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2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
屏東菸葉廠設立於1936年,原名為「屏東支局菸草再乾燥場」,一直到2002年關廠前,工廠負責菸葉耕作技術的指導與收購,以及收購後的複薰加工貯存,見證臺灣的工業發展。2010年,屏東縣政府將其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屏東的菸葉廠,不只是屏東獨特的產業與文化資產,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 有別於青島菸草博物館、日本菸草與鹽博物館等亞洲的菸草博物館,菸葉廠首檔常設展不以「菸草」為主題,而是將原有相關歷史調研報告為內容規劃及展示設計的基礎,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將屏東菸葉廠定調為亞洲首座「菸葉主題展示館」,並以「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作為展覽名稱。在全廠區各主題展示館中,引導觀眾走入工業遺址現場,感受職人穿梭機具與菸葉之間的記憶,沉浸在不同展區及大型機具中,開啟觀眾對菸葉的興趣,認識昔日從業人員的故事與產業歷史。 屏東菸葉館入口。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一:菸葉實驗室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正式參觀工廠遺址前,先帶領觀眾從「屏東菸葉種」認識「菸」。菸草植株在屏東得天獨厚的沃土上,從播種、採摘到加工,製程蘊含了地域風土、耆老智慧,以及無數勞動者汗水揮灑的辛勤結晶。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而「耕作筆記」聚焦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所有繁複的流程,見證台灣此一獨特產業與文化的精髓。讓觀眾成為菸葉觀察家,動手把知識集合成冊,製作專屬的耕作筆記! 菸葉實驗室。Studio Millspace提供 耕作筆記。宜東文化提供 主題展區二:除骨加工區 當觀眾對「菸葉」已有初步的認識後,將從靜態的展區移步至結合光雕投影的「除骨加工區」。位於入口的「真空溼潤機」,是菸葉送進廠房的第一道工序,利用機身造型結合90秒光雕動畫投影,帶領觀眾回到過去菸葉廠的熱鬧景象。接著進入「切尖機」,在長長的檯面上,以排葉、切尖兩支投影動畫輪播,重演舊時在這個場域所進行的切尖過程。 除骨機區。宜東文化提供 為了讓觀眾更身歷其境,在最後的除骨機設置了長達3分多鐘的光雕投影秀,將菸葉歷經的12道除骨程序轉化為創作素材,透過LED與環繞音樂展現。以風選機(風)、分離機(碎)、除骨機(除)、震盪機(震)四個機械延伸意象。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從藍白光點搭配弦樂合奏與流動樣貌的琶音電子聲,表現「風」流動的視聽感受。緊接的快速竄流的冷色光,機械聲響與極短的電子聲響編排於,將「除」的震撼傳遞至觀眾。樂聲一轉,機具上明確的光影閃爍表達菸葉分離「碎」裂的轉化。最後,冷暖交替的色調表現機具強力運轉及菸葉在機具內部循環「震」跳的靈魂。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主題展區三:職人匠心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生產從耕作許可、種子分送開始,需要菸農、菸葉廠農務課輔導員,把控著菸葉品質的好壞,並歷經菸田、菸樓、輔導區、買菸場等不同場域轉換,最後才能送往菸葉廠進行複薰加工。菸葉廠內的工務課、物料課,則掌握著除骨及複薰作業製程、機具維護,以及後續倉儲管理與運輸。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每個階段的轉換,都匯聚著職人的專業知識,而職人對於菸葉生產的全心投入,也讓屏東的菸葉生產更加金黃閃耀。 職人匠心。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四:複薰加工區 工作貓道。宜東文化提供 館內的山形窗景是鋼架構成的椼架與玻璃纖維波浪板結合的山型牆。原先是一層樓建築的菸葉複薰加工區,在 1977年為因應包裝機的高度需求,在原有建築上進行屋頂改建,以鋼筋混凝土及力霸鋼架挑高空間,堅固的構造、等距的柱列形式及高低窗的設置,型塑了此一獨特空間。 山牆。宜東文化提供 屏東縣政府透過扎實研究、嚴謹考證,結合古今科技、跨域知識,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這個曾經廢棄的廠房賦予了新的生命,未來將持續透過多元展示及活動,打造品牌化的屏東縣博物館,創造屏東的文化魅力。 菸葉包裝機。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展覽資訊 時間」2022年2月25日起 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菸葉館(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宜東文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2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策劃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已正式開展,透過8個策展計畫,邀請41組跨領域團隊與在地共創,在四鄉五島(南竿鄉-南竿島、 北竿鄉-北竿島、東引鄉-東引島、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帶來39件作品及3個空間策展,觀者可深入軍事據點和坑道,走訪閩東建築、聚落、廟宇與營區,也可以看見多位知名建築師在馬祖打造的建築景觀,是一場生活感十足、揉合多元想像的藝術策展。2022年4月10日前在馬祖四鄉五島登場! 「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由馮宇操刀品牌識別,並攜手攝影師鄭鼎,打造主視覺。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台灣首個以10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解除戰地政務30年後的馬祖,希望透過藝術引路,並由教育、建築、設計等面向切入軸線,娓娓道出島嶼醇厚的精髓,讓馬祖能被更多人看見。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主題「島嶼釀(Island Brew)」,以一扇扇觀海景框作為登島請帖,邀請觀者參與風與在地沃土的交融,從多元視角填入觀點,一同醞釀島嶼的風味。 「地下工事」:曹楷智,《地下的故事-永夜淘光》,2022。©曹楷智、山冶計畫、連江縣政府 本次的8個計畫主題分別是:以獨特軍事地景為藝術現場的「地下工事」、用特色餐食訴說馬祖故事的「迴島嶼吧」、採集馬祖文化魅力的「傾聽島嶼的聲音」、聆聽跨越時空的「島嶼生息」、四鄉五島學童共創的作品「風塔」、從建築思維出發的「一幅完成中的風景」、「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當代建築選件」等。 「風塔」:將馬祖小學生創作之泥染布塊攜至代表共同文化的塔上,隨風飄揚彷彿「風帆」意象。 傾聽島嶼的聲音:從聽覺、視覺切入,採集馬祖文化魅力 「傾聽島嶼的聲音」是一個重新思考馬祖這塊土地的藝術採集與創造計畫。由策展人陳宣誠及協同策展人廖億美共同策劃,將島嶼的研究和調查作為基礎,透過景框、立體繪畫、聲音裝置、地景裝置等手法,結合軍事場景特色與絕美海景,現地創作了多件作品,在歷史脈絡的回溯中,用新思維認識島嶼;而藝術家的採集創作也同步集結於南竿民俗文物館1樓特展區,帶來不同的視覺與聽覺感受。 藝術家的採集創作同步集結於南竿民俗文物館1樓特展區。 現地創作作品坐落於南竿53據點,到訪者必須徒步進入據點範圍,主建築左側有一個地下坑道的入口,地下坑道為原始岩脈開鑿而成,坑道出口為臨海的雙層軍事建築,地下一層是機槍射口,利用半島突岬的優勢,觀察莒光海域的動向;地上一層則為40高砲陣地,開闊的視角搭配牆上繪製的地形圖,可以想像國軍當時駐守的情況。 鄉音為響-有些字詞像鑰匙 / 蔡宛璇 取材自作家劉宏文的著作《鄉音馬祖》,創作者擇其文字世界中若干與過往島民集體記憶交相映照的平話(閩東語)字詞,讓它們被「說」和被「聽」。聽得懂的地方人或福州語使用者、聽不懂的地方人或對這個語言感到陌生的異鄉人,將在當中各自捕捉一些物質性的獨特音聲,以及非物質性的殘響及漣漪。 駐波 / Yannick Dauby澎葉生 這件聲音裝置特別安置於其聲學特性和意義能與物理空間產生對話的場域裡,提供實驗性的聽覺情境,且任由觀眾詮釋。透過移動、坐下、站立等方式去探索這個空間,這是一個震動、震盪的環境,勾起遙遠的回聲、時間循環和無盡的傳言。 對象、景框、射口、掩體-窗 / 蕭佑任 射口框出海,射口的大小、比例與所望向的他方,觀看焦距來自武器與恐懼,焦距外的海岸掩體,在機能喪失後留下的痕跡,是構成列島的最後一道邊界。藝術家從那段因軍事被抹掉的灰色地帶中所發現的人造景觀中取出局部,放到據點的景框中,藉由喪失機能性的景框來觀看這段無人之境。 風化褶痕 / 蘇弘 端正 / 傾倒、設施 / 象徵、抵禦 / 再現、人 / 自然之間的獨特關係,在耐候鋼的表面與連續皺褶中呈現,似曾相識的物件、不清晰的使用狀態,以及高強度的氣候風化間,引領觀者想像並試探其獨特的存在狀態,與馬祖的風土對話。 換哨前的斜陽 / 張靖驩、王嘉笙 陡峭的斜坡、狹窄的通道、扎人的植被,是通向大海絕景的考驗,也是進入南竿53據點臨海至高處的路徑。軍事背景的過去,成就了人們得以觀海望天的機緣,但對彼時駐守前線、瞭望敵國的士兵而言,枕戈待旦的肅殺,就像是一層可視卻不可觸的薄膜,禁錮著軍士們回返日常的渴望。 折射島 / 共感地景創作 馬祖的戰地據點位址,提供了豐富的「路徑」,是地層變化的路徑,植物演替的路徑,聲音消長的路徑,風的路徑,故事的路徑,也是接近海的路徑,更是一條探索消逝地景的路徑;充滿生命力的演化消長,是創造力生成的空缺。「折射島」設置於南竿53據點路徑的末端,在最靠際海的據點屋頂,以數個不鏽鋼的水滴形量體組成,如同列嶼、海洋、早晨的露,映射周遭風景,在屋頂上重新聚積共存,並與觀者的到訪共同折射出活的歷史。 一幅完成中的風景:從建築思維,探索公共空間 展場。圖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攝影:劉增駿 位於南竿福澳港甫落成的候船室,首檔展覽由擔任連江縣環境景觀總顧問逾7年的策展人劉柏宏擔綱,以1座裝置、10幅圖文作品、3座模型與插畫,盤點近30個聚落或建築特色空間,呈現不同年代登島的新舊馬祖人視角,回顧近30年的島嶼風景。風土影像作品在跨時空敘述中重現了這塊土地的前世今生,3幅插畫則詮釋島嶼的記憶和表情,而3座以澳口為文本,虛實交織的地景作品,則提供馬祖未來之境的凝視。 當代建築選件:探究馬祖未來的建築風貌 自戰地政務終止後,馬祖多樣公共和私人建築陸續建設,因應藝術島計畫,推出《當代建築選件》單元,由長年關注建築動態的褚瑞基與劉柏宏共同擔任選件人,期待以三處近期落成的建築與景觀作品: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以及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拋磚引玉,醞釀成熟的公共討論機制,與後續營運規劃,投注更多公眾視野。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 / 設計團隊」禾磊建築 + 李訓中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提供:禾磊建築,攝影:趙宇晨 水平開展的弧形大屋頂,建構了山與海之間通透的交會點,斜向的大屋頂一方面呼應了島嶼岩壁的地勢,一方面以現代建築語彙和地方傳統建築的形式對話,不僅提供舒適的候船空間,完備島際轉運的功能,同時也將成為居民休憩交誼的生活場域。從屋頂大尺度切開形成的2樓觀景平台,連結1樓開放空間,讓人們從不同角度及高度眺望,可充分感受馬祖的山、海、風、陽光。 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 / 設計團隊」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宋鎮邁 合圃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連江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 為營造福澳港周邊優質的休閒環境,豐富港口海景,促進開放空間利用,此計畫改善了人行環境和活動空間,以仿波浪的曲線造型為主要設計語彙,設計了花台、階梯、廊架等,形塑優質的步行廊帶,並增設共融遊戲場,提高綠覆環境,兼具觀光遊客與常民活動需求。 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 / 設計團隊」立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提供:立建築師事務所 士兵茶室順應著地形,呈現獨特的V型配置,轉折處的迷彩外牆與中庭防空洞,散發出濃厚戰地氛圍。本區保留大廳既有牆面及空間配置,並以RC剪力牆共構補強,形成牆厚超過40公分的複合構造。 軍官茶室未來將委外經營,作為結合特約茶室歷史展示與旅宿空間的「特約文化客棧」,除保留娛樂券售票口、原有侍應生套房格局外,也將散發歡愉氣息的天藍色、粉紅色面漆作為保存重點,提供獨特的住宿體驗。 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軍事遺產的活化與當代價值 圖片提供:成大設計中心 遍布於馬祖的軍事據點,雖是居民眼裡的尋常風景,卻常被排除於日常生活之外。國立成功大學自2020年投入「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統籌執行計畫」,軍事文化遺產的轉譯再生是本計畫的關鍵策略。目前選定已釋出的營區與海防據點作為轉譯基地,成大負責執行統籌與策略規劃,整合各階段介入的建築設計團隊,透過專業洞見提取淬鍊出可能的設計構想,賦予軍事遺產新的時代意義,使其逐步融入馬祖的當地生活,也成為連結國際的展示平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1
新竹市文化局所屬南大路警察宿舍於201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迄今已逾80年歷史。房舍保存完整,由新竹市政府出資整建,保留原有建築結構並考據當時生活樣貌,共留下兩棟日式建築房舍,成為新竹後火車站最有歷史風味的景致。2021年由時藝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營運,並以串聯古今地域與文化身分的「下竹町」賦予場館新意義。 下竹町外觀。 全台首度公開作品 認識竹塹建城軌跡 「下竹町」正式開幕之際,首檔展覽特別邀請台灣古建築研究第一人、學者及建築畫家-李乾朗教授展出其作,由燕樓故事館吳淑英女士策劃、時藝文化創意共同舉辦「築跡往・返」古建築手繪圖特展。 李乾朗教授於展覽現場速寫。 古建築是過去與現在對話交流的媒介,透過細細審視「築跡」,跟著房舍往返古今,彷彿引人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探秘,進而更認識現今的一磚一瓦。 「築跡往・返-李乾朗古建築手繪圖特展」展場。 李乾朗教授被稱為台灣傳統建築先行者,更是古建築的知音人,與生硬的歷史研究不同,他以親筆手繪方式,記錄下他所走過、深入解析過的每棟建築。作為台灣傳統建築研究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重要學者,李乾朗教授也是一位國寶級建築畫家,展覽現場有超過30幅他的珍貴手繪圖稿作品,當中更有8幅手繪作品是全台首度公開,獨家於下竹町展出。 首度公開的展件-下竹町解構透視手繪圖。 導覽影片帶領觀者以時間軸爬梳新竹300年來的建城軌跡,呈現民居、宗教建築、庭園樓閣到百年古城門等代表古建築作品,重現絕美的竹塹風情。此外,更搭配互動體驗區域「臨摹大師之手」,讓民眾跟著大師的透視之眼跟解構技巧,以全新視角認識新竹這座城市。 手繪下竹町。 串聯周遭景點 深入走訪城市 本次特展共分為3個單元,以時間軸展示,分類解析各式代表古建築案例,同時帶領觀者辨識新竹洋風建築特色。假日則提供團體定時導覽服務,在地居民及文史工作者透過個人記憶和歷史背景出發,介紹下竹町的繁榮風華跟展覽內容,期待藉由多樣化的藝文活動,串聯新竹動物園、孔廟、玻璃工藝博物館等景點,帶來一場有趣的新竹小旅行! 築跡往・返-李乾朗古建築手繪圖特展 日期」2022年2月5日至4月17日(每周一休館) 地點」下竹町-新竹南大路日式警察宿舍 資料及圖片提供」下竹町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1
新冠疫情的蔓延,讓國內外許多活動都因此深受影響。其中,享譽全球的國際藝術展《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台北站原定於2021年6月展出,然而,因新冠疫情的爆發,改由高雄站為亞洲巡展開啟序幕。 雖然展覽延期半年的時間,但感動依舊不變!為了迎接回歸台北站的《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開幕記者會不僅邀請金鐘主持人廖科溢擔任引言人,主辦單位更邀請芭蕾舞團隊搭配印象派大師竇加最引人注目的芭蕾舞者系列,虛實互動演出,以現代科技打造的聲光體驗,感受印象派的浪漫靈魂與細膩絕美。 暖人心的沉浸式藝術展覽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2021年底於高雄站風光落幕,帶給南台灣民眾無限美好的藝術能量,在高雄展期的最後一週,許多民眾表示:「坐在展場不捨得離開,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回到高雄。」台北站開幕當天,主持人廖科溢也說到:「這是今年最溫暖人心的沉浸式藝術展覽」。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帶領觀眾走進影響現代藝術甚巨的關鍵畫派,深入淺出、編年解析印象派與當時歐陸社會政治發展的緊密關聯,以「印象派之父」莫內為首,集合雷諾瓦、塞尚、竇加等18位印象派大師逾2000幅作品。台北站再升級,以超過6公尺的巨幕環繞包覆,搭配動人的古典配樂與香氛,將印象派對「光」與「色彩」的極致癡迷,透過現代科技完美重新演繹,帶領觀眾沈浸當代藝術史最璀璨的篇章,一窺影響未來百年的浪漫革命。 四大展區,多元體驗 展區共分四大塊,前導介紹區介紹印象派主要風格、藝術家及重要代表作品,先奠定觀眾對印象派的基礎認識。緊接著是莫內極富盛名的名作《睡蓮池上的拱橋》、《睡蓮》系列作品常看到的中日式步橋,實景重現莫內花園的田園風光,遊走在步橋上方,提供觀眾宛如置身名畫之中的想像。 而沉浸式投影區則結合影像、聲音、氣味,營造全方位體驗的觀展環境,帶領觀眾一同回到印象派的輝煌年代。最後再來到繪畫區,將方才的體會親自描繪出來,為印象派藝術體驗寫下完整的一頁。展覽的最後設置限定周邊販售區,提供民眾選購周邊,延續展覽的感動,此次的限定周邊也與PChome24h購物合作,提供精選周邊線上販售,方便民眾快速選購。 《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 》 時間」2022年1月14日至4月5日 地點」新光三越A11 LegacyMax(台北市松壽路11號6樓) 購票」KKTIX 資料及圖片提供」KKLIVE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1
「記憶沒有形體,卻儲存在身體,無法抽離。」徐佳寧透過「記憶在身體留下的痕跡」,探索時間、空間和物件的質感,利用日常累積的身體經驗,去意識和尋找儲存在體內輕薄又強韌的記憶。 徐佳寧,天空突然消失的月份,2021,油彩、壓克力顏料/畫布,25.5 x 17.5 cm(each),set of 31(局部)由31幅小畫作組成,代表5月的每一天,描繪的是房間遮光簾上的光影變化。 誠品畫廊將於2月12日推出藝術家徐佳寧的個展,主題圍繞在「身體」與「記憶」,共展出21組件繪畫作品。除了闡述思鄉和對時間、空間的記憶,徐佳寧也描繪了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通過身體所意識到的空間壓迫感。 徐佳寧,打開一張折過的紙,2022,油彩/畫布,91 x 116.5 cm 徐佳寧1996年生於桃園,繪畫是她擅長且持續鑽研的媒材領域,經由層層堆疊及時間累積的油畫,其豐富的色層和特有的光澤,分外呼應她所關注的「身體」與「記憶」主題。 徐佳寧,彼地,2021,油彩/畫布,53 x 45.5 cm 徐佳寧形容自己的身體就像「薄紗製成的泡泡」,而將泡泡吹成飽滿形狀的空氣就如同生命時間不停歇地往前推進,也將生活的一切、新的情感和經驗不斷灌入薄紗泡泡,同時在泡泡上留下記憶的痕跡。因此,她採用輕薄和流動的筆觸來表現記憶的輕巧,和身體如薄紗般存在的姿態。 徐佳寧,無題,2020,油彩、壓克力顏料/畫布,41 x 53 cm 透過繪畫,徐佳寧不僅回應對世界的感受,也探究繪畫這項媒材的特殊性:當身體的記憶被召喚出來,使用的顏料重量與質地、畫筆與畫布觸碰的手感、筆觸行進的方向等,就是畫家最直接的感受,而記憶也就在這樣細膩輕薄、緩慢流動、層層堆積的過程中被探尋出來。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2年2月12日至2月26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1
「上陸許可Traveling & Hugging」主視覺。 這兩年世界遭遇疫情重創,人們無法盡情、安心地享受國外旅遊,一股無以名狀的渴求、想出走的欲望,讓旅行成為生活中的救贖,驅策中島GLAb團隊策劃「台日旅行的想像」交流創作展,透過實體策展及跨國共創的方式,勾勒出人們對於旅行的記憶與期待,並回應後疫情時代世人對距離的想像,以及對移動的熱切渴望。 「土產包裹」作為此次交流創作的核心概念。 12位創作者,擁抱旅遊的想像 由許哲瑜、郭中元擔任策展人,木村一心為協同策展人,以台日城市交流為靈感、旅行的想像為媒介,邀請台日雙方共12位設計者,如方序中、李君慈、施博瀚、郭中元、郭欣翔、楊士慶、小林一毅、中村至男、加瀨透、矢後直規、田部井美奈、高田唯,進行交換土產的計畫。 參與本展的12位台日創作者。 以自身城市為視角(包含台北、東京、新北、新竹、京都、台中、靜岡、台南、鹿兒島、屏東、橫濱),找尋城中的樣貌與情緒,再挑選心目中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物件,集結成「城市限定包裹」,互相寄給對方;最後,依循收到的土產線索,進行一場城市旅行的想像創作。 邀請觀者從創作者的圖像脈絡裡,重返旅行時光,並擁抱彼此的文化。 中島GLAb進駐台中市舊城區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後,積極透過策展的專業打造舊城新面貌,思考如何串遊歷史空間與城市創新的更多可能性,展覽內容除了設計創作外,更邀請了近年投入打造城市旅行的大毅老爺行旅協同策展。 紀錄設計師們收到包裹當下的影片,以及每一份包裹的開箱照片。 團隊籌劃以旅店為旅行中心,輻射到周遭的風格品牌店家,規劃城市散策遊程,深入訪談12個風格品牌,如本冊圖書館、兆兆茶苑、綠光+marüte、永晶NAGAAKI等,並以中島GLAb風格ZINE推廣特色品牌,除回應城市旅行議題外,更希望擴大策展與在地產業共同合作的良性循環。 設計者依據所收到的土產包裹,將想像化為創作海報。 12位創作者×11座城市×12份包裹,串聯起兩塊土地的交流,揭開一場想像旅行,期待從這些圖像脈絡中,重新擁抱彼此的文化,並重返旅遊的時光。中島GLAb藉由豐沛的設計能量延續歷史建物與城市的對話,希望在疫情下透過創作展覽鼓舞大眾,也替這窒礙難行的年代,注入正向能量。 來自日本設計師的包裹均於展場實體展出,此為高田唯所挑選的土產。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島GLAb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0
以藝術性享譽全台的「月津港燈節」去年因疫停辦,睽違一年後,今年自 1 月 22 日起盛大登場!走過 10 年,月津港燈節是國內第一個以「藝術策展」重新定義燈會活動,並讓台南鹽水蛻變為無牆美術館的燈節,更曾榮獲紅點設計大獎展場設計肯定。 今年除了有上屆未及觀賞的作品強勢回歸,更擴大展出規模與展區,串聯整個鹽水小鎮,邀請包含日本藝術團隊「teamLab」、國際知名的台灣團隊「有用主張」等 70 組藝術團隊、展出高達 83 件藝術作品,並延長展期至 2 月 28 日止,橫跨農曆春節、元宵等假期,帶給民眾有別於以往的觀展體驗! 運用幻象-裂縫 / 有用主張 五大展區 整個鹽水都是光影美術館 今年燈節規劃五大展區:藝術燈區、徵件燈區、新創燈區,及車站燈區與巷弄燈區。其中藝術燈區以「禮物/PRESENT」為策展主題,汲取「禮物」和「現在」兩個意涵,象徵期盼人們把握當下珍惜此刻的深刻寓意。 本次將展區擴大至新闢公 18-4、公 2 等水域展區以及鹽水車站展區,並排除萬難邀請到國際知名的日本藝術團隊「teamLab」,在永成戲院建構出專屬的沉浸式互動投影空間,讓觀眾可以深入體驗國際級光影藝術展演;及作品連年入選荷蘭阿姆斯特丹燈節的台灣藝術團隊「有用主張」也在水域帶來全新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運用幻象-裂縫》,尺幅堪稱歷屆最大。 彩繪水族館 / teamlab 此外,今年徵件燈區也有別以往,全新策畫以「船說-One Piece 航行計畫」為主題,今年入選的水域作品在藝術性與創新性上都比往年更多元精采;公 18-2 後段水域更首度規劃水上船屋,作品除了平面繪畫,也涵蓋立體裝置、影像、聲音裝置、表演藝術等,不同船屋內的豐富樣貌,與以往觀展體驗大異其趣! 而甫完工的公 2、公 3 及公 16 水域,首度新闢為提供年輕藝術團隊實際操作、獨立策展的「新創燈區」實驗場域,由藝術團隊 404N.F 規劃策展,攜手 XTRUX、謝政翰、陳恩澤等藝術家與團隊,帶來 5 件新型態的大型裝置藝術,呼應「月之美術館」做為藝術培育平台,持續帶動地方藝文產業的刺激與發展。 回居 Wandering Critical / 404 N.F 被內行人譽為「鹽水秘境」的五分車站倉庫群,今年也首度規劃為車站燈區,於 3 棟倉庫呈現新媒體藝術作品,結合建築投影、燈光照明及聲音藝術表現,帶領民眾進入一個嶄新、全光全影的擴聲魔幻世界。已先行開展的巷弄燈區「月之美術館-漫月美行動特展」主打藝術實驗與在地共創,由月之美術館虛擬館員「兔大叔」帶路,帶領遊客穿梭6條老街巷弄,探尋 17 件精彩創作以及 3 棟老屋空間。 斜影 / 徐婷 今年為串聯新創燈區至車站燈區,鹽水大眾廟前公 4 水域步道也布置了 5 組從台南市議會移展的花燈,規劃成完整參觀動線,方便遊客沿途賞遊;文化局並再與國道新營服務區合作,將月之美術館備受大小朋友喜愛的《連成兔行》大小兔子全新換裝,設置月美「兔大叔」燈箱,從新營服務區就引導大家走進鹽水月津港藝術之旅。 至理名言 / kit webster 歷年月津港燈節已邀請超過 300 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製作,並累積超過 530 萬人次參觀,成為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國際級節慶。今年五大展區共計超過 83 件藝術作品,範圍更擴大、作品更精彩,人潮車潮分散同時使參觀品質更形提高,相當值得期待。 為突顯燈節十年帶給小鎮的轉型與發展,主辦單位並結合特色地景規劃一系列精采表演,春節期間於浮動平台規畫一系列特別演出企劃;1 月 23 日、2 月 5 至 6 日(春節連假末 2 日)、2 月 12 至 13 日(情人節前夕)在車站展區並邀請多組聲音及音像藝術家於倉庫群戶外空間帶來共感體驗滿分的聲音藝術派對!新創燈區則將在 2 月 19 日、26 日兩個周六帶來實驗性聲音跟影像互動現場演出,精彩企劃於各展區輪番上演,場場不容錯過! 月光紛飛 / 禹禹藝術工作室 月津港燈節 日期」2022 年 1 月 22 日至 2 月 28 日 地點」鹽水月津港周邊、鹽水車站、街區巷弄 詳情請洽官方活動網站或臉書專頁 資料與圖片提供」台南文化局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0
為緬懷華語樂壇傳奇編曲大師陳志遠,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簡稱北流)特別打造《音樂怪博士-陳志遠特展》,希望透過音樂大師的一生,使觀者進而了解音樂產業的奧秘。 《音樂怪博士-陳志遠特展》。 潮人陳志遠。 陳志遠曾為張雨生、張惠妹、小虎隊等大咖歌手的專輯製作人,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如《天天想你》、《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等,才華洋溢,十多年前因病辭世,留下的作品至今仍深深影響整個華語樂壇。北流董事長黃韻玲表示,北流首檔介紹台灣音樂人的特展以陳志遠為主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大師的才華跟重要性。 金曲錄音間。 走入幕後 了解音樂產業 陳志遠從民歌時期開始發跡,經歷了音樂產業的興盛、唱片市場的衰落、獨立音樂抬頭、流行音樂的分眾發展,他的音樂生命等同一部台灣流行音樂史,他有著特立獨行的作風、喜愛挑戰的反骨精神,敏銳的音感、天才般的直覺、創意與格局宏大的編曲概念,讓他得以在30多年間,創作了數百首的歌曲,編了近萬首的音樂作品,留給流行音樂界龐大的資料庫,也啟發了無數的後進創作者。北流藉由重現這位編曲大師的人生,讓每位觀者深刻體會編曲之於一首歌曲的重要性,並深入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生活儀式感。 大師的生活哲學。 13個展區、近千件展品 《音樂怪博士-陳志遠特展》共劃分為13個展區,展出近千件展品,結合科技和光影,讓展覽瞬間化為時光隧道,開啟一段跨時空、探究這位音樂潮人的奇幻旅程。展區「「記憶唱片行」集結陳志遠畢生的唱片收藏,營造復古氛圍,令人一秒回到唱片盛行的年代;此外,更重製了他的創作場域:麵包車,觀眾可細細窺探經典創作的起源地;還有更多不同主題的展區,讓人得以身歷其境體驗幕後的作業模式,感受歌曲的產製歷程。2022年4月27日前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展出。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39
近日走進大安森林公園,目光肯定會受到一處巨大的竹編花圃吸引,花朵生意盎然且皆姿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恣意盛開,如同真實的花朵。這座比人還高的花圃藝術裝置是藝術家林靖格應全聯基金會之邀,為「2021 謝謝感恩節」公益嘉年華於大安森林公園打造的作品「垂首的謝籃」,傳達全聯「做好事」的精神,180 株大型花卉組以垂首姿態、花苞謝籃面貌向醫護、警消代表致敬。 林靖格與團隊耗費 5 個月的精力與心血,嘗試以竹編形塑花卉各種型體與結構組合,一步步探索學習,使用超過 6 萬片竹篾製作,完成這幅不可思議的絕美風景。作品即日起於大安森林公園廣場展出至 12 月 26 日,每日晚間 5 點至 10 點更會點亮照明,展現白日與夜間截然不同的面貌,台北的民眾可以把握機會親身體驗被巨大花卉圍繞的情境,作品隨後將移至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更多朋友相見。 連結傳統與現代常民生活 「垂首的謝籃」以花卉作為創作靈感,林靖格說明過去傳統謝籃大多為竹編製成,承載人們的感謝誠意,並會擺放具有祝福意義的花卉於花籃中,是常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於是他轉化花卉謝籃的形象到這次作品中。竭力找到今昔的連結,他也進一步表示,「現代生活不太容易看到竹子對於生活的應用,我期望自己能補上現今缺失的部分,讓人們可以再次感受竹子的魅力。」 180 株花籃背後的創作艱辛 許多已經看過作品的觀眾,往往讚嘆此次裝置藝術數量之豐,蔚為撼動人心,也相當好奇作品的打造過程應該頗為挑戰?林靖格回應自己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案子,過程中若出現難題,更是他在創作時最喜歡的環節,「我擅長解決問題,同時這能使我與其他藝術家做出差異性。因為這次竹編作品與以往傳統竹編製作相距甚遠,在製作物件流程時較難產生共識,以及我們製作的數量非常的龐大,工作時程也長,所以我們起初找不到有竹工藝技能的朋友前來協助,花卉的製作人員是我們花心力與時間慢慢培養出來,這一切真的不容易。」 此次作品需放在戶外環境 7 個月,颳風下雨或是人為因素都是考驗,於是林靖格想出多項方案,在創作竹片編織時,以大量簍空做為呈現,一方面能產生交疊、穿透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雨水的積累,由於沒有完整的面,能減少風阻的可能,間接減輕金屬桿的承重,更因為使用薄竹片,相對於厚竹板易透風不易發霉,也有做足防水漆。最終希望當人們親眼觀賞作品時,都能完整感受花朵綻放自身潛能與生命力。 藝術家介紹 林靖格 受工業製造與工藝製作跨領域薰陶,創作展現獨有的人文氣息與實驗思維,尤其致力於工藝設計和藝術創作。透過材質物性理解與工藝技法演進,展現每項媒材應有的價值,藉以實踐生活的當代工藝。林靖格期許自己,透過設計發掘傳統工藝的新元素,體現在地文化意涵,讓台灣成為華人圈的文化地標。 「垂首的謝籃」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12月26日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 日期」2022年1月22日至6月22日 地點」宜蘭傳藝園區 資料與圖片提供」格子設計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38
金點設計獎作為推廣台灣優質設計,並帶動產業重視設計價值的重要獎項,每年除了透過頒獎典禮表彰優秀的設計師與業者,同時舉辦金點設計展,展出當年度得獎作品,推廣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好設計。2021金點設計展於11月30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盛大開展,今年展覽以《UPLOAD》為主題,精選近兩百件本年度榮獲金點設計獎及金點概念設計獎標章作品,並結合沉浸式展場空間與互動體驗,邀請觀眾分享交流對於設計的想像。 本次展覽由偶然設計共同發起人曾令理擔任策展人,她表示,設計師的每項創作往往始於個體的想法,從構想、設計成形到完成實現的過程,猶如上傳資料至系統般,開始與廣大世界產生連結,進而與之對話、交織成更宏觀的整體。而金點設計獎正是提供了一個「上傳」的平台,讓眾多領域的創意設計在此匯流,也讓更多人探索設計背後的巧思與價值,交流迸發出更多創意。 她將展覽打造成匯聚精彩設計的上傳平台,空間延伸自設計師楊士慶操刀的《UPLOAD》主視覺意象,整體以黑色背景襯托不連續的白色線條及LED光條,營造資料傳輸的超現實氛圍,極富律動與速度感,讓參觀者如同數位碼般步入傳輸的時空;主視覺中隱藏的階梯式符碼,也具象化為展場中央逐步上升的陳列階梯、展間錯落有致的展示台座,為空間帶來豐富層次變化。 跳脫以往參賽的分類機制,本次展覽以作品概念為核心,梳理出六大展出向度。 「當設計解決了問題」針對當代社會諸多議題,探討設計如何提出新解方,期望觸發人們對於問題的探索;「美出新高度」以美學導向性高的作品為主,展現設計者如何在美學上精益求精;「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生活」發掘生活中既有事物的新型態,展示設計如何改變日常、創造新的生活模式;「重新定義地方」呈現世界各地對於在地性的新解與定義,精彩展示各地源源不絕的創生活力;「想像力帶我們去任何地方」以激發人們想像力的設計為主,探討設計與人的關係不再是單向被使用,而能在雙向互動中啟發使用者思維;「向未來前進」則以未來感強烈的作品為主,讓人們得以窺探未來的可能性。 期望釋放實體物件間的視覺關聯性,讓作品能從創作本質的角度,得以產生跨領域的對話。除此之外,為增加與參觀者的互動,策展團隊針對六大主軸設計一系列互動提問框卡,邀請參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能透過回答這些提問,產生新的閱讀觀點。 展場末端更設有一座「共創牆」,邀請參觀者「上傳」自己觀展後受啟發的想法,書畫紙條上印有不同隨機圖案,可由此衍伸互動,也藉以表達設計並非無中生有的創作,而是從各種現象觀察剖析並提出創見的過程。本次展覽不僅是一個作品展示,更是一場作品觀點與觀眾想法共構的精彩體驗,邀請大家前往參觀,一覽本年度台灣及世界各地的獲獎設計。 《2021金點設計展》 時間」2021年11月30至2022年3月6日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3、04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歐陽青昀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