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7

張媺媺設計工作室|一方庭公設

《一方庭公設》一案位於台中捷運北屯總站附近,基地呈長條狀,縱向直跨前後兩條街,長度將近150米,共劃分為ABC三棟建築物,彼此之間以廊道作為連結。張媺媺設計師表示,在規劃公設空間時,首先需要克服的問題即是過長的動線,第二個則是前後棟基地高度差距約290公分,如何整合限制、將劣勢化為優勢,是她思索的重點,也是這個案子的有趣挑戰。 有鑑於此,設計團隊於前後棟各做一個入口門廳,將150米的入口動線折半,利用較短的距離到達各梯間;針對高度落差的部分,則選擇在C棟大廳做一支具有視覺張力及機能效果的大型階梯,解決高低差異所產生的不協調感。 建案分為ABC三棟,且長度將近150米,設計師在前後棟各做一個入口門廳,縮短住戶抵達公設空間的距離。   四大關鍵切入公設設計 將近700坪的公設面積共規劃了11個單元空間,包含兩個大廳、會客區、多功能室、兩個視聽室、大型閱覽室與溫書區、茶室、健身房、電影院、韻律教室等,整體而言是相當完善的規劃。 基地位於新興開發區,公設面積充足,尺度開闊。   共規劃11個空間,此為韻律教室。 設計師說道,由於建案坐落於台中的新興開發區,主要鎖定的核心客層為年輕人以及小家庭,因此,在公設規劃上,以「自然」、「親切」、「自在」、「輕鬆」為關鍵字,期待在公共空間裡的住戶或造訪者,皆能愜意地在這裡行走活動,能輕鬆的親近每個空間,並產生良好互動。 除了天花板上的直接投射照明,櫃體內的間接照明對空間的柔化和飾品展示皆有良好效果。 擺飾飾品亦依循上述原則,加入一些具溫潤手感或手作的物件,藉此帶動氣氛,例如閱覽室除了擘劃閱讀機能,也提供手沖咖啡設備及黑膠唱片機,讓使用者在視覺之外亦能滿足味覺、聽覺等感官享受。 閱覽室備有黑膠唱片機、手沖咖啡等設備,滿足感官的各種體驗。   軟裝物件亦為全作的重要環節,強化層次與氛圍。 突顯綠意優勢 打造療癒環境 位在B棟的茶室為全案亮點,設計者刻意將茶室的入口拉到建築物外,必須經過蜿蜒曲折的景觀庭園,好似遊園般沐浴於自然景色中,而茶室的進出動線更是故意延伸至空間後方並做轉折,打開茶室大門時即可將剛剛行經過的盎然綠意及前方倒映著樹影的生態水池庭園盡收眼底。 茶室的進出動線特意規劃於空間後方並做轉折,借此沉澱心境。 進入茶室後映入眼簾的即為室外青翠茂密的植栽與粼粼水流。 設計師分享,對於五感的體貼照顧是團隊不停反覆琢磨的環節,透過轉折規劃巧妙營造出被自然圍塑的茶室意境,令她十分滿意,鋪設於地面的榻榻米,樸質觸感和溫度亦著實讓人放鬆,在在緊扣設計主軸。 茶室內斂樸質的調性與戶外庭園景觀相映成趣。   為了解決建物高低落差而設置的壯觀階梯,其端景的庭園景致恰與茶室同一片,美麗的景觀強化了人們在行進過程中的期待跟驚喜感;階梯保留右邊200公分作為行走之用,其餘面積則釋放為休憩空間,設計師抽掉一個樓梯的高度,將其改成適合乘坐的座椅區,讓階梯除了行走外,也能兼容表演、活動等舉辦的可能性。 壯觀的階梯解決了前後棟基地高度差距的問題,端景綠意也十分引人入勝。   階梯除了滿足行走機能外,亦釋放一部分改為座位區。 整體公設的材料盡量單純化,以大量木皮及磁磚作為主要建材,利用溫潤木質平衡磁磚的堅硬,障子紙做成的光牆散發柔和朦朧的氣息,為空間定調,其餘層次則透過軟裝形塑。設計團隊利用輕鬆又不失美感的思維,構築專屬於住民的共享空間,融合蔥鬱的庭園景觀,讓日常生活多了一處安放身心的角落。 大面積利用木頭材質,創造天然溫潤的質感。 障子紙光牆的透光性映照出獨特紋理,亦使空間調性更為溫煦。   採訪」陳映蓁

TOMO DESIGN東木築造 │ 「南興里」全齡段社區中心

Interior 367

南興里建築立面,以浮空的裝置藝術和有機設計帶來強烈的視覺印象。 為了在城市中提供氧氣,讓人們在工作繁忙之餘也能享受理想生活,TOMO東木築造規劃的全齡段未來社區「南興里」,正是一座增加生活的溫度,拉近鄰里距離的實體中心。 入口處標誌著南興未來社區致力帶給居民美好生活的建設主旨。 「南興里」位於杭州市臨平區南苑街道,由東安、新城、文儀、新安四個社區共創而成,範圍面積約223公頃,覆蓋居民9056戶。TOMO東木築造整合社區共同資源,以環繞居民生活需求並加以優化,聚焦於鄰里空間、人文內核、鄰里互動三大維度,實現家庭生活與社區生活的鏈接。 南興廊以木質展欄鋪墊空間界面的基底,在接待來客之餘,兼顧各類展覽文化交流的功用。   從建築立面方案到室內空間場域的打造,植入藝術裝置、以及整體軟裝的材質結構和組裝,通過傳統的「里弄」文化,提取開放、包容、團結等等美好品質,為理想生活的奠定現實基礎。   閱讀書階,大面積咖色水磨石營造自然且溫潤的空間。 展望未來的建築外觀   整體設計目標是推動南興社區轉變成可持續運營的複合型社區。「南興里」作為一處集文化社交、鄰里共創、人文共享於一體的鄰里客廳,由此散發出精神能量進而覆蓋街道,輻射里民的生活圈。 閱讀書階,地面巧妙地設置台階疊級,陳列的書架與現場原有的鋼柱結合,階梯式的空間層次,讓人可以在不同組合形式的位置就座。 在建築立面上,希望帶給大眾強烈的未來感印象,為優化城市環境,以綠植點綴融入有機設計,並利用建築原有的比例與框架,再和諧融合未來感的透明框架與漂浮入口,塑造從草叢拔地之勢,就如舊文化和嶄新的創造力的結合令人期待。   陶冶生活文化的內部建設   圍繞「南興里」的概念邏輯,TOMO在室內空間運用大量木質和石板灰等柔和的色調,帶來舒緩的氛圍,並規劃十二個區域模塊,分別為:中心光島、南興廊、閱讀書階、南興劇場、茶餘館、未來講堂、童趣驛站、學習立方、青春會客廳、自由社群、板凳議事廳、天台營地。 南興劇場的空間形式提取自早期的劇場形態,環形的向心與泛光照明的方式,使得交流氣氛共享聚合。 「中心光島」設置在門口,結合裝置藝術和照明兩項作用,巨大的環形入口充滿張力且因中空設計顯得輕盈,高處設置光島塔,與置身地面層的人們在遊園景觀裡互動。    茶餘館仿屏風的磨砂玻璃牆面,讓來者使用這個空間時可以隨意調整開放和私密的尺度。 進入室內,迎面的是展示社區文化的「南興廊」,述說社區的過去和未來,它既是具現的走廊,也是時光的迴廊;走到盡頭處、一牆之隔,就能看到環繞閱讀階梯場景的「閱讀書階」。 茶餘館以品茶方式將獨有的東方文化符號嵌入其中。 「南興里」作為社交用途、文化熏陶和全齡向的使用,不同功能的場域分佈在不同樓層,彼此補充並激盪更多使用可能。作為社交用途,有可以品茶與友人聯絡感情的「茶餘館」、提供不同社團大展身手的「自由社群」,增添里民互動的「青春會客廳」,以及鼓勵思想交流的「板凳議事廳」。   未來講堂四面通透,以內景觀融入活力。 促進老中青少幼不同年齡層多方面互動的部分,「童趣驛站」是釋放孩童天真心性並融入寓教於樂的空間、「學習立方」的書籍和桌椅更是提供有心深入學習的孩子一處安靜舒適的角落。   未來講堂陣列式的天花和燈光設計,開放式的空間貫通挑高中庭。 加強文化薰陶方面的部分,「南興劇場」在室內有限空間中以豐富的設備聚合文化藝術感知、具有明亮光線的「未來講堂」承載科普文化和記憶、「天台營地」則以開闊的室外環境促進居民動態的互動。   童趣驛站空間考慮道兒童的玩性,裡面的家具陳設圍繞著安全舒適的尺度,室內景觀多採用環保溫潤的不同材質,兼具保護效果和趣味性。 城市的理想建構   社區作為生活的原點,承載每一個人的理想,美好的生活體驗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鬆弛愉悅的情境下共創美好的聯繫。   學習立方的牆面以洞洞板的形式,滿足不同的學習陳列需求,調節寧靜的文化空間。 「南興里」錨定全年齡段和全場景的訴求,以城市人文,迭代舊改鄰里社區,重塑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從社區空間到社群運營的不同層次、方方面面的探索,塑造良性有歸屬感的鄰里關係。   青春會客廳穿插式的片牆創造出自由的座椅,與茂盛的植物臨近相坐,將庭院景觀化為室內陳設的一部份,模糊室內外的界線,營造清新的氛圍。 明確的秩序、鄰里的溫情,在空間內與彼此的生活節奏相互融合,讓里民找回隨遇而憩的鬆弛,營造內心的舒適狀態。 天台營地開闢更廣闊的城市視野,顛覆平地與室內球場的運動體驗,打造活躍的生活磁場。 天台營地為城市年輕力量打造更多元的社交場景。 在「南興里」,剛剛好的並存,剛剛好的光線,剛剛好的距離,剛剛好的趣味,營造內心富足的未來鄰里新社區,尋覓內心的緩慢「小世界」,與城市的呼吸共生。   資料及圖片提供」TOMO東木築造 撰文」江瑜

大雄設計|Q Burger台灣營運總部

Interior 367

清新晨曦悄然而至,漫步街道的行人、沿河堤慢跑的跑者、腳步輕快而忙碌的上班族,人人皆以「早餐」開啟序幕,迎接每日挑戰。「早餐」是台灣著名的文化特色,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外食族逐漸增加,早午餐更已成為了日常趨勢,此時,一群熱愛早餐的年輕族群,憑著一腔熱血創立Q Burger,期望打造台灣引以為傲的國際品牌。   外觀鋪上企業代表色,以亮麗的黃色突顯年輕活力。 Q Burger的創立宗旨是提供「新穎、舒適、明亮」用餐環境,其精緻而平價的餐點服務,蘊含著細膩的人情溫暖。此次大雄設計為呼應品牌理念,以「年輕化」為主軸,重整舊工廠,利用老件新物相互交織構畫嶄新形貌,從外到內重新裝潢,以亮麗姿態一展蓬勃生機,其黃色外觀更在工業區中尤為醒目大氣,成為當地的指標性建築。 隱密而明亮的舒適感 設計團隊以企業黃色作為基調,外觀上層塗上代表色,下層則以深灰色搭襯,以對比之姿作視覺亮點,同時利用簡練線條與光影描繪妝點,重新詮釋典型的扁平廠房造型。另外,為翻轉對廠房的傳統印象,外觀設置大面落地窗,結合U型玻璃引光入室,自然光景沿樓梯從向上延伸,為辦公環境捎來柔和暖陽,透亮光暈溫柔環繞四周,營造動靜皆宜的工作環境。 外觀以黃色代表企業年輕文化,下層則搭配深灰色作襯底以聚焦視覺。 由於《Q Burger台灣營運總部》為共四層樓的廠辦空間,所需機能複雜且多元,因此除挑高空間、拓展視野,亦精心規劃整體格局,布置簡潔明瞭的動線,滿足業主接待、會議、辦公、原物料作業等多樣需求,形塑完善而舒適的工作情境,並嘗試從設計層面,提升整體形象,迎接品牌新氣象。 下層設置U型玻璃予室內極佳採光,同時保有隱密性。 一、二樓為接待櫃台、交誼空間及作業工廠,由於作為形象展示區,業主期能明亮舒暢,但基於面向大馬路需保障其隱私,因此特別採用U型玻璃鋪設立面,賦予室內敞亮景致。 呼應企業閱讀文化,以階梯教室為靈感,於空間兩側置入書牆。 以白色與木質調相搭構畫溫馨的閱讀場景。 另外,為呼應「鼓勵閱讀」的企業文化,設計團隊在空間兩側設置大面書牆做主視覺,以階梯教室為靈感,以白牆為底、木質調作點綴,添入木紋細節,圍塑溫馨的閱讀氛圍。 會議室貼覆黃色膠膜予人時髦絢麗之感。 交誼廳以灰、白色調,交織出豐富而舒適的視覺感受。 二樓安排為會議室與交誼廳,上方天花做局部鏤空拓展視感,並藉其灰、白交錯的色澤豐富層次。其中,小型會議室擁有兩層樓高的視野,設計團隊設置L型窗一攬俯瞰之景,令人心曠神怡,輔以黃色膠膜增添絢麗的時髦感;外部交誼廳配置六零年代後工業風軟裝,藉其建築感勾勒經典韻味。 二樓輕食吧擁有極佳採光,提供員工明亮而愜意的休息場所。   樓梯以剪刀梯形式設計,選用鐵件與玻璃相組形塑通透視野。 同樣位於二樓的輕食吧,中島上方裝設紅色玻璃框圍場景、聚焦視線,搭配天花吊架形塑通透視景,予人舒適暢快的用餐情境。特別的是,串連場域的剪刀梯,利用鐵件與玻璃相搭勾勒輕盈的穿透感。   配置簡約感十足的北歐軟裝,賦予空間活潑而恬適的工作氛圍。 整體色調除延伸外觀語彙,亦選配紅、橙等鮮豔色,藉些許跳色為空間注入青春活力,同時以白、灰、木色作襯底與調配,構築柔和溫潤的辦公意境,搭配北歐風軟裝,鮮明而簡約大方。全作以純粹的色調、材質,及光線和諧搭襯,透過低成本、高質量的設計手法,打破對廠房的既定印象,提升了Q Burger的整體企業形象。 採訪」林靖諺

行舍空間事務所|垂直對話

Interior 366

台灣是都市高度開發的國家,尤其北部地區因地峽人稠,住宅大樓不是越蓋越高,就是室內坪數越來越小,開闊的居家場域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物件;然而,《垂直對話》卻滿足了部分民眾對於家的嚮往。 以黑白灰的基礎色為主,希望用簡單、乾淨的視覺,打造適合全齡的生活場景。 《垂直對話》位於桃園八德區,是一透天的別墅型社區,基地不僅鄰近重劃區與交通幹道,未來也預計會有捷運與新的交通建設,生活機能十分便利。作為雙北、桃園地區內的稀有案型,業主瞄準三代同堂的客群,希望提供多人口共居的生活場域,所以樓層機能的佈劃就成為此案的設計重點之一。 利用主立面的延續來串連客廳與餐廚兩個場域。 曾勇傑設計師說道,別墅不同於一般的平面住宅,因為有上、下樓層的劃分,所以除了平面佈局,還多了垂直關係的思考。起初,他們提供了多個設計方案,像是將公共空間佈置在建築的中間樓層等,最後在多次探討下,梳理出最合宜的格局規劃。 吧台,設立在窗邊位置,迎接採光。 水平至垂直關係 《垂直對話》從地下室停車場、一樓的公共空間、二樓主臥室、三樓孩子房、四樓孝親房至五樓的家事空間,一共有六個樓層。因為客群瞄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所以設計、選材與色彩上,沒有過多繁複的語彙,以黑白灰的基礎色為主,希望用簡單、乾淨的視覺,打造適合全齡的生活場景。 一樓,主要的出入動線,佈置客廳與餐廚空間。 一樓不僅是主要的出入動線,也是家人情感交流與共享的場域,佈置客廳與餐廚空間。曾勇傑設計師提及,因基地偏狹長,加上中間還有一個中介空間––電梯,所以他利用主立面的延續來串連客廳與餐廚兩個場域,並用開放式層架作為過渡端景,透過視覺的延續,讓空間更顯開闊與寬敞。 開放式層架作為過渡端景,透過視覺的延續,讓原本狹長的空間更顯開闊與寬敞。 二樓規劃主臥室。為了完整空間感受,設計團隊決定移除原本位於入口處的更衣室隔間,改用工作桌、臥榻沙發區以及轉角的酒水吧台,營造開放的多功能生活場域,並將更衣空間挪移到底端處,放大空間尺度,同時優化使用機能。 二樓主臥室,設置工作桌、臥榻沙發區以及轉角的酒水吧台,營造開放的多功能生活場域。 二樓主臥室,將更衣空間挪移到底端處,放大空間尺度,同時優化使用機能。 三樓為孩子房,兩間臥室都設有完整的休憩與更衣室,並共用一個衛浴空間。除此之外,考量孩童在成長時期需要靜謐的學習環境,臥房內也都規劃了書桌與收納櫃,滿足閱讀與書籍收納等需求。 三樓孩子房,規劃書桌與收納櫃,滿足閱讀與書籍收納等需求。 三樓孩子房,設置獨立更衣空間。 四樓設置孝親房。除了設置更衣室與臥房,還規劃了一個小型的起居室,讓此樓面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生活場域;藉由樓面的劃分,讓長輩也能擁有完整且不受打擾的空間。頂樓是家事空間,在戶外洗衣區旁規劃了一個多功能廳,提供休憩、閱讀、聽音樂等各式活動使用。   四樓起居室,讓長輩擁有獨立且不受打擾的生活場域。 從室內感受城市 行舍空間事務所說道,《垂直對話》雖然是透天住宅,但是社區內的庭園設計讓空間兼具隱私與質感;所以他們希望讓居住者在空間內就能體驗到城市的變化。 頂樓多功能廳,提供休憩、閱讀、聽音樂等各式活動使用。 保留業主在一樓樓面使用的深色木地板並將以延伸,用深色質感營造大氣氛圍,臥室樓層則用淺色柔化視覺,讓休憩更顯舒心與平靜,最後頂樓再用深色調性與一樓公共空間呼應,用色彩劃分公私領域,創造不同的空間體驗。空間上著重樓層的機能安排,氛圍上則以石材、木皮與肌理塗料,搭配主題燈飾、間接光源的燈光轉換,用理性結合感性,找到設計與實用的平衡點。 一樓客廳,用深色質感營造大氣氛圍。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