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0

室內35 │ 李中霖 《室內interior》讓設計師持續努力的動力

雲邑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總監 李中霖設計師於2000年成立雲邑室內設計公司,作品曾獲德國紅點獎、德國ICON 金獎、美國IDA 金獎、日本JCD 銀獎、日本GOOD DESIGN 獎、英國FX 獎、韓國K-DESIGN 金獎、義大利A'DESIGN 金獎、亞洲設計獎金獎、2007至2018年台灣TID 獎、香港APIDA 銅獎、上海金外灘獎金獎等獎項肯定。善用大膽、衝突的設計手法,在大鳴大放的衝突感中,平衡空間不可或缺的機能和舒適性。 請簡述自己。 擇善固執、始終如一,內在具有執著與衝突,兩者並存且不矛盾。在設計手法和待人處事方面,我感到自己內在的想法常常出現互相衝突的情況,有時會對人十分熱絡、樂於和某些對象接觸,有時卻又只想窩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悄悄窺探外面世界的動靜。 回顧自己的35歲? 很拼命,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壓力來源大多來自於經濟和工作。當時的台灣設計行業可謂百花齊放、競爭激烈,正處於35歲時的自己帶領著剛剛發展有成的公司,為了不被追上、也追求更多進步而竭盡心力,每天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九點,對家庭的參與度較少。近五年我和親人的關係歷經變遷,加上公司也發展到新的階段,對生活重心的安排開始有所改變。   35歲正處於百花齊放、競爭激烈的環境,為了不被追上、也追求更多進步而竭盡心力。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創業之前就有耳聞《室內interior》雜誌,在公司草創初期,為了深入了解業界動向,我會到誠品書店購買設計相關的雜誌,對《室內interior》雜誌的內容品質感到驚豔,開始訂閱。2000年第一次投稿,很幸運地被採用,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記得當時欣喜的心情。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呼吸》。位處桃園縣大溪頭寮,基地坐擁於得天獨厚的湖光山色之中,設計引入地理條件及自然環境,為從事電子業的業主打造休閒渡假的心靈居所。(詳見《室內interior》第113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雜誌作為公眾媒體,為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台,讓作品被《室內interior》發表、被大眾看見,對於每位在台灣空間美學領域努力的設計師,都會是很強烈的創作動力。儘管如今紙本雜誌的市場大不如前,《室內interior》在業界對設計師而言依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大概可以提出三項來討論。首位就是當年第一次發表的案子,對雲邑公司而言,那是一個即將開創新時代的起點。第二則是二十五週年的特別企劃,被《室內interior》選為六年級的代表,除了激動和開心同時也有被肯定的感覺。最後就是作品入選《設計大觀》年鑑。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光年》。幾番轉折的連續面,既是生活空間,卻富含極其動態的劇場效果,比真實素描還逼真的壁紙,賦予視覺虛實的刺激與想像,強烈的隱喻和故事性,從此誘發探索慾望;徹底推翻尋常認知的包袱。(詳見《室內interior》264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希望每一個空間作品都能表現出設計師原創的部分。縱然放眼當今業界鮮少有百分之百原創的作品,但設計者最起碼要做到不耽溺於過去的成功案例,持續挖掘、發展新的可能性,每一次創作都應視為給自己重新挑戰的機會,不要複製已經做過的東西。既然自詡為設計師,我認為在原創的部分仍應保留更多堅持。 對未來的期許? 希望設計風格能更加趨向小眾,但是更深入貼近業主的需求,引導對方將腦海中尚未成形的設想和期許提出,並且盡力還原,以設計師的專業做出更完美的實現。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室內interior》雜誌在台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業界指標,它包容多元的風格和始終如一的質量,在紙本媒體經營不易的現在,依然希望《室內interior》能夠繼續堅持理想。 《室內interior》包容多元的風格和始終如一的質量,希望能夠繼續堅持理想。   資料及圖片提供」雲邑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室內35 │ 甘泰來 《室內interior》是承先啟後的引導者

Interior 370

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總監 甘泰來設計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榮譽獲獎畢業),康乃爾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士,致力於發展創意空間設計。設計空間涵蓋飯店、餐飲、娛樂,經營項目包含房地產開發、創意空間等。曾獲中國國際建築師裝飾及設博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現代裝飾國際傳媒獎、TID Award 等。善於以創新思維賦予作品特殊亮點。 請簡述自己。 整體而言,現在的我越來越趨於平常心,專注度更提升,漸漸擺脫了外界的影響,面對執行設計案的改動和調適,心態也越發平靜。另一方面,因為在大學兼課的緣故,持續與台灣室內設計的年輕學子的互動,加上原本工作接觸的客戶半數以上都是年輕人,也因為自己的設計項目傾向娛樂業餐飲、酒吧,與年輕客戶接觸機會較多,感覺自己隨時間積累了更多成熟、智慧之餘,也始終秉持著一顆年輕的心。 回顧自己35歲時的模樣? 當時的自己充滿了好奇心,衝勁十足。從工作的角度出發,我對每個設計相關領域都抱有強烈的求知欲,什麼都想嘗試,這是和現在的自己最大的差別;但並不代表現在的我放棄了挑戰新事物的欲望,只是相較於35 歲,現在的自己更加清楚知道,哪些部分值得投入更多心力,也會比當年的自己鑽研得更深入。 比起深入某個特定面向,35歲時的我更傾向拓展知識面的廣度,從行動上可以看出與現在的明顯差異。另一部分原因是,35歲時的體力更好,能接受在短期內馬拉松式的出差和開會,現在的體力已經無法負荷這樣的持續性操勞,體能上的落差也影響了自己在工作上的心境,相較於年輕時的緊繃,如今自己已經能做到用更鬆弛、富有餘裕的心態進行。另一個明顯差異體現在工作上與他人的互動,近年來我與同事在工作上的互動比例開始調降,時間更多應用在與不同的專業領域的廠商交流,一方面年輕時的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與產業交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當時也沒有如今的機遇和資源;相比之下,可以說現在的轉變是一種順勢而為。 35歲時充滿了好奇心,衝勁十足,對每個設計相關領域都抱有強烈的求知欲。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出國讀書前就知道《室內interior》。就學期間我閱讀的相關雜誌都以外國刊物居多,在沒有網路和自媒體的時空下,《室內interior》是台灣少數質感和內容都足夠專業的雜誌之一,加上當時的自己雖然學習建築,但也開始對室內設計感到興趣,因此留意《室內interior》。 2006年正式以「齊物設計」的名義發表作品。對許多初出茅廬的設計團隊來說,我認為能在《室內interior》持續性發表作品或表達自己的理念,本身就代表一種榮譽,我也相信,即使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作為一個實體雜誌,《室內interior》對設計師依然意義非凡。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中友百貨酷玩街頭服飾館》,整體設計擷取象徵歡樂節慶氣息的煙火為靈感,圓環天花板利用水晶珠織構兩朵煙花,揭示這場火樹銀花的華麗秀。(詳見《室內interior》156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本身具有「傳承」的價值,因為它正好橫跨傳統媒體和網路世代之間的特殊性質,對於設計相關的領域而言,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平台,就個人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室內interior》是一個具有時代使命的雜誌。 除了媒體不同,《室內interior》也橫跨了這個行業內的歷史,倘若將五年訂立為一代設計師起落的單位,三十五年也已經歷了七代的演變,從任何一個時間單位來看,《室內interior》都見證了台灣設計師承先啟後的過程。 除了傳承,《室內interior》也承擔一個歷史性的記載,即便所有媒體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是《室內interior》作為一個開創性、具有交流與分享功能的平台,加上持續累積的記錄,幾乎可以作為初時設計理念尚且模糊的台灣設計師的概念發聲。 如今時代改變,資訊傳播形式也有大幅改動,設計業在發展中融合了更多樣化的元素,在這個時間點,《室內interior》的意義恐怕不僅止於歷史傳承,也應該引導接下來的設計師們摸索出符合這個時代的設計觀念。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德杰羽森》。在新冠疫情後,這個作品讓我對接待中心的處理和空間尺度有一定突破,空間量體和在地景觀的對話在設計裡呈現有趣的火花,透過建築與環境的互動,提升抽象概念的意義層次。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德杰羽森》藉由呼應基地周邊綠帶,順勢形成這座建物不規則的曲型量體,進一步由外至內形塑層層遞進、豐富及生動的空間體驗。(詳見《室內interior》340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以如今的自己來說,我已經不再受限於特定的美學概念,因為過去累積的經驗和知識,對接下來的道路也更有把握,能夠自然地順勢而為。即便在過程當中,不乏積極努力的空間以及對新事物的嘗試,但是應對新的挑戰,我也已經成竹在胸,不再拘泥小節。 對未來的期許? 希望能持續投入教育界,保持年輕和勇於開創的心態。沉浸業界多年,能夠和年輕學子交流,對自己而言,是一種正向回饋。它是與年輕世代保持聯繫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媒合的過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知識和經驗的交流,是對社會的回饋,從自身的角度而言,教學除了能深入了解年輕人對設計行業的看法,透過討論和問答,也是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有更深入的探索,在許多議題和觀點上,延伸更多新思路和可能性。 室內設計是一項團隊合作的成果,不管是與客戶的討論,還是同事之間的交流,都綜合了多方投入的努力和心血,只要有互動,人就能獲得持續性的成長,維持開放的心態,就能在不同領域汲取自身所需的養分。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室內interior》自創辦至今,經歷了前期的開創,到如今累積了種種歷史的紀錄,以及傳承的精神,在下個階段,我會鼓勵你們再一次開創新的局面,不僅單指版面,我更看重議題的創新,期許在未來和年輕人、和當代空間能有更強烈的聯繫,擴大原先以《室內interior》實體雜誌為主的受眾範圍。 期許《室內interior》雜誌未來和年輕人、和當代空間有更強烈的聯繫。 資料及圖片提供」齊物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室內35 │ 方信原 《室內interior》是我設計職涯的良師益友

Interior 370

設計師方信原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大元聯合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及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常透過城市旅遊的方式,進行城市人文的觀察及研究。事務所致力於將低度設計運用於各項規劃,並探討人們在低度的空間裡,各層面所產生的影響。   公司作品多次登上國內外知名媒體,如德國《PLACES Of Spirit》、義大利《ELLE DECOR》、義大利《Marie Claire Italy》、紐西蘭《Home Living》、俄羅斯《Interior the best》等等刊物,並獲得如台灣TID Award、香港APIDA獎、中國IAI獎、英國WAF INSIDE Awards、德國iF Award、德國Red Dot Design Award、德國German 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等國際大獎。   於設計上持續以現代主義、宋代美學及侘寂文化為架構而成的低度設計為主軸,將文化、藝術、環保等相關元素,整合運用於生活及空間的設計中。     請簡述自己。 設計執業者一定要足夠認識自己,同時理解自身特質,並保有一定程度的敏銳度,才能幫業主達成他們想追求的境界。外界常說我是個孤寂的人,平心而論,我認為自己感性中帶點憂傷、高傲中帶著包容、奔放中隱藏著平靜、自我中存在一定的規律、脾氣不好但其實很溫柔,總而言之就是擁有一顆不安分的心。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的35歲可能是一段慘澹時光。設計專業得不到認同,心境極度負面,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實不相瞞,那時的我因為不諳行政、會計等庶務工作,導致背負了上千萬的負債,偏偏我又是一位偏執性格的人,不願也不想放棄對藝術美學的追尋,因此案件的委託執行不像其他設計公司那般源源不絕,大概耗費了六年的時間才終於讓公司營收損益兩平。人生就像是一條單行道,只能前行無法後退,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這段人生低潮,它鍛鍊了我的心境、磨練了我的能力;也因著自己的不懈堅持,時至今日我收穫了許多惺惺相惜的夥伴,不論是同業好友的互相交流,又或者是業主的理解與肯定,都十分珍貴。  35歲的我正經歷人生低谷,但也成為促使自己前行的動力。這段歲月造就了現在的我,不忘初衷、擇善固執。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在金門當文書兵的時候,就期許自己退伍後能進入室內設計產業工作,由於我並非本科生,因此《室內interior》成為我最喜歡閱覽的雜誌,嘗試透過當中闡述的資訊、前輩的經驗分享獲得新知,並學習如何應用。早期金門的書籍都靠空運,我甚至會算準時間前往書局購買最新期數的雜誌,對我而言,這本雜誌就像是入門磚,也可以說是教科書,它打開了我的眼界,引領我逐步進入室內設計領域。   創業後,當然也很期待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能登上《室內interior》,初期雖然「屢戰屢敗」,但我還是保有持續閱讀雜誌的習慣,從中了解市場上的趨勢和流行,並鑽研作品的精神跟觀點,終於在2001年以《The Library Cafe》咖啡廳空間首次刊登於雜誌上,現在想來還是極其寶貴的回憶。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The Library Cafe》,一間以「閱讀」為出發點的咖啡店,透過單純元素的呈現,表達對各種可能的包容,如同知識提供給我們各種可能的想像及探索。(詳見《室內interior》109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我用四個字來說明:承先啟後。在1989年,雜誌的創刊是非常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讓大眾接收、看到更多面向的視野,這對台灣美學發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讓室內設計一詞不再只是流於形式。早期《室內interior》也曾舉辦建築師或設計師的座談會,有點像學術研討,大家互相交流切磋觀點,這些精彩的言論深深影響著後來的學子,其中也包含我。這些精闢見解若沒有透過媒體傳遞出來的話,它就無法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所以說《室內interior》肩負著室內設計產業發展的前行一點也不為過。   由於時代和世代的快速變遷,出版界的面貌也更多元,我認為《室內interior》是非常公正的存在,它並非侷限於特定觀點,而是關照人文藝術、擁有高度包容性。紙本閱讀是一種手指和紙張碰觸的過程,這是一種充滿溫度的記憶,跟數位互動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2018年發表的《亭仔腳Din-a-ka》,是我認為最特別的作品。這個案子背後蘊含的意義旨在深入梳理住宅和居住者的關係,業主是一對退休的夫妻,我們藉由家具的陳列方式形塑他們深感懷念的舊時生活畫面,空間的所有布局和語彙亦非刻意為之,而是依據過往經驗所做出的回應。   公司的案子時常被認為「冷調」,我想,《亭仔腳Din-a-ka》應該打破了這個既定印象,因為這是人文韻味濃郁的案子,它透過嚴謹的設計理論重現感性的記憶,讓居住者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般,重溫美好點滴;同時,這個作品的靈魂也成為近期作品《12M》的啟蒙,讓我更加專注於居住者對於生活型態的探索。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12M》,包覆了一個人對生活的各種探索,當空間不再拘泥於形式後,空間的靈魂將和人的靈魂形成一種永存的精神。(詳見《室內interior》355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亭仔腳Din-a-ka》的設計發想,驅使我開始探究空間擁有的更多可能性、提醒我應該更加著重於精神層面的表達。設計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你無法模組化套用同樣的方案在不同委託者身上,設計者應該真切理解業主內心所需,並懂得同理共鳴,再以縝密的結構思維打造真正的的專屬境地。     您對未來的期許? 30歲的我,有著強烈的比較心態;40歲的我,雖然仍有比較心態但看得更淡;50歲的我,更著重於自身,踏實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我期許未來的自己可以過好「想過」的生活,並把每位業主交代的事情做到最好。   今年公司營運十分忙碌,據我的印象好像是先前不曾出現過的盛況,我發現過往十幾年的努力、扎根是值得的,所有曾遭遇的低潮都化為養分滋養著我,也讓我更堅信,只要你足夠努力,終究會被外界所見。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如果用擬人化形容《室內interior》,那就是「良師益友」。它陪伴我走過人生的低谷,也陪我迎接事業高潮和平穩,提醒我不要忘記初衷。也很感謝雜誌認同我的作品並和讀者分享,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鼓勵,我亦會藉由觀摩別的設計師作品自省自己的不足,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室內interior》是我設計職涯的長輩,我期待雜誌日後能呈現更多不同的面貌,《室內interior》作為老字號品牌,有著豐厚的底蘊和能量,衷心期待能續寫風華,創造設計產業的凝聚力。 《室內interior》是我的導師也是我的朋友,期許雜誌能續寫風華,再現凝聚力。  資料及圖片提供」瑋奕設計 採訪」陳映蓁

揭開城市美學序幕!「鶯歌陶瓷博物館」空間改造

Interior 369

自2023年即開始籌劃的「城市美學|公共場域設計共創」,猶如一場台灣城市美學的接力賽,在歷經一年半的調研訪談、團隊籌組、設計規劃、驗證與工程執行,首個案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陶博館)終於亮相。   將內部櫃體高度降低,避免外部立面被遮擋,提供層次豐富的視覺印象。 陶博館是台灣第一座以陶瓷作為媒材的博物館,自2000年11月開館以來,致力於陶瓷文化的調查、收藏、保存與推廣,積極開展研究、展示和教育活動,成功提升了台灣陶瓷產業及鶯歌地方形象。其建築形式以清水模和鋼骨所組成,呈現灰色系外觀,空間挑高及大面玻璃帷幕,讓室內的陶藝展品隨陽光變化,展現豐富質感,因此建築本體極具開放性與通透性。   文化商店入口處改變落地玻璃滑門分割,使商店動線更加開放及增加視覺通透感。另新增動態視覺招牌,重新整合品牌意象。 然而,售票動線和管制點等規劃卻令人困擾。藉此次城市美學計畫,團隊對陶博館進行深入研究,並邀請「共序工事」團隊操刀設計,期望透過重整優化入口服務動線及博物館商店,以達到品牌再造、提升陶博館的公共性、開放性等目標。 售票亭呼應館內商店色系概念,保留原始結構使空間保留使用彈性。   重整動線 清晰視野 原有館外售票亭位置不明顯,導致人群集中,使進館動線容易阻塞,同時輪椅及嬰兒車放置空間不足,難以即時提供服務。為作改善,設計團隊將館外售票亭門面及附近候車亭空間改為清透玻璃,提升整體辨識度,不僅有效滿足機能,未來亦可因應展覽檔期成為小型策展空間,作為入館前的前導。   改造前:原售票亭動線與識別性未能及時服務民眾,使現況需增設多處售票點。 改造後:將原有售票亭以前導式小型展間概念為發想,為將來館內導入新形態展示機能作準備。 入口服務大廳透過燈光及色彩計畫,重新調整色調,使其更能呼應清水模建築本體,同時整合資訊牆面,調整服務動線,使觸控屏幕機台與民眾置物櫃在視覺及使用上更為順暢清晰。   改造後:服務空間以減法設計將色系及量體感整合於原有建築內。 博物館商店品牌自明性 由於陶博館商店缺乏品牌性,不僅無法突顯其陳設主題,加上展示櫃體陳舊、備品儲存空間不足,因此設計團隊以窯燒「煉土」時循序漸進的色溫為概念,為櫃體及天花增添色彩層次,強化了陶瓷特質和形象,並在商店品牌“MUSEUM STORE”的英文字母上,加入陶器「圈足」結構概念,類比展示台上的立足物器。 改造前:原文化商店櫃體視覺維持較一致觀賞高度且色系設定與整體意象衝突,導致無法體現商品特性。 文化商店內部展櫃設定「70、80、90公分」及活動式層架,呼應陳列觀賞需求。材質模擬土坯在燒製過程三階段「土坯、氧化燒、還原燒」,並參照原始建物色調,柔和呼應出專屬商店之色系。 此外,重新規劃商品陳列方式及選品內容,將商品分為實驗展演、素材紋理、生活家飾和觀點選物四大區域,增強每區特色和豐富性,建立在陶瓷領域裡的代表性。 商店品牌CI加入陶器圈足概念。   歐美博物館演進約有兩三百年歷程,與台灣博物館二、三十年的發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下,歐美國家所走的道路卻也是台灣可以參考借鏡之處。陶博館除了是陶藝家的展示場,亦是新北市民的文化客廳,期待未來與城市串連,共同推動三鶯地區的藝文發展。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Üroborus Studiolab / 共序工事 編輯」林靖諺

讓有裂痕的石板新生 T22花蓮地震板見學團

Interior 369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花蓮的花東縱谷平原一帶更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帶,活躍的板塊運動是花蓮的天然地理背景,也成為花蓮成為石材產地的重要條件。 穿梭於蛇紋石原石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攝於高陽益石材廠。   花蓮的石材產業發展面臨過多次巨大考驗,包含石油危機、營建業市場縮小、全球化競爭等,也因此累積了更多元的加工技術與實力。當今,花蓮石材產業聚落除了面對替代建材的挑戰、削價競爭的困境,也要學習如何與自然環境的災變共存,除了針對防災進行硬體全面升級外,地震板的去化與活用更是產業鏈共同面臨的重要議題。   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了大地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啟動T22花蓮地震板見學團企劃,邀請設計師親臨震後的石材產地現場,與8家花蓮在地石材業者共同探究地震板的活化方案,期盼透過設計師的創意與巧思,讓地震板獲得新生。 花蓮因位於板塊聚合帶,時常發生地震。如何活化地震板、使其獲得新生,是產業界需共同思索的議題。   新世代接班人艦隊逐步成型:究石都意俱樂部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自2021年起導入花蓮石材產業,至今已超過三年,從整合產業供應鏈的角度切入,集合志同道合的產業接班人們,透過逐年引入跨領域顧問以及推出不同企劃,推動接班人們對內梳理自身的經營理念、優勢以及服務;對外組成艦隊,以地域品牌的角度直接面對業主與設計團隊,傳遞花蓮石材產業聚落的商業、技術、服務與文化價值,吸引知名案例或是設計師的合作。 由8家石材產業的接班人共同組成的究石都意俱樂部,透過地域品牌的角度直接面對業主與設計團隊。   究石都意俱樂部(Just Do It Stone Club)為8位石材產業的接班人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成員包含法羅石材、高陽益實業、煌奇石業、同達大理石、東星名石、奇鈺石業、松茂石材、兆鴻石業,期待藉由設計力的導入,開創花蓮石材產地上下游加工整合鏈,提供完整石材創新服務模式。更邀請產地記錄者暨設計師ericchangyi量身訂做識別系統,以俐落線條強化石材與產地的韌性,符號化展現成員具備的深厚產業知識、多元的加工技術與團結合作的意象;整體視覺象徵花蓮石材產地未來如旭日東升、迎來全新篇章。 量身訂做的識別系統。整體視覺象徵石材產業將迎來更光明的未來。   與自然共存:地震板去化與活化的方案 針對過於破碎、大量的地震板碎片,震後第一時間已進行去化協助產業儘速復工。然而對於尚可使用仍有經濟價值的地震板(指因地震受損,邊緣呈現不規則狀,仍尚有經濟價值的石材),能不能有更好的活用方法? 讓有裂痕的石板新生,探討地震板去化與活化的各種方案。攝於煌奇石業廠區。   地震板在花蓮產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因地震形狀受損的「不規則面的大板」,仍可吊掛、加工,可透過裁減製作成地磚規格品、薄板壁磚、洗面台等。另一類則為堆疊在棧板上的「棧板碎片」,可製成特色馬賽克磚、小型石材日用工藝品、特殊造型磚、自然剖面拼貼牆、路面鋪石等。   為此T22聯手究石都意俱樂部在地石材業者與石資中心共同發起「地震板見學團」企劃,以整合石材供應鏈提供企業與設計師地震板活化的採購與媒合服務,透過走訪工廠,帶領設計使用者深入了解地震板的採購方式、加工應用及實際的操作方法後,共創地震板石材新的價值與可能性。 參與地震板見學團的設計師與在地石材業者們交流分享。   地震板裝置藝術:《山伏獸》 另一方面,使用地震板創作新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夢十夜-金瓜石地景藝術季」《山伏獸》的創作者、藝術家曾令理與偶然設計團隊表示:「地震造成的石板碎裂,紀錄了紋理與結構的記憶,其有機且不規則的形態散發著生物性的美感,激發出我們對於《山伏獸》的豐富想像。這些地震板層層堆疊,型態猶如生長中的鱗甲,有別於標準的完整石材大板,這些由地震造成的碎片呈現出獨特的小片狀特色,使得色彩混合變得更為容易,從而打造出更豐富的質感與視覺表現。」本作品也將在8月10日於藝術祭中展出。  預計8月於「夢十夜-金瓜石地景藝術季」展出的《山伏獸》,由偶然設計使用地震板創作。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究石都意俱樂部 編輯」陳映蓁

蔓生時尚《MEDUIM WELL杭州店》

Interior 369

運用不同色調和材質,描繪品牌logo形象。 女裝設計師品牌MEDUIM WELL概念首店設於杭州,WoodoStudio設計團隊以自然元素為構想,嫻熟使用自然簡單的材質建立眾對品牌精神的理解,用硬性結構做出軟性有機的表達,通過自由組合的衣架及家具柔和劃分動線,營造店內舒適氛圍。   仿漂流木造型所製的布料沙發,以材質和外型塑造的反差散落在店裡的每個視覺點,近一步強調品牌特色。 自店外觀望,立面大片落地窗予人明亮的第一印象,木質邊框帶來穩定的邊界,讓視線聚焦在宛如舞台的陳設風景,淺粉的螢幕底色襯托繡在米白布料上的logo,對比不同於門框上的店名,透過不同型態傳遞品牌多樣化的質感。   用於懸掛衣物的可自由拼裝的木桿,是實用性和視覺效果並俱的裝置,佔據了空間的主視覺,形塑出有機弧度。 以自然元素「莖」為概念而展開   收銀區的長桌、更衣間形塑為塊狀量體,建立空間層次,場域大量空白用以展示品牌服飾,衣架採用木質結構打造根莖綿延婉轉的柔軟姿態,弧形線條柔和了空間方正的輪廓,牽引來客探訪店裡更深處的內涵。   藉由衣架連接不同材質的牆面。 MEDUIM WELL室內空間設計中採用許多動線變化,從而讓空間由內至外形成有趣互動,通過空間量體的安排構成視覺轉折,立面的玻璃窗和承重柱上安裝的鏡面,進而投射出豐富的觀看視角,軟裝家具的定位不僅暗暗引導賓客放緩腳步,細賞展示櫃中的飾品,或是就地尋到可休憩的角落。   不同空間量體飾以編織紋理的牆面,建立視覺層次。 空間整體色調極力取用建材的自然原色,主要以米白配搭木質、編織,烘托布料柔軟舒適的質感,照明規劃以重點鋪陳或間燈光源為凖,突顯立面或天花板的內挖、鏤空等細節,當人們穿梭在空間中,可感受空間柔和的線條,或是衣架宛如是萌發自山壁間的藤蔓,從而加深品牌與自然元素的意象聯繫。     粉玉大理石桌面與灰牆遙相呼應,以柔和色調和絢麗紋理增加主色調的活力。 以自然愜意的氛圍發揚品牌精神   開闊的空間裡,吧台兼收銀區是由粉玉大理石砌造的長桌,以礦石的沈穩增添質感厚度,搭配編織木牆面紋理豐富空間表情,柔和色調減緩石質的沈重感,暈染著不同功能空間的邊界。自收銀空間往外延伸大理石展示台,緊鄰的灰色梳紋的泥牆在不同空間區域之間創造分隔感。   天花板與高低不同的牆面錯落接面,以光影的參差衍生空間切割細節。 空間細部,處處可見運用自然的材料打造,加以玻璃的剔透,襯托品牌首飾,形成新的點綴。WoodoStudio設計團隊始終掌握自然概念,用全新的空間材料形式賦予品牌新姿態,加深品牌在消費者中的識別度與記憶點,讓空間感受深刻地與自然意蘊串連。   與粉玉大理石並列的灰色梳紋泥牆,通過不同紋理展示不同風格,傳遞品牌多樣可能。 資料及圖片提供」木斗設計 撰文」江瑜  

「Q POWER」展覽登場!LGBTQ+原創作品的多元面貌

Interior 369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MoCA Studio推出「Q POWER」展覽,與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首度攜手合作,並邀請微波造浪黃遠君擔任策展人精心策劃,期望透過藝術的力量,呈現LGBTQ+社群豐富的生活樣貌,以創造更多元共融的社會。 「POWER」展區,藉不同的展出方式,呈現展覽所想表達的多樣風貌。 台灣於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然而,LGBTQ+社群在日常生活及社會結構中仍面臨許多誤解與偏見。本次展出25組入圍大平台Q POWER五大獎項作品,包含「Q Video影像創作獎」、「Q Music音樂創作獎」、「Q Campaign創意行銷獎」、「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Q POWER精神獎」,以多樣的創作形式呈現LGBTQ+故事,展現當代多元性別樣貌與生命能量。   與「POWER」展區不同的「fear」展區,以黑色為主景,傳達展區之意。 彩虹窗景輕訴故事 進入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六扇彩虹窗景,象徵著本次展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追求性別平權的目標。展間的作品配置打破獎項分類,將相似主題分為「fear」和「POWER」二大區塊:從情感/情慾的初探到面對性別認同的困境與挑戰,以及逐步追尋自我認同並邁向自信與驕傲的過程。 透過鏡面走道的布置,在與身影的交織中,流暢貫穿各個展區。 二區塊以鏡面走道貫穿連結,象徵透過閱讀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的身影,並從中獲得力量。每件作品雖各自獨立,卻能窺見其些許共通,透過不同媒介反映台灣當代LGBTQ+社群樣貌。 展區外部走廊設計五彩繽紛的窗景,當陽光穿透而入,照映出令人驚艷倒影,呼應展覽主題。   在分享中創造影響力 走廊設置觀眾互動區域,觀眾觀展後可留下自己生命中面對恐懼與展現勇敢的故事,以此回應展覽期許,透過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發揮影響力,進而推動同理與尊重多元價值觀。 「放膽追尋」區提供觀者自在暢談的天地,透過分享創造更多可能性。   台北當代藝術館長期致力於以藝術呈現各種社會議題,這次透過影像、音樂和文學等方式,跨越性別的隔閡與邊界,呈現多元性別族群的聲音與生活樣貌,期許我們的社會能朝向更友善、更尊重多元性別的方向邁進。   Q POWER 時間」2024年6月22日至8月11日 地點」MoCA Studio台北當代藝術館 相關展覽與活動資訊請見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編輯」林靖諺

誠品畫廊北京 35週年收藏展二

Interior 368

誠品畫廊在2024年3月8日於北京798藝術區成立新據點——「誠品畫廊北京」。開幕展「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便規劃分成三個檔期展出,以誠品畫廊35年來的收藏為軸心,用逾百件作品來梳理華人現代至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五月中迎來「鑠: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二」,共展出24位藝術家的作品。從陳道明(1931-2017)到、陸亮(1975-),這20餘位藝術家的出生年代橫跨二戰期間至1970年代中期,從他們的繪畫、雕塑、複合媒材和空間裝置之作,可探見現代主義思想的衝擊及至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格,當中不乏在地關懷的追求,和對於媒材與空間思考的辯證,總體展現出20世紀中葉以降藝術發展的軌跡。 現代主義思想的衝擊及至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格 陳道明、霍剛是1950年代末台灣現代藝術先鋒團體「東方畫會」成員,戰後遷居台灣的他們,在現代藝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畢生鑽研具東方精神之抽象藝術,同樣戮力於抽象領域的後繼者。 霍剛,90-3,1990,油彩/畫布,60 x 50 cm。(誠品畫廊提供) 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受到國際矚目,徐冰、蔡國強、展望等創作展現強烈的觀念性,其藝術思路與形式對於華人當代藝術的開拓皆具有啟發的意義。身為1990年代中國繪畫新生代的劉小東、喻紅、王玉平等人,也以新表現的手法刻畫中國社會變遷下的「人」之百態。 劉小東,記憶樹一,2014,油彩/畫布,200 x 400 cm, set of 2。(誠品畫廊提供) 黃銘昌、蘇旺伸、連建興也以繪畫回應台灣社會轉型下的地景變遷,分別採取照相寫實技法和魔幻現實情境的描繪以茲表達。鄭君殿則以重覆的「色線」作為繪畫的基本單元,重新探索自印象派以來,顏色互補、光線與空間關係的視覺命題。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池農深、王淑鈴的繪畫以抽象為主,兩位同是長年寓居海外的女性藝術家,前者觀照身心漂浮的狀態,後者將母體文化融入西畫流動性的線條當中。本身是亞歐混血的謝素梅,其藝術實踐總能靈活地游移於雕塑、影像或裝置之間,展現聲音與圖像、自然與文化、心靈與空間的感知體驗。 謝素梅,鞦韆,2007,動態霓虹燈雕塑,霓虹燈、變壓器、電動系統,280 x 42 x 21 cm, Ed.1/5。(誠品畫廊提供) 郭旭達的雕塑是各種「形」的構成,回歸造形本質性的探索;林延、郭思敏、洪藝真的創作都具有建築的結構性,也在材質解構的過程中找尋新語境。 洪藝真,無題,2006-2007,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51 x 51 x 6.5 cm。(誠品畫廊提供) 藝術反映時代的流徙,也映射個人的微觀生命,歷經時間的淬煉,這些作品已不僅是從現代走往當代藝術的引領者,其兼容並蓄的內涵,也為誠品奠定了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蘊。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展覽資訊 展期」2024年5月10日至6月30日 地點」誠品畫廊北京|100000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B06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週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衛星展區 以攝影記錄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面貌

Interior 368

忠泰美術館今年與攝影展覽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跨國聯合製作,將國際巡迴攝影藝術展《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引進台灣。繼主展區忠泰美術館本館3月開幕之後,首度嘗試將部分展覽內容以衛星展區型態,延伸至NOKE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空間。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於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的衛星展區。   主展區以「蜂巢」、「流動」、「說服」、「控制」、「破裂」、「未來?」等6個全球化影響下的顯性現象主題,Uncanny衛星展區則以「逃離」、「孤獨相伴」2個主題,探問地球村中,人類在集體生活浪潮下,心理與精神層面的狀態。 入口處畫面作品為馬西莫.維塔利〈拉莫斯公共海水浴場〉。   雙展區的8個主題關注21世紀以來,全球化下的人類集體生活樣態,從居住和旅行、生產和消費方式,到工作和娛樂、思考和創造、合作和衝突,透過攝影藝術的媒介,記錄和詮釋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面貌,邀請觀者反思人類的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 展覽聚焦人類在集體生活浪潮下的心理與精神狀態。   衛星展區主題一 逃離:世外桃源 「逃離」一詞除了指離開一個地方,也被用來形容掙脫某種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束縛。對於遭受戰爭與衝突摧殘的人們而言,「逃離」是實際行動的逃出危險場域,一如在忠泰美術館主展區展出的「破裂」主題作品呈現的戰爭、難民等議題;而對於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群體,「逃離」一詞則呈現擺脫一切、解放身心靈等積極多元的含義。在衛星展區中,藝術家們透過觀察拍攝休閒娛樂產業的現況,紀錄並揭露產業背後的真相。 「逃離」主題區。   馬西莫.維塔利(Massimo Vitali)〈拉莫斯公共海水浴場〉中人山人海的泳客,似乎訴說著一種全球性的集體儀式,人們抵達世外桃源,短暫遠離日常塵囂。奧拉夫.奧托.貝克爾(Olaf Otto Becker)長期關注北極的環境災難,〈Point 660,2,2008年8月,北緯67°09'04'',西經50°01'58'',海拔360公尺〉雪地上著多位拍攝紀念照的遊客,而北極熊、海豹等原始住民早已不見蹤跡。 「逃離」主題區。 羅傑.艾伯哈德(Roger Eberhard)《標準》系列作品為其遊歷世界各地時,拍攝同一連鎖飯店的房間和房外景色,東京與威尼斯兩個城市的文化背景、風土樣貌有著極大差異,然而畫面中的客房卻如同複製貼上般雷同,世界似乎越來越同質化。 「逃離」主題作品。羅傑.艾伯哈德《標準》系列,拍攝下世界各地的希爾頓飯店標準客房與窗外風景。   衛星展區主題二 孤獨相伴:人與人的連結 人類是群居動物,具有高度社會性需求。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曾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類尋求各類社交生活的夥伴,卻也追求個體性的差異,我們孤獨地來到並離開這個世界,卻又過著集體生活。藝術家們透過攝影作品,展現且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 「孤獨相伴」主題區一隅。   多娜.施瓦茨(Dona Schwartz)以父母與孩子為題,分別呈現兩個系列作品-《準父母》與《空巢族》。《準父母》系列中捕捉了不同類型的伴侶們期待著新生命到來的心境;《空巢族》系列則僅餘留父母在場的畫面,陳述父母如何逐漸接受成年子女離巢的事實。 「孤獨相伴」主題作品。多娜.施瓦茨的兩個系列作品《準父母》(左)與《空巢族》(右)。   圖中作品為藝術家卡斯奧.瓦斯康塞洛斯作品〈上空〉,取材自藝術家拍攝的各種空照圖。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衛星展區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北美館2024 X-site計畫:林木林

Interior 368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X-site計畫」自2014年開始以戶外廣場為基地,X蘊含著未知數,期待揉雜當代性、實驗性與公共性,為鼓勵跨域、整合多元藝術類型與議題研究的創作計畫。第11屆X-site計畫於日前開展,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從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想像之中汲取靈感,將森林的恆常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動態建築空間《林木林》(Analogue Forest),邀請觀眾遊走於一片透過類比自然而幻化出的森林。 「感想工作室」團隊合影。 走入美術館的森林 《林木林》坐落於北美館前的戶外廣場,環境主要以青色的蛇紋岩板鋪就而成,被周邊繁雜的交通網絡與人造景觀所圍繞,並夾雜著零星的自然。基地由階梯劃分成三段高度遞進的平台,同時也是訪客步行至美術館主入口的必經之地。團隊透過類比的手法,擷取漫步林中的體感記憶與空間經驗,創造出舒適且流動開放的自由建築。 《林木林》外觀圖。 《林木林》外觀圖。   作品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地定義出大面積的遮蔭;為固定幾乎沒有重量的頂棚,整體建築的量體大都集中在各個以「自由站立」(free standing)置放的無基礎柱體上。 《林木林》外觀圖。   單元本體由花旗松集成材以強化螺栓與五金組件接合而成,趨近中心的單元隨著高度與重量的增加而漸趨恆定;中央的柱體則同時作為整體空間的核心,伴隨向四面降下的棚帳,串連成相互牽動與平衡的柱網結構系統。在類比森林的同時,也擬合了以秩序理性為底的基本(fundamental)之建造經驗與建構語彙。 《林木林》內部圖。 《林木林》內部圖。   樹柱在其中創造了一個多向的異質性場域,除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亦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在動態互動層面上,柱體將隨著風力、雨水甚至人群的觸碰等外力,而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於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巨大的量體也將觀眾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分開來,並建構出一幅漫步在本未存於此地的森林場景。 《林木林》內部圖。   獲獎團隊表示:「這座(美術館)廣場作為城市中一處蒸騰浮動的空白,我們決定為人們帶來一座臨時的森林,它矗立在離土的迷惘之中,並化為了一種未知-進入這座森林的人們從城市的脈絡中脫離,樹柱的搖擺之間,是探索的起點亦是歸處。」   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林木林 日期」2024年5月11日至7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