帶來的,而是因為現實面的壓力。為了爭取業務,我們需要借助媒體之力,除了以往的平面、電子、電視媒體外,也開始嘗試接觸其他曝光管道,像是經營粉專、部落格等,讓新客戶認識我們。而我不是很善於跟享受社交的人,所以平時不太有所謂平衡的問題,甚至也很少參加工會活動,跟廣告媒體並不親近,大多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主要是想把經費跟社交能量保留給客戶,也相對讓我需要做的社交減少,專注於設計。   Q:十年前室內設計師與媒體的合作方式與現今最大的不同? A:剛入行時我就很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在《室內》曝光,但我也是在發表到第三個作品時才順利進到《室內》,在當時紙本媒體只有大師作品才會收錄,能登上就與有榮焉。現在的媒體樣態多元,不再只看精緻品質,變成注重方便取得性、觸及率跟黏著度。以前合作方式單純就是投稿,免費邀稿的雜誌也不少,現在這樣的媒體變少了,反而設計師是投錢行銷自己,投資在曝光度高、流量大的媒體,形成一種善於行銷就能獲得青睞的氛圍,跟以前媒體那種精心揀選作品的取向有很大差異,我們能做的大概是謹慎選擇曝光的照片,精選投稿媒體。   Q:在注重行銷的年代,您希望建立的個人形象與公司品牌形象? A:有知名度在與客戶溝通上當然能有一定的幫助,因為名氣換個角度說其實也是一種對專業的肯定,在與客戶對談時就是一個正向的紀錄以及形象。相反的有時候高知名度,反而使設計本身變成名氣的附庸,可能會迷思在注重名氣的經營,而設計能力的精進反而就被限制了,變得不去傾聽、不去了解其他設計的好,可能變成有點自負,也會太過於在乎他人評價而忽略自我沈澱跟精進內在。我認為,當作品達到一定的水準,足以傳達自身理念,也受到一定比例的客戶肯定時,再做行銷才有效益。我喜歡的個人形象不是明星式的,希望是能透過自己經驗跟所學,給人幫助或啟示,就像我們公司「城市」這個名字,任何地方都有城市,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樣貌,而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樣子,就跟設計師一樣,永遠都有不一樣的人在設計界發光發熱。城市也是一種眾人聚集的聚落,所以我也期許公司成為能讓相同理念的設計人聚集、努力的地方。也因如此,我們始終以客戶為中心,努力去傾聽不同的聲音,為客戶打造他們真心喜愛、最好的風貌,而不會特意去標榜設計師個人形象。   1999年以前,尚未搬至民生社區時所拍攝的照片,後方陳設著曾發表作品的期刊。 受邀至南京開設室內設計課程,指導小組完成指定設計發想練習。 工作照,在公司的陽台借助自然光挑選毛球色。 建議書 Q:受雇與創業所面臨的壓力有何不同? A:我沒有受雇的經驗,創業後,我也努力去體會員工的心境,希望能成為一個好的雇主。創業這件事,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創業只要養得起自己就可以,但當規模擴大成10人團隊時,公司責任就不一樣。公司越大,需要肩負的責任越大,對於員工現在的需求、未來的發展、甚至啟發都有一定的責任,甚至走到了一定規模還有連帶的社會責任;我想,領導者最重要的心態就是要學習負起責任。   Q:您認為一個室內設計公司想在產業裡健康發展,需具備的條件? A:我認為公司的定位非常重要,了解自己定位、強項是什麼,要往哪裡發展、想創造的設計環境、設計教育甚至是所攝取閱聽的資料範圍都涵括在內,領導人一旦清楚定位了,就不會三心二意想要去涉足不熟悉的市場,或不自量力的冒然前行。適時的回顧自己的初衷,也不要偏離初心,就不會越離越遠。   Q:關於知名度與形象經營,請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些勉勵或建議。 A:我想要引用賈伯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其實形象、知名度都是外來的,只要好好努力的做自己相信或擅長的事,在這個領域深耕、虛心求教,跟形形色色的業主、廠商、甚至是競爭對手或是員工同儕交流學習,一定能在專業的路上變得更好。形象跟知名度不是靠行銷經營自封,而是別人給予的肯定。   Q:想對年輕時的自己說點什麼? A:最近我有一個很深的想法,我覺得室內設計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穿針引線,一部分是讓將家託付給我們的屋主,能透過我們的設計獲得更多幸福、強化他們的快樂;再來就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太多案例是我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管道相逢的客戶,他們彼此其實都認識,透過我把彼此的關係加深串連。我想對年輕時的自己說:你的工作是穿針引線,要珍惜緣分,讓所有線不斷掉,這樣才能越串越長,能有更大的驚喜也不一定,不要輕易的剪斷任何線。 資料及圖片提供」城市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編輯」歐陽青昀

王菱檥 向舒適圈外的世界勇往直前

Interior 320

王菱檥小時便展現出對於設計的興趣,大學就讀室內設計學系,曾至巴黎與紐約求學,對於時尚、珠寶設計、純藝術、人體素描等領域亦有接觸,多樣化的興趣與求學經驗,回頭滋養了她對於室內設計的想法。與丈夫共同創立柏成設計,作品範圍廣泛,近年來更致力於公共策展、公共空間等,實踐「設計為大眾服務」的理想。 柏成設計 / 王菱檥 Nora Wang 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設計總監,在 2015 年發起 Present OUT Scholarship 旅遊獎學金,透過出國旅遊和歸國分享,培養台灣下一代的設計人才。 擔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2019 年, 其作品「Living Lab 生活實驗所」榮獲 WAF/INSIDE 世界室內設計節年度大獎。   一磚一瓦興建起的夢想 王菱檥對於建築與室內設計的憧憬,來自於小時家中興建房屋的記憶。在動工之前,父親邀請一名畫家好友為新家預先描繪了一幅想象藍圖,只是孩子的王菱檥對於房子從平面圖樣,一磚一瓦地從土地中長出的過程相當著迷。受到兒時回憶的影響,王菱檥對於建築最初的印象便是砌磚、泥作等建造工程,是在求學過程中,接觸到不同領域的藝術呈現,才完整了建築的樣貌,王菱檥舉例,高中時參與校刊藝文社,藉由文學與美學去了解建築,她才知道羅馬、希臘時期的建築與當時的神話、文學息息相關。隨著逐步接觸建築與設計背後龐大的知識,模糊的夢想亦漸漸清晰。   父母對於藝術的培養,也使王菱檥對於設計充滿興趣,除了學畫,當時母親有購買日本建築雜誌,這在那個年代取得相當不易,母親對於家居布置的興趣,耳濡目染之中也啟發了自己對於室內設計的觀點。而開明的家庭教育,亦使王菱檥的設計師之路免去許多波折,大學聯考時,王菱檥只填了3個志願,都是關於建築、設計類的科系,連同後續赴海外研讀相關科系,家人也都相當支持。回憶起至今的生涯,王菱檥笑說自己很少為人生作具體規劃,通常是實踐「活在當下」的主張,遇到什麼樣的機緣,便順其自然的走上某條道路,最終看見自己也想像不到的奇異風景。   2006至2007年左右,當時王菱檥於紐約求學,研讀珠寶設計相關學位。 不留遺憾的設計  大學時期前往法國交換的過程,對於王菱檥的設計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容自己「像一張白紙突然開始有了顏色」。法國人對於「生活」的堅持,令她印象深刻,即便是一般大眾,都有一些不可妥協的要求與儀式,例如最基本的早餐,法國人一定要吃剛出爐的可頌搭配咖啡,才能開始一天的行程,這樣的態度也影響了王菱檥對於生活的看法,她認為,營造生活美學十分重要的一點即為「不怕麻煩」,許多室內的角落是需要使一點力去營造出氛圍與自我空間,如此,空間亦會回饋居住者某種形而上的力量。 此外,法國求學生涯也令「獨立思考」成為王菱檥心中十分重要的課題,她提到,自己小時候其實是很喜歡質疑、辯證的,然而在升學主義教育的壓抑下,「獨立思考」並不被鼓勵,但在法國的課堂中,她感受到法國人的自在與自信,對於生活擁有自我的看法。也因此,柏成設計在前些年發起OUT Scholarship 旅遊獎學金計畫,鼓勵設計學生走出舒適圈,去體會不同的生活,理解他人的需求,進而創作出更貼合使用者的設計。   2009年前後回台,與丈夫邱柏文共同創立「柏成設計」。 回到台灣,王菱檥與丈夫邱柏文創立了「柏成設計」,在台灣毫無執業經驗的倆人經歷了許多摸索的過程,無固定合作的工班及附委託、也不熟悉合約報價該怎麼寫,靠著尋求朋友的協助、自行摸索,看一些關於公司經營的書籍,才慢慢建立起現在的制度。柏成設計的創業如同倒吃甘蔗,一開始由於公司無基礎,業主較難完全給予信任,但實踐出一些成果之後,業主自然而然容易相信設計師所提出的願景,也願意被說服。 王菱檥分享,無論是新生或者資深的設計師,都會遇到沒有拿到案子,或是跟業主磨合等種種問題,而她克服的方式便是「不留遺憾」,她舉例,曾經執行過一個案子,由於場地因素,必須將大理石桌切割運送至現場再合併,但當時她對於那一條痕跡耿耿於懷,不希望業主每天回到家時面對一張不完整的餐桌,左思右想了各種運送方式都失敗,最終她發現問題需要回歸以設計解決,設計應該有彈性,便主動提出重新設計餐桌。為了不使某個微小的錯誤成為心裡的疙瘩,王菱檥會設法將所有事情做到最好,如果真的窮盡所能但仍失敗,挫折也會因此能接受、放下。  至今柏成設計基礎已相當穩固,除了於建築、室內設計領域有所斬獲外,更多方接觸不同領域,如公眾空間設計、策展等。 母親之於女性 身為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女性,王菱檥最崇拜的模範卻是自己的奶奶,一位非常傳統且典型的台灣家庭主婦,結婚後即在家相夫教子。但長大之後,王菱檥才發現原來看起來平凡的奶奶,在她心中如此特別,而她也一直在向奶奶看齊。「我在她身上看到人性的本質,就是這麼的恬靜」,王菱檥表示奶奶是她遇過最不會隨意評論他者的人,儘管已經91歲了,還是願意去理解現在世代的價值觀,並且保持相當開放、隨緣的態度,她不在意兒孫是否有所成就,只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奶奶的影響,自己的父母、親戚也都具有相同的價值觀。   詢問到女性身分在室內設計領域上的困難,王菱檥認為大部分會發生於工地,旁人可能會傾向覺得女性無法處理工程,然而這點近幾年來正逐步改善,同時女性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為「善於溝通」,設計領域正是需要積極地與他人接觸、溝通,因此不需要特別強調女性的弱勢,而是在團隊中發揮自身所長,共同完成目標。 柏成設計員工合照,柏成設計自創業的艱辛到今日累積眾多成就,一群優秀且有緣相聚的員工,便是王菱檥心中最好的禮物。 然而如果選擇走入家庭,那麼女性在職場上遇到的最大挑戰即為「母親」的身分,由於生理構造,女性可能會因為孕期、產期等,需要暫時離開職場,並且在心理層面上,會跟孩子比較有連結。自身也為3個孩子的母親,王菱檥十分擅長於切換公私生活的狀態,在創業初期她便會跟先生約法三章,回到家就不能再討論工作,將時間保留從事自己的興趣、放鬆休息,成為母親後亦然,工作時專注於職責,切換成母親的角色時則盡心陪伴孩子。   王菱檥認為,現今年輕女性設計師所遇到的困境與男性差異不大,目前在大學兼任講師,王菱檥接觸許多設計領域的學生,她觀察到了世代之間的差異,在她20歲時,對於世界充滿了幻想,但今日可能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學生們能夠接觸到的訊息太多又太透明,導致他們反而因此茫然無措。王菱檥建議,有時應當傾聽自己的聲音,摒除外界資訊,選定一條自己想走的道路並勇往直前,只要踏出那一步,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家中花園,出身南部鄉村,王菱檥的成長過程是被植物環繞的,在婚禮也使用蔬果作為代表,象徵凡人在這特殊的一天成為主角,植物對王菱檥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及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採訪」林慧慈

羅尤呈 成為盡力追求精彩的魅力女性

Interior 320

羅尤呈,現任開物設計的營運總監,在採訪初始笑著表示她從小就是個「人生無大志」的人,從來沒想過會踏上設計這條路,成長至今的眾多歷程,都彷彿冥冥之中 有著指引般,引領她成為現在的自己;再加上凡事投入、專注以對且樂在工作的個性,讓她經手的空間作品豐厚、純粹又別具性格。此次邀請羅尤呈總監來與我們聊聊有關自我實踐、生活、工作的過程與趣事。 開物設計 / 羅尤呈 設計師羅尤呈自小與媽媽及3位姐姐5人住在10坪大的套房直到小學三年級,雖然套房窄小但裡頭五臟俱全,幼時的居住空間深深影響了她日後對於生活與空間的不同體悟;加上中學就開始多元化的打工經驗,例如咖啡廳、牙醫助理、產品市調員、設計助理…等等,這些經歷都擴張了她在生活與創業的思考上的觀點。現在的她有著多重身份,除了創業當老闆外,也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經營公司以及和家人相處的時光,都是她珍藏且愉悅的部份。 開物設計作品-金棕時寓。羅尤呈細膩勾勒出業主鮮明的個人性格,並融合復古感與現代感兼具的美學輪廓,讓住宅空間更具靈魂風采。 自由的探索環境 羅尤呈總監提到,她成長於單親家庭,媽媽為拉拔4個孩子,一天做兩份工作,非常忙碌,因此她從小十分自由,不太會被干涉,回想過往,曾爬到屋頂上、水塔內,也常去鐵軌邊玩耍,現在想來雖然危險,但卻都是很棒的回憶,也在無形間造就她樂於探索與嘗試的性格。她笑稱自己是個無大志的人,沒訂立任何目標,國小時老師要大家寫下自己的志向,她都看同學寫什麼就跟著寫,也曾閃過成為家庭主婦的念頭;羅媽媽不太會給小孩設定框限,因此在填高中志願時,誤打誤撞進入滬江高中就讀室內設計科系,也在就學期間發現自己對於室內設計有極大的興趣,學習過程開心,並且能夠專注於製圖。學生時期打下了深厚基礎,再加上對設計的喜愛,讓她持續從事設計工作至今,她認為一個工作要走得長遠,自己一定要發自內心的喜歡,這樣才有辦法一直往這個方向前進。因為太愛這份工作了,她笑說自己完全沒想過退休這回事,只要懂得拿捏「做」與「休」的平衡,且體力許可的話,7、80歲也還想繼續做下去。   學生時期的羅尤呈,發現自己對室內設計領域有著極大興趣。因為家庭因素,造就她獨立、不依賴他人的性格,也在課餘時打工,一方面分擔家計,一方面也增進自己的歷練。 家庭背景雖然會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但成長成怎樣的人,還是要取決於自己的思想,羅尤呈表示,媽媽在某次責罵她時,曾說過:「我就負責到妳18歲,18歲以後都是妳自己的事。」她謹記著這句話,練就自行解決事情的能力,也懂得為自己負責。而現在自己身為母親,她最希望能帶給孩子們寬廣多元的思考能力,適時與孩子們分享所遇之事以及心情轉折,鼓勵他們不要侷限任何發展的可能,並勇敢追尋。 專注致志,是最重要的 羅尤呈總監自述是一位較為實際、務實的人,對事情不做過多幻想,可能跟成長背景有關,她有很大一部分的心力放在認真賺錢上,在求學階段也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各式工作,得到不同的歷練和眼界,其中「市場調查員」是最有趣的一份工作。市調員會先收到服務客戶、設定問題等資料,但若照著僵化的問題詢問,有極大的機率會被受訪者拒絕,如何讓對方在接起電話的幾秒鐘內,產生興趣,進而完成市調,極具挑戰性;羅尤呈從中養成注意溝通者回話細節的能力,也更能聽出話語中的情緒,受用良多。 社會新鮮人時期。熱愛設計工作的她,總是一投入就忘了時間,晚上11、12點下班是家常便飯的事,但她甘之如飴。 她很慶幸能進入自己最喜愛的設計行業,因此她更為投入其中,盡可能把所有託付做到最好,也因為一心一意的傾注心力,讓她放下許多庸人自擾的情緒或擔憂;她透露,現在遇到的年輕設計師,大多著眼於未來,卻忽略了當下該專注,或該確實完成的事,稍微本末倒置,其實當你把每件事都做好後,未來就能握有更多選擇權。談及學生時期與成為專職設計師的差異,羅尤呈認為學生時期的作品,終究是「作業」的一環,缺少了力量,但現在經手的案子,撇除個人美醜的主觀認知,每個都是她跟業主密切互動溝通後,全心、且一步一步完成的成果,格外感動,也十分有成就感。 近期工作照。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身兼母親和老闆的角色,盡力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她認為不論幾歲,都要保持自己的魅力,並在喜愛的領域或事物上持續精進與發光。 之所以選擇創業,她說是順其自然發展而成,身為經營者,在做決策時需要通盤考量,也須時時補足不足之處,最為困難的部分則是如何化解彼此想法上分歧,並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執著的好是堅持,執著不好是固執」,她告訴自己要適時放開心胸聆聽他人的話語,並從中擷取值得參考的建議。成為老闆後,多了許多接觸設計新鮮人的機會,她發現近年來台灣教育大多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我,說出想法,但在「傾聽」與「實踐」方面卻鮮少著墨,導致他們不太容易聽進別人的意見,甚或是無法放下內心既有的成見;有鑑於此,她在面對新同事時,會先傾聽對方的想法,從中理解他的個性,再採取適合的方式帶領,語言若未恰當使用,則會變隔閡,羅尤呈嘗試降低說教的比例,改以互動模式跟同事們相處,共事起來也更為順暢。 精彩,不需由他人定義 身為設計師與經營者,又身兼著母親的角色,詢問羅尤呈是否有覺得「女性」身分帶給她的束縛或侷限,針對此點她倒是十分豁然的表示:「說沒有是假的,但有到無法負荷嗎?好像也還好。如果將這些不友善的眼光或行為放大的話,我覺得反而把自己格局做小了;不論如何,我都秉持做自己就好的原則,只需對自己的內心負責,不需太過他人眼光。」不過,就現實面來說,因為女性的生理構造,若有結婚生子等計劃,的確會碰到比男性更大的時間壓力,不過她認為這是天生的差異,該講求的應是「思考上的平等」,只要有專業,自然有辦法跟其他人平等對談。 當碰到挫折時,羅尤呈是位盡量不抱怨的人,她習慣先分類自身遭遇的困難是哪一類型,再藉由閱讀來爬梳與釐清思路,從中找到問題的癥結,並內化成自己的養分;例如,她最近在閱讀《千利休:無言的前衛》一書,作者從自身判斷和立場出發,並非用世俗的眼光來詮釋千利休,這種新的思想觀點讓她在對自己產生懷疑時,就會翻一翻書,勉勵自己不需太過在意別人意見,或想得到他人肯定。 書籍是羅尤呈的精神糧食。她會針對自己面臨的狀況,選擇閱讀的種類,企圖從文字中得到心靈的安定,再全心面對眼前的難題。  提及心中的女性典範,羅尤呈說:「我媽媽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或許不認識她的人會認為她就是一般的平凡女性,但我覺得她不論是思想或行為都很前衛,她理解自己在做什麼,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與付出,她一人養大4個小孩,雖然辛苦,但她不會給我們任何人生方向的設限,並教導我們無論成為怎樣的人,都是值得欣賞的。」此外,她提到出社會後,她清楚了解自己很喜歡工作、喜歡在替客戶服務的感受,但也清楚自己期待與小孩、家人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所以她很努力地兩者兼顧,「專注」依舊是她的不二法門,不去想兩頭燒的狀況有多辛苦,而是應該專心於眼前之事,並將快樂和成就放大,最終辛苦會過去,而幸福會留下。 對羅尤呈來說,近年的里程碑則為去年開始學鋼琴。幼時有位家境優渥的好友曾彈鋼琴給她聽,她一直記得這種悸動,但卻沒時間接觸,去年終於開始上課;她不期許自己的琴藝能多精湛,純粹作為興趣的培養,在閒暇時也多了種休閒娛樂。  最後,她希望每個女孩都可以不揮霍青春,忠於自我,不論幾歲都要保持著自己的魅力,並不間斷地接受新思想、茁壯內心,「活得久不如活得精彩,所謂的『精彩』,不需由別人認定,而是不愧於心,並為自己感到驕傲!」羅尤呈如是說。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採訪」陳映蓁

徐景亭 勇敢追尋自我

Interior 320

徐景亭,一位來自台中東勢的女性,現在是三重工業區巷弄中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的負責人,很多人無法將「東海醫院」以及「設計工作室」兩者之間譜出什麼關聯,但小時候就想當一位藝術家的她,在家鄉歷經921大地震後,將家庭背景以及她至今努力創作的方向相結合,就成為她創立工作室的緣由。 徐景亭/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 大學唸的是工業產品設計,在藝術家工作室做過助理,也在產品設計公司待過,後來小孩滿1歲,辭職在家接案,孩子滿2歲後,隻身前往荷蘭進修,出國前以老家的東海醫院作為創作發源地,回國後,在實踐大學當兼任講師,也在三重夫家的工廠的所在地,執行黑色聚落計畫,近年策劃了幾個她自己很喜歡的主題展,期望能一直跟著自己的內心走,和孩子一起成長,並且越來越喜歡自己。 從藝術家到設計師 「長大後想要當什麼?」是許多人兒時書寫過的作文題目,也是大人喜歡問小朋友的問題。徐景亭說自己小時候曾想過要當一位藝術家,雖然在懵懂的年紀對於藝術家的工作內容也不是非常清楚。兒時,母親讓家裡的孩子學習過許多才藝,舉凡鋼琴、畫畫、運動等;當時,家鄉的小鎮來了一對從新竹師範畢業的夫婦教授大家繪畫,從小好動又耐不住性子的徐景亭,在一次繪畫課堂上,發現自己十分專注在畫畫,而且完全沒有離開過座位,甚至被老師點名說:「大家看徐景亭,很認真坐在那邊畫畫。」這讓徐景亭突然驚覺,自己在做藝術創作時是可以如此的有定性。 國中時期的徐景亭。國小開始接觸正式繪畫班的她,持續畫到國中,也熱愛繪畫,曾為報考美術班而諮詢過學校的老師,老師當時只問了她一句:「是你想要還是你媽媽的期望?」這讓往後遇到的每件事情,徐景亭都會先問問自己內心的聲音。   高中就讀復興美工的徐景亭,在進行畢業製作時,發現身邊有的同學天生就是藝術家的體質,能夠不時浮現天馬行空的想法並著實呈現;相對地,她發現自己創作的時候,需要透過有條理的規劃並且有邏輯、概念、甚至是實際的理由去說服自我進行創作,比起其他同學,自己並不完全屬於藝術家的個性;所以報考大學時,留意到工業產品設計系,覺得稀奇有趣,就決定嘗試看看。   徐景亭在學生時期曾經幻想過自己的辦公室樣貌,畢業以後在設計產業也做過許多工作,當時未曾想過日後會成立工作室。 徐景亭的家中共有6位小孩,身為醫生的父親工作繁忙,管教之事多由媽媽負責。排行老四的她,父母對她的期許相對前面幾個姐姐少了許多,小時候會覺得自己在家中被忽略、不被關切,甚至覺得父母偏心;但現在回想,也因為少了父母期望的壓力,所以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以及想要做的事情。 對於設計行業的自我摸索 對於設計行業的想像是從高中開始,當時室內設計的授課老師,播放了一部影片,內容分為兩段,前段是大家印象中藝術家的樣貌,空間中有許多凌亂的東西,後半段則透過畫面闡述了一位設計師的邏輯和條理。影片的重點是要告訴大家,藝術家的創意並不是一定要自由奔放,做好一個作品,仍然必須要有規劃,這證實了她對於設計的憧憬,設計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而生。 起初是為了小孩而辭職,因緣際會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在的她可以追隨內心的聲音,選擇自己想做的創作。 徐景亭覺得自己很幸運,一路上家人始終支持她想要做的事情,父母從小給予她的觀念就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就要自己負責。」所以不管是她轉換工作、投身創作或是成立工作室,母親都只會問他一句:「你有想清楚嗎?想清楚就好。」看似平淡的關心,卻也成為支持她一路走來最大的後盾。無論在求學或是出社會後的工作階段,對於設計產業她仍不斷在摸索,遇到挫折也會低落、心生懷疑,曾有段時間徐景亭認真思考過:如果自己要從事別的行業要做什麼?她認真地寫下關於設計工作的優與缺,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最後發現,「設計」這件事情依然她唯一擅長且有興趣的。 社會新鮮人時期的徐景亭。畢業後因同學的介紹,進入產品設計公司工作,當時整棟大樓裡大概只有3位女性,而她是產品設計部裡唯一的女性。   徐景亭很早就步入家庭、結婚生子,但她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沒有被傳統觀念束縛。雖然為了陪伴小孩,徐景亭選擇辭去工作,然而那一年也成為她事業的轉捩點;在參與一次荷蘭的工作坊後,重新燃起她想要到荷蘭讀書的夢想,2007年,在丈夫與家人的支持下,前往荷蘭進修。   維持生計的工作、想接觸新鮮事物而接下的案子、為自己而做的創作,這3件事情從徐景亭畢業後都持續在實現,為此夫妻兩人曾有觀念上的摩擦,徐景亭說:「丈夫是她最大的阻力卻也是助力。」為了說服丈夫,她不斷透過分享、參與和溝通,至今,讓丈夫成為最支持她的人。   2019臺灣文博會工藝中心「茶 3.1415」。徐景亭以茶走入生活為概念,提出「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看見文化的面貌」的展覽。 1999年921大地震的發生,讓身為設計師的徐景亭希望為家鄉有所貢獻,開啟了「東海醫院展覽」的計畫,透過展覽也藉此讓家人了解她的工作。大多數的人都不太會主動與家人分享工作內容,雖然她的個性是,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力行,但她會透過讓家人參與,像是拉著丈夫跟她一起擺攤、佈展,將家族回憶的東海醫院改建成裝置展等,讓他們看見自己持續在做的事情與努力。 認清、接受與突破 儘管現代社會開放,但很多既有觀念仍然存在。畢業後在產品設計公司,徐景亭就遇到了薪資不平等的待遇,耿直的個性讓她決定直接與主管溝通,最終也獲得解決;而以往出差外派都不曾有什麼問題,但婚後,她卻不時會被關心幾句出差時間會太久嗎?丈夫同意你出差嗎?等的詢問。徐景亭才發現原來女性性別與已婚身份在職場上,仍是一個無法完全抹滅的標籤,但隨著社會的改變以及她自己成立工作室後,這樣的狀況也慢慢減少。她鼓勵大家,遇到事情不要壓抑著,透過理性、適當的溝通來爭取自己權益,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至少努力過。 徐景亭覺得每一次閱讀都能從書中獲取新的想法,或是喜歡的句子來激勵自己的生活。 一路走來徐景亭都忠實地做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幫助她還有促使她前進的動力,談到崇拜的典範,學生時期很憧憬實踐大學的建築系老師安郁茜,不僅聰明、有氣質,講話還很有氣勢;她還想起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學校的Lidewij Edelkoort校長,每一場演講都是座無虛席,她的個人魅力是旁人學不來的,同時讓她意識到發掘自我特質的重要性;還有荷蘭設計師Atelier NL,他們創作的過程,會追根究底的去探索原料、尋找它背後的脈絡,這與她現在追求研究、探索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 給自己的紀念禮物是特殊的戒指。徐景亭說她比較少會買禮物送自己,有時候會收藏特殊戒指,另一個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換新電腦吧! 最後徐景亭從自己的經驗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突破自己。」也是她送給同樣努力生活、實踐自我的女孩的鼓勵;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在看清自己的本質後,要學習接受自己的好與壞,不要原地踏步,這樣才能進一步去突破社會對於女性與自我所設立的框架。 資料及圖片提供」DHH Studio東海醫院工作室 採訪」歐陽青昀

HMM-專注人器之間的互動 賦予日常用品全新靈魂

Interior 316

2019年金點設計獎甫於12月5日舉行頒獎典禮,公布30件「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並從中再選出兩件分別獲得「年度特別獎(循環設計/社會設計)」。來自台灣的HMM以「W Glass玻璃杯」榮獲年度最佳設計暨特別獎(循環設計)殊榮,且品牌在國外也日漸嶄露頭角,深受市場及消費者的喜愛,《室內》雜誌於本期報導中邀請HMM設計師劉嘉勝(小美)及品牌發展Michael,來與讀者分享品牌發展的點滴歷程,以及雋永經典的設計在他們心中是什麼模樣。     HMM產品設計-劉嘉勝 HMM是台灣在地品牌,2014年正式從廣告設計公司的業餘計劃獨立、努力朝著正經的方向轉型,希望透過對日常器物的重新詮釋,打造更為理想的「人-器互動」,專注於錘鍊獨特而人性化的細節,以貼近自然的素材、純熟的工匠技藝,演繹成生活中簡單而雋永的一道風景。劉嘉勝為HMM產品設計師,秉持對咖啡和設計生活的熱情,為HMM開發工作利及咖啡用系列,善於挑戰艱鉅的任務,HMM一系列獨特的產品語彙皆出自其概念,發揮產品創新結構,同時保有簡潔經典的設計。 重要得獎紀錄: 2014德國紅點榮譽獎 2017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 2018日本Topawards Asia包裝設計獎 2018文創精品獎-最佳產品設計 2019德國iF設計獎 2019文創精品獎 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 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特別獎(循環設計) 由三個英文字組合而成的品牌名稱,背後內含著許多深意。設計師劉嘉勝(小美)表示,HMM是從廣告設計公司minimax獨立而出,目前已是2.0的版本,1.0版在當時其實僅是公司內部設計師的side project,大家製作一些跟日常生活有關的設計品並小量生產,爾後,在因緣際會下與某個廠商合作推出高音質耳機,得到熱烈迴響,遂開啟了hmm走向獨立品牌HMM的大門。現在的HMM三字定義為Human、Mechanic、Method,也就是所謂「人技法」,推出的所有商品均內含人的溫度、工匠的技藝、以及設計師的想法。 每一件既存器物,都能有更動人的詮釋 以「人技法」作為品牌發展的核心架構跟精神,小美認為「人」是當中很重要的關鍵角色,他所設計的物件力求朝向實用性的面向發展,希望可以讓日常生活更為便利且有質感。團隊擅長從觀察中找尋靈感,比如說品牌近期推出的「隨意板夾」即是觀察到大眾在使用板夾時面臨到諸多限制,遂透過可隨意吸附的夾子,改善直橫不易轉換的問題,並將板子、筆、夾子三個功能合為一體,秒拿即寫,兼顧創新與實用性。 另外,商品中亦飽含著台灣在地工匠的純熟技藝,具有靈魂和生命力,使其成為你我生活中的良伴。除此之外,如何精準地發掘市場缺口、或設法滿足消費者所重視的部分,則是HMM的長處,舉例來說,消費者在購買杯子的時候,首要的考量不是容量,而是視覺感,於是在杯子的製程上,他們對於感官效果、細節等處格外仔細。 有鑑於大家都喜歡購入「有故事」的東西,品牌的經營方向遂由此切入,每項商品都會花許多時間陳述設計背後的發展脈絡,再以影片等貼近時下動態趨勢的方式與大眾接軌,讓大家對理念、發想、製成過程更加理解,進一步增加話題性及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 若商品需要特別大量的溝通時,便會採取上募資平台的方式進行推廣,根據統計一般購物網站的停留時間大約僅有30秒,而群眾募資平台上卻可達約200秒,等於有相較其他網站更充裕的時間可以講故事,能充分說明產品屬性和細節;Michael則補充說到,他們企盼透過改良唾手可得的日常用品,帶給大家經典質感與舒適的氛圍,讓設計跟生活的距離不這麼遙遠。 有趣的是,小美顛覆外界對設計師大多注意外在物質的印象,刻意將自己維持在「最低限」的狀態,因為當人處於不滿足的情況下,就會想盡辦法要求自己突破,他不追求物質慾望、喜愛運動、出門在外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從不同角度多觀察這個世界,藉此保持對設計的熱忱和靈感;再者在品牌的經營角色中,他除是設計師外,也身兼客服人員,能第一時間收到消費者的回饋或批評建議,亦有助於他彙整資訊,轉化成自身設計養分。 HMM至今大約創立5年,Michael認為這段日子中最大的收穫是人的成長,經營品牌很辛苦,不論是在銷售、商品製造、品管等,每件事情都需要做全盤的思考,人與人之間也須磨出一定的合作默契,才有可能肩並肩繼續往下走,另外,日以繼夜的研發過程、長途跋涉的參展等亦會帶來體力上的負荷,但挺過這些關卡後,他覺得團隊所有成員都蛻變成更好的人、變得比以前更堅強也更樂觀。 廢棄玻璃原料的新生 此次榮獲年度最佳設計獎暨特別獎的「W Glass玻璃杯」,是HMM與春池玻璃合作推出的產品,春池玻璃身為台灣最大的玻璃回收廠,一年可回收近10萬噸玻璃,全球僅次於瑞典,而春池也有感於日益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提出玻璃永續再生計劃「W Project」,讓設計職人以可被100%回收的玻璃進行創作,提升循環經濟的價值,更可為社會環境責任盡一份心力。 HMM的玻璃杯由台灣在地工匠手工製作,使用回收玻璃製造,將窯爐加熱到1400度,讓玻璃呈現液態膏狀後,採「壓鑄」方式製作,厚實杯底帶來渾厚美感,再輔以老師傅多年累積的經驗,用高溫噴槍修整細節。 設計概念以生生不息作為出發點,將時鐘的刻度轉化成十二角面的優雅稜角,暗喻時間的流動,玻璃染色工藝則賦予外觀熟成的琥珀色澤,一體成形的把手實用防燙,精算的高度帶來舒適握感,漸縮的圓形底部能讓杯身相互交疊,外方內圓便於清理。 小美提到,品牌推出的第一個商品「Mugr木柄杯」是長年熱銷單品,具有鑄鐵肌理的獨門泥漿釉在窯燒時很容易因為溫度的細微變化而產生瑕疵,且燒壞無法回收、只能丟棄,這讓團隊頗有罪惡感,於是便積極尋找其他替代性材質,讓民生用品能更有效地循環,而玻璃可達到零耗損的特性,可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Michael則表示歐洲市場非常在意環保,剛開始經營品牌時也收到許多指教,例如包裝、材質方面須修正,所以他們在設計的路上也是不斷摸索,希望找到之中的平衡點。 在2019年的紐約禮品展中,HMM以獨立參展的身分獲得大會頒發「最佳整體收藏獎」,小美表示他們致力於將台灣厲害的在地文化或工藝帶至國際市場上,未來也會持續發掘有潛力的加工工藝,並融入品牌的產品設計中,這過程就好像在創造一個文化般,雖然路途中困難重重,但HMM會一如初衷,帶著台灣在地職人與設計師的精神,踩著堅定的步伐持續向前邁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HMM奇意果國際有限公司 採訪」陳映蓁

點睛設計韓世國:保持好奇心和熱忱,發掘更多可能性

Interior 315

近年我們時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海洋廢棄物對環境、生態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危害,衝擊畫面總令人頗為震撼與鼻酸,工業社會帶來大量資源浪費與廢棄物,如何改善此一現象所產生的生態浩劫,是各領域刻不容緩的議題;我們身處於海島台灣,與海洋的距離更是近在咫尺,或可從你我的生活中著手,貫徹回收行為、選用環保材質物品等,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 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專訪以「稻殼沙灘玩具組」獲得標章肯定,並入圍年度最佳設計的點睛設計總監韓世國,邀請他就循環材料與設計的專業,與讀者分享觀點。 韓世國 點睛設計創辦人,也是多所大學的兼任講師。多年實務設計經驗,擅長多種材質運用,獲獎經驗豐富,如金點設計獎、OTOP設計獎與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等。2011 年創立「DOT Design」品牌,目前約有60件 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創作以生活的趣味為主,讓每個使用者,感受到設計的豐富與趣味性;2015年成立Design Labs,嘗試讓食物、茶葉、各種豐富的生活元素與設計結合,創造設計的無限可能。2019年起以循環材料產品設計為品牌主軸,關懷永續議題,展開具體計畫與行動。 現任: 點睛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中國文化大學、清華大學兼任講師   重要經歷: 2019年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產品設計決選評審暨召集人、沙灘玩具組Golden Pin Design Award、鳳梨纖維盤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8年「經濟部工業局設計經濟力國際推動」計畫(計畫主持人)、竹叉匙 OTOP Product Design Awards、碎岩蠟燭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7 年至 2019年花蓮縣文化局文創產業個案輔導(計畫主持人)、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點茶Chosen Tea 1869 OTOP Product Design Awards、點茶Chosen Tea 1869 Golden Pin Design Best of Best 2016年通過經濟部工業局能量登錄「DE 類設計服務機構」4項分項 點睛設計的命名,內含著希望自家品牌商品與更多台灣企業,能為生活增添畫龍點睛的感受,韓世國總監從事設計工作已逾21年,公司主要提供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等服務,並於7年前開始推出自營品牌(Dot Design)商品。 韓世國將設計的價值視為根本,嘗試接觸各式不同的材料,並將其運用在商品中,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是否對材料的特性不夠專精,但對點睛設計而言,材料的專業在於每一個合作工廠或工藝家的本領發揮,設計功能主要是提升製成品的價值;這兩年來,團隊開始致力於環保材料的開發與結合,例如鳳梨纖維、香蕉莖、稻殼等,透過系列產品的推出,一再反映循環設計、循環經濟的概念,也是品牌近期的主要目標。   在地原料二次利用 友善地球 除從事設計工作外,韓世國亦長時間投入教育領域,他笑說「韓老師」是他對外的代稱,在教書過程中時常會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加上容易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讓他觸角更多元,也能更靈活的使用各式材料;近年的設計思維偏向「越在地越國際」,如何使在地元素及文化獲得更多關注和發展,是點睛設計欲探究的重點;台灣有許多厲害的傳統工藝,目前遭遇較大的瓶頸在於缺乏跟設計結合的機會,故難以讓大眾了解,韓世國因著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主動跟各式材料洽詢合作機會,希冀改變既有產品設計的觀念和能見度,也希望透過設計力量傳遞良善的想法,讓社會跟環境變得更好。 「循環設計」一詞,意指從廢棄物中找尋可能性,從中提煉出一項新的材料製成產品,使用完畢可按照資源分類回收,並可自然分解,達到對環境無害、永續循環的境界,韓世國表示,台灣在處理循環材料這方面十分具有競爭力,再加上自己也想做「好的事」跟「對的事」,遂投入循環設計領域,經剖析發現大部分循環材料商品過於著重於材質面,應用於民生用品時,對手就是成本低廉且大量產製的塑膠製品,可能貴個5元、10元,就會大幅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轉而選擇塑膠品項,若無法單憑純粹的材料獲得市場青睞,設計工作者的功用即在於賦予物品吸引人購買的條件,藉此讓友善環境的經濟鏈得以持續運行。   此次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的「稻殼沙灘玩具組」,是以中部最大稻米工廠「三好米」,在製米過程產生的大量稻殼回收製作,在不添加塑膠的前提下,如何維持商品良好的強度,是設計團隊與合作工廠面臨的一大挑戰;為讓成份裡的天然稻榖粉末跟天然澱粉橋接,亦實驗了多種原料,在意材料是否可以百分之百降解,且循環設計的商品在高度、溫度、流動性等方面也有諸多限制,研發時曾進行多次測試和角力,也曾發生因為商品射出點不盡理想而更改模具等情況。 韓世國提到,放眼望去,海洋中大部分海廢都是塑膠瓶,若可以製造出能快速分解的瓶器,對環境最有助益,但現階段製作瓶器的技術尚未發展到位,他轉而思考什麼樣的品項是既可能被遺留在沙灘上,也能帶來教育意義;有鑑於量販店販售的玩具大多價格低廉,使用後隨手丟置在沙灘上、最終被捲入海裡成為難以處理的廢棄物的情形屢見不鮮,於是他決定推出稻殼沙灘玩具組,讓小朋友們在玩樂之餘也能關注環保議題。   點睛設計多次獲得金點設計獎的殊榮,2017年更以對環境友善的材料製成的山形禮盒奪下年度最佳設計獎,韓世國表示獲獎帶給他很大信心,讓他相信走循環設計這條路依舊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也有助於推廣商品及理念,讓更多人知悉。 循環設計是件很美也很有意義的事情,但在台灣碰到最大的困境毫無疑問就是成本,韓世國不諱言投入此領域需花費更多心思,但得到的報酬卻不成正比,需要有滿腔熱血和理想才能支撐他持續耕耘,也因此他建議有意願踏入設計行業的人,凡事要保持熱情跟好奇心,面對每項專案都要專注投入,不將自己侷限於舒適圈,而是應勇於邁出步伐,並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有所收穫。 資料及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